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使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xiàn)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打破單純地強調學科自身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的局限,盡可能體現(xiàn)義務教育階段學科課程應首先服務于學習發(fā)展的功能。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從社會化的要求看,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個世界的豐富和成熟,即社會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語文教師站在關注生命成長的高度尋求師生對文本和自然、社會的共鳴,調動生活的積淀,參悟生活真諦,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生長點。本課題以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程為突破口,變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為發(fā)展性的語文課堂,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育生態(tài),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歷”,讓師生的心靈在交流、撞擊和放飛中得到“生命的滿足”。
二、語文新課程改革現(xiàn)狀的分析
1、語文課程標準改革的亮點
(一)課程目標的全面性
學生的身心應是一個和諧發(fā)展的整體,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這一新的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既體現(xiàn)了教學中應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xiàn)”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xiàn)了認知與情意的統(tǒng)一、結論與過程的統(tǒng)一。
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影響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我認為,各門學科都必須擺脫唯知主義框框,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tǒng)一,這正是課程標準力求達到的目標。
(二)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第一,打破了“學科中心論”。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綜合能力。第二,重視參與,培養(yǎng)個性和人格。第三,培養(yǎng)課程資源意識。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都可成為課程資源,我們語文教師應重視潛在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在學習過程中凸現(xiàn)學生主體性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三)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的同時,更提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學生視野”,這是過去語文教學大綱從未涉及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空間。為改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形成的知識相隔斷的局面,強化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構建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課程體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三、語文課程標準改革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
(一)課程地位有新高度。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至今為止最為恰當?shù)谋硎?。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庇纱丝梢?,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支撐課程有新理念。課程標準以四大基本理念為支撐。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
首先,強調自主性,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毫無疑問,二者的主體是學生,必須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其次,強調合作性。學生對課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種因素影響,心得各異,體會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這就特別需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再次,強調探究性,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在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決不是追求學生探究的結論。
(三)教育過程有新特點。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是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反對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二是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注重潛移默化。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四是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注重對潛在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重視隱性教育。五是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用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
(四)對教師素質有新要求?!敖處熓墙虒W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工作,無疑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體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開放意識,對學生、對教材、對評價尺度都要有開放意識。其次,是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會自主學習。一個常年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適應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實驗,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是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四、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有突破性進展,但它仍有值得完善和改進的地方,需要理論工作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標制訂無梯度。各地情況不一,學生差異很大,統(tǒng)一目標,不可能適合全體學生。例如,對于我們韶關地區(qū)的學生而言,學生的學情已與外省的學生學情不同,對于同一地區(qū)、同一學校、同一班級學生也要分層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標一元化,不利學生個性發(fā)展。
第二,實踐操作高難度。課程標準怎樣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實踐性不強,因為很多目標是帶前瞻性的,要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去,還需要進行大量探索。
第三,師資培訓加力度。《語文課程標準》只有文本的意義,而要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功效,則有待于廣大語文教師的努力。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挑戰(zhàn),其次是已有教學習慣的挑戰(zhàn),再次是對自身文化積淀的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我們要加強學習和培訓,更新陳舊的知識、觀念、習慣,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使課程標準落到實處、發(fā)揮實效。
第四,教育評價換尺度。落實新課程標準,必須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摒棄以考試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努力使語文教學評價科學化、規(guī)范化、民主化、客觀化。
五、構建特色課堂的策略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拘泥于課堂,要拓寬教學渠道,延展教學內容,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新聞以及生活話題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資源,大力開發(fā)利用,使“語文教學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種課堂教學與語文資源的整合,使師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對內容不斷變革和創(chuàng)造,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一)構建寬松、民主、立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實踐證明:學生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才能必須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得到迅速的發(fā)展。要創(chuàng)造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必須提倡充分的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始終記住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與學生的活動是相互的,一定要改變將學生作為“容器”的舊的教育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活動,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正確對待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把他們的所知所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辯,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動手、動口、動腦,增長智慧和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問答式、討論式、座談式、演講式、辯論式、表演式、游戲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各種形式又可以靈活多樣,如問答式可采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等形式;在我的課堂上,小說教學就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來上課,而人物傳記教學就可以通過演講比賽來進行,演講式可以個人參賽,也可以分組演講。總之,各種形式的運用使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廣泛參與。
3、構建多種課型
語文內容豐富多彩。語文課也可以分成多種課型。如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社會實踐,語文活動課等。像閱讀也可以分為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自由閱讀,定向閱讀等。寫作可分為日記,隨筆,縮寫,擴寫,片斷練習,命題作文,非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漫畫作文,還可以口頭作文。
4、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xiàn)代課程與科學技術的整合使得教學容量大,效率高,學生可以借助軟件更好得理解所學知識,實物投影、電視、電影、電腦等進入課堂,使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中聯(lián)想、創(chuàng)新,豐富積累,提高素養(yǎng)。
(二)延伸和擴展語文學習的內容
我們教學的每一節(jié)課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環(huán)”,或者說是知識網絡中的一個“眼”。我們只有從這一“環(huán)”一“眼”向有關的知識面延伸和輻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可見教材只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載體。學習教材的目的,無非是通過這個例子和載體,去揭示它所承載的普遍性和本質性的東西。
1、以課文內容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課前、課后學習
這是語文學習延伸和擴展的有效方法。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閱讀實踐活動。這樣就使得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互相補充,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行自主學習。
2、把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引入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激活思維,發(fā)展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把人生的看法、社會現(xiàn)象的評判、生活的喜憂、家庭的悲歡等充分表達出來。如乞丐現(xiàn)象,上門推銷,超前消費,綠色食品等等,學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課堂是他們學習的樂園。
(三)設計開放性作業(yè)
傳統(tǒng)教學中的題海戰(zhàn)術給學生帶來的是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得他們的天性被泯滅,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幾乎成了看書做題的“機器人”,嚴重地摧殘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設計一些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個性張揚的作業(yè)。
1、活動類作業(yè)
這類作業(yè)就是開展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在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中學習語文,形成語文的綜合能力。如看《新聞聯(lián)播》,寫新聞述評;看《中國詩詞大會》、《芝麻開門》等擴大知識面;看《焦點訪談》、《開講啦》等抒發(fā)感想;收集廣告語,給廣告分類,給錯誤的廣告改錯,進行廣告創(chuàng)意,設計廣告語等;節(jié)假日外出游玩,觀察生活,寫游記等。
2、拓展性作業(yè)
就是根據(jù)所學課文向外拓展。如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課前課后可讓學生閱讀《背影》、《兒女》及其他作品,查閱朱自清其人的生平事跡,感悟朱自清先生的語言特色,寫對朱自清先生的印象等;如學習古詩詞,可讓學生課外收集整理古人寫的春花、春風、春雨的詩句,也可讓學生擴寫、改寫,培養(yǎng)想象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