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對若即若離的理解
初來輞川寫生,很多同學都是互相不怎么熟悉的,一起用餐時我左手用筷子的習慣總被同學注意到。左手用的多的一定是個聰明人,有人這么定論。由于這幾天腦子里一直在思考何老師講的“若即若離”,何況所謂聰明也實在沒在我這里得到體現(xiàn),而笨的人總怕別人說自己笨吧,我竟脫口而出:“沒有啊,我左手吃飯,右手畫畫,最多也就是若即若離吧?!贝蠡飿妨?,說何老師的若即若離真是無處不在啊。
的確,何老師講的若即若離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讓我想到齊白石老人提出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我由于自己有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對自己的感悟做出系統(tǒng)的梳理,又覺得他應該像繪畫一樣,是該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在里頭吧,比如說含蓄、神秘、浪漫等。當然,他給了我直接的啟事,若即若離不僅在繪畫中,也在生活中。
若即若離是詩、是畫、是一種寫生狀態(tài),也是一種做人的豁達?!凹础笔强拷翘囟ōh(huán)境下的真實,是看得到,摸得著的客觀存在。“離”是游離,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虛無,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主觀意識?!凹础笔潜硐螅半x”是內(nèi)心。“即”是緊,“離”是松?!凹础笔窍鄬Φ闹庇^,“離”是瞬間生命體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神秘、一種恍惚、一種情結(jié)、一種浪漫,是我們要在畫里追求的,一種若有若無之間、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
因為在寫生過程中常常會這樣,面對景物很容易不加思索,不動腦子就開始照搬自然景觀。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材料、程式、處理方法。久而久之,不但不進取,反而容易落入俗套,畫的油、滑、概念。但如果能在畫之前對自己的思緒做個功課,心里明確一下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表現(xiàn)的是什么?如何把客觀的物象融入到主觀的意識當中去。也就是說,在表現(xiàn)其形態(tài)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去表現(xiàn)他的精神,處理好形似與神似的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就認為,宇宙是一個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氣場。如果說一切都在變換之中的話,那么畫家所寫就不僅應該是眼睛能看到的,對表象的描繪、對本質(zhì)的描繪,更要是瞬間生命體驗中的發(fā)覺和感知,內(nèi)心的觸動,即所謂靈感。想把他捕捉和表達出來,就要學會處理“即”與“離”的關系?;颉凹础倍唷半x”少,或“即”少“離”多,或“即”中有“離”,或“離”中有“即”。或者我個人認為它們應該是同步一體的,因為在“即”的過程中我們同時要賦予他“離”得精神。而如何能在作畫中有緊有松,張弛有度,何老師講對作畫對象要有本質(zhì)的描繪,又不能過于刻畫沒有生機。這就是要畫家在作畫時對若即若離之間的“度”的把握?!安凰茷槠凼溃苿t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之間”的把握。更深的講,“即”在畫里,“離”在畫外?!半x”相對于“即”,如弦外之音。
而這一切,當然需要畫家有足夠的時間和對藝術的不斷的努力探索,更需要藝術家個人修為達到一定程度時的對景物和內(nèi)心的碰撞和對接。過去常聽的一句老話,要學好畫,先學好做人??傄詾槟鞘且痪洳淮笙喔傻奶自挘F(xiàn)在想來才深刻地理解到它的分量??梢哉f,一個人的氣質(zhì)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作畫的風格和氣場。做人是什么樣子的,繪畫就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也時刻在鞭策和反省自己,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要明白吃虧是福的道理?!凹础笔悄闷?,“離”是放下,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凹础笔敲靼住!半x”是糊涂,要若即若離,要難得糊涂。這也是莊子所講的中庸之道,是對人生,理想的智慧所在,若即若離是真實與虛幻下的物我合一,道法自然。
二、我在老師講座上的若離
在第二次聽何老師講座的時候,因為聽過一回了,腦子就游離了那么一會兒。我在想,繪畫從中國畫的視角來看,有筆墨之別;從世界的視角看,有中西之別;那么從宇宙的視角看,又該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
這可能要牽扯到對當代繪畫的思考。而當代,一方面,當我們頭頂上布滿了各種對藝術的呈詞、追問。諸如荒誕、糾結(jié)、絕望、痛苦、麻木、冷漠、掙扎,甚至詭異……藝術家也在竭盡自己所能來表現(xiàn)這一切歇斯底里,似乎唯以這些不能證明藝術家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境界和高度。我無意于排斥這種現(xiàn)象,何況有那么多在這方面已經(jīng)做得很好的藝術家,尤其是西方的藝術家。我總在想一些杞人憂天的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造就不同的藝術家,也會造就不同的審美心理。藝術家是不是應該從他本身出發(fā),發(fā)掘一些和自己相關的因素。比如生活的環(huán)境、遭遇的事情,心里的影響和對周遭事物的認識。而不是直接去拿來西方的東西。以為和西方接軌了,這樣就當代了。另一方面,對于傳統(tǒng),有人沾點傳統(tǒng)的邊就認為自己抱住佛腳了,就站穩(wěn)腳跟了,就拿傳統(tǒng)跟你說事。為什么說沾點邊呢?我在想,我們不是過去的古人,沒有古人的生活和情懷,怎么可能畫成古人的畫?所以畫的再好我認為也是皮毛。
歷史總是不以個人意愿向前發(fā)展的,曾有“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悵然傷懷,那也只能是一種落寞的情結(jié)了吧,他最多提示我們在向前走的時候也不妨回頭看看。而今人有今人的生活,有今人的價值取向。藝術家生活在當下,就應該關注當代,給當代留下點什么,就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
而有創(chuàng)新就會有矛盾,就要有思考。是要吸收傳統(tǒng)筆墨,從中獲取養(yǎng)分,有積淀的前行?是要借鑒西方,從大視角上獲取大范圍的認可?是要吸收民間的,民俗的,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要在傳統(tǒng)和西方之間的一種若即若離中找到自己的契點?或者什么都不是,我們該回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的本身。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環(huán)境,我們的精神取向。去感知、去發(fā)覺、去探索。
想太多,就覺得累,有時我就簡單地問自己,我們還能找回藝術的本真和淳樸嗎?我們能有勇氣對著單純的畫面講,這只是一幅畫,一幅很美的畫,賞心悅目的畫嗎?因為我只是一個愛畫畫的人。還有曾一度聽到有人義憤填膺的講,有成就的畫家必須是對社會歷史的苦難有所呈現(xiàn)和擔當。如若不然,就是如何如何。我在想,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每個畫家都要承載那么多使命的話,那要那么多的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干嘛?又讓那些心理學家,哲學家們該情何以堪啊!
想那么多干嘛?畫好畫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離”的有些遠了。
張小華
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延安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
任職于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
2005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
2012年出版?zhèn)€人作品集《延安寫生張小華作品》
2014年加入國家畫院陳鈺銘老師水墨家園創(chuàng)作班
2016年于清華美院杜大愷教授高研班學習
2016年至今于國家畫院何家林課題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