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馬曉欣,梁建明,康 凱,胡一龍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基于“互聯網+”的工程訓練教學改革研究
劉麗娟,馬曉欣,梁建明,康 凱,胡一龍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工程訓練作為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工程訓練要求,利用互聯網來提高工程訓練的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通過“互聯網+”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勢分析,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工程訓練教學模式,以期能夠對工程訓練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工程訓練;教學改革
“互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fā)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yè)、商業(yè)、金融業(yè)等服務業(yè)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此,“互聯網+”被認為是創(chuàng)新2.0下的互聯網發(fā)展新形態(tài)、新業(yè)態(tài),是知識社會創(chuàng)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態(tài)演進。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
隨著學生層次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對學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發(fā)展,因此,適應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教育應該作為學校改革發(fā)展的主流模式被提出。
2.1 “互聯網+”教育的適應性更強
傳統(tǒng)的工程訓練需要提供技能訓練場地和專業(yè)技能指導教師,還有與之相配套的管理人員。而“互聯網+”教育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通過工程實踐中心網站的建設,把更多工程訓練相關的資料放在網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考試系統(tǒng)讓學生進行網上考試,以促進學生們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網絡學習可以接待成千上萬個學生,解決學生實習人數多、教學效果差的問題,以及解決特種加工和先進制造設備少的問題。
2.2 “互聯網+”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傳統(tǒng)的工程訓練是通過老師在現場講解和示范,受場地、經費、設備等限制,造成學生在每個車間實習時間短,有的車間實習只能是老師演示,學生不能自己進行動手操作。由于實習學生人數眾多,實習時學生在每個車間停留時間短、內容多,實習效果不理想。由于工程訓練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很多學生認為工程訓練不重要,造成學生實習時積極性不高,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個性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導致學生不能實現參與其中的樂趣,實習如走形式一般,學生毫無興趣。而“互聯網+”教育可以通過慕課、微課、視頻資料等多種教學形式實現,不受人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3 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基于“互聯網+”時代,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利用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通過網絡平臺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往實習模式大多采用教學簡單地講授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接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在實習中提不起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為了提高學生實習質量,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互動,把實習教學轉化為激發(fā)學生的實習動機,把知識傳授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求知,把知識的運用轉化為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
3.1 開放式教學
由于實習學生人數的增加,實習內容的不斷擴充,實習指導教師短缺的情況下,使得工程訓練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實習學生基本為沒有專業(yè)理論基礎的大二學生,傳統(tǒng)的實習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與自主學習。開放式實習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開放和自由的學習平臺,學生按照工程訓練中心的具體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主安排實習。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對工程訓練的教學課件、實習過程影像資料在線學習,在實習期間把沒有完全掌握的內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資源進行共享。
3.2 分類教學
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不同的專業(yè)采用不同的工程訓練教學內容,按專業(yè)可分為3類:機類、近機類和非機類。機械類學生主要來自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車輛工程等專業(yè),機械類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學習目標是學習機械產品的設計、制造與工藝等相關內容。對于這類學生的實習,主要從機械原理出發(fā),要廣泛掌握機械結構、機械制造、加工工藝等知識。通常機械類學生的實習不同于其他類學生,實習內容多,實習時間長,一般每個工種是3~4 d。對于近機類、非機類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將來基本不會從事機械設計制造。對于他們的實習主要是讓他們了解工程材料、機械制造工藝知識,及新工藝、新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對于近機類和非機類的實習時間和內容要有別于機械類,按照不同專業(yè)進行相應的時間安排。近機類一般安排單個工種實習時間不超過2 d,非機類一般安排單個工種實習時間不超過1 d。學生在完成各工種實習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提高大家對工程訓練的興趣。
3.3 分階段教學
分階段教學主要適用于機械類學生。工程訓練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術基礎課,是機械類專業(yè)學習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等課程必不可少的選修課,與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根據機械類學生的課程特點,把實習教學分為3個階段:(1)了解認識實習,了解機械制造的一般過程,熟悉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設備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結構、工夾量具的使用和安全操作規(guī)程。了解機械制造工藝知識和一些新工藝、新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2)動手能力培養(yǎng)實習,通過車工、銑工、刨工、鉗工、鑄造、焊接等實習內容,以及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等先進制造設備和電加工機床、激光加工機床等特種加工設備的演示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掌握金屬材料的主要加工方法。(3)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實習。通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采用學生獨立或者分組的形式,給學生設定范圍要求,讓學生獨立進行設計、制定加工工藝和獨立完成加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基于“互聯網+”的工程訓練教學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既包括網絡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包括傳統(tǒng)實習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一個互動的教學模式。同時,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而且還需要具有較高水平的講課能力和多媒體操作及網絡運用能力,從而通過使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不斷整合和優(yōu)化教學資源,以期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梁宏.搭建實驗實踐一體化平臺,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5):1-4.
[2]黃麗英.“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改革[J].時代金融,2016(5):191-192.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Internet+”
Liu Lijuan, Ma Xiaoxin, Liang Jianming, Kang Kai, Hu Yilong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075000, China)
Engineering train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advanced application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omprehension abil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under the Internet age,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and better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net+”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Internet+”, so as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Internet +;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互聯網+”時代工程類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D161034。
劉麗娟(1982— ),女,河北張家口,實驗師;研究方向: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