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天會議和后西夏與金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的原因探析

      2018-01-01 05:49:50
      安康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金朝西夏

      賈 搏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一、天會議和后西夏與金朝關(guān)系綜述

      天會議和發(fā)生于金太宗天會元年,西夏崇宗元德五年。此前,遼在金的進攻之下潰不成軍,滅亡已成定局,但考慮到以新興的女真兵力想要驟然消滅遼朝還有困難,加上金朝已經(jīng)打算進一步南下攻宋,為盡快肅清遼的殘余勢力,金太祖決定拉攏西夏。在金軍的兵鋒威懾之下,遼天祚帝已逃入夾山,遼氣數(shù)已盡,更重要的是夏崇宗在此形勢下看到了開疆拓土的良機,于是西夏接受了金朝的條件,正式向金稱臣。而失去了西夏聲援的遼也很快于一年多以后滅亡。

      西夏向金稱臣后,金朝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刮部吐祿泊以西之地”[1]50。緊接著,西夏又趁金朝大舉南下攻宋,出兵攻占了天德、云內(nèi)、武州等地,但因這些地區(qū)戰(zhàn)略位置重要,金朝又發(fā)兵奪取,由此引發(fā)了金夏在邊境上的一系列摩擦。雙方當時主要采取外交手段來解決爭端,使兩國的邊境問題終歸沒有發(fā)展成為全面戰(zhàn)爭。這一時期,西夏一方面通過不斷的交涉從金朝取得土地,另一方面又攻取了宋朝的大片土地,基本收復了在北宋紹圣開邊時的失地,使西夏的疆域達到最大。西夏大德五年,夏崇宗駕崩,子嵬名仁孝繼位,是為夏仁宗。至此西夏的對外擴張基本結(jié)束,轉(zhuǎn)而進入了全面推行漢化改革的內(nèi)政建設時期。

      夏仁宗在位五十六年,占據(jù)了西夏與金朝和平時期的大部分。在這一時期,西夏與金之間也曾發(fā)生過局部沖突,如西夏天盛七年,因西夏世仇折氏為金駐守府州而引發(fā)兩國交兵;又西夏天盛九年,西夏曾與金戰(zhàn)于河朔,夏軍大敗。但這些小規(guī)模的沖突并沒有影響西夏與金總體上的和平相處。在夏仁宗時期,金朝方面對西夏使節(jié)隆重接待,賞賜甚厚,兩國貿(mào)易往來頻繁,每逢節(jié)日均互遣使節(jié)慶賀,雙方關(guān)系在和諧的氣氛中平穩(wěn)發(fā)展。夏乾祐元年,當西夏遭遇權(quán)臣任得敬陰謀篡權(quán)分國時,金世宗全力支持夏仁宗,在拒絕冊封任得敬的同時,還出兵幫助西夏平定叛亂,可見兩國間關(guān)系親密。

      西夏乾祐二十四年,夏仁宗駕崩,子嵬名純祐繼位,是為夏桓宗。夏桓宗在位十二年里,西夏與金和平局面繼續(xù)維持。在這十二年里,西夏遣入金朝的使者達三十多次,而金入西夏的使者也達到了近二十次;夏天慶四年,金章宗改招待西夏使者的燕賓館為“恩華館”,又應西夏的一再請求,重開關(guān)閉多年的保安、蘭州兩處榷場??梢哉f,夏桓宗時期西夏與金在和平相處的基礎上更加親密了。

      西夏應天元年,西夏鎮(zhèn)夷郡王嵬名安全在羅太后的支持下廢黜夏桓宗,登上皇位,是為夏襄宗。夏襄宗即位之初并不愿打破與金朝的和平關(guān)系,在金朝擊敗南宋開禧北伐之后還遣使入賀。但金章宗對于篡位自立的夏襄宗并不認可,一方面大量削減對西夏使者的賞賜,另一方面刻意拖延了很久才對夏襄宗進行冊封。此時的夏金和局雖仍在維系,但已然出現(xiàn)裂痕。

      雙方關(guān)系的決裂是在西夏應天四年。是年,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包圍中興府,西夏國勢危殆,夏襄宗遣使往金朝求援。當時金章宗已經(jīng)駕崩,其叔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剛剛登上皇位不久。在滿朝文武都認為應當入援西夏以避免唇亡齒寒之禍時,衛(wèi)紹王卻顢頇地回答:“敵國相攻,是吾國之福”,拒絕支援西夏。孤立無援的西夏被迫于當年十二月向成吉思汗納女請和。夏襄宗對于此次金朝隔岸觀火懷恨在心,于是一改聯(lián)金抗蒙而轉(zhuǎn)向附蒙侵金。次年八月,夏襄宗遣兵萬騎攻打金葭州,由此夏金之間的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自天會議和后維系了八十六年的夏金和局宣告破裂。

      二、天會議和后西夏與金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的原因

      (一)西夏方面的原因

      1.西夏自然環(huán)境惡劣,其經(jīng)濟嚴重對外依賴,難以支持長久戰(zhàn)爭

      西夏地處我國西北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相對比較惡劣,“氣候多風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降雪霜”,因此對于發(fā)展生產(chǎn)來說頗有困難。關(guān)于這一點,西夏統(tǒng)治者有著清醒的認識。早在西夏立國前,李繼遷即定下“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后長驅(qū)南牧”[2]79的戰(zhàn)略,并全力攻占了興州東南的靈州;李德明刻意保持與北宋的和平關(guān)系,全力向西進攻河西走廊以及甘州、涼州,形成“以綏、宥州為首,靈州為腰,西涼為尾”[2]89,為西夏立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甘、涼、河西走廊等地區(qū)的獲得,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西夏的國力狀況,西夏一直是不具備支持長久戰(zhàn)爭能力的,一遇到大的戰(zhàn)事,西夏國內(nèi)勢必產(chǎn)生動蕩。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夏軍于定川寨之戰(zhàn)大獲全勝,但戰(zhàn)勝并沒有給西夏帶來太多好處,相反其國內(nèi)因戰(zhàn)事頻仍而騷動不安。宋知諫院張方平即在給宋仁宗的上疏中指出:“臣嘗就自邊來者詢賊中事,多云賊為寇三年……雖連陷城寨,未能有我尺寸之地。而絕其俸,禁諸關(guān)市,今賊中尺布可直錢數(shù)百。以此揣賊情,安得不困?”[3]戰(zhàn)勝之后的形勢尚且如此,在外敵大舉入侵的情況下則更不樂觀。在宋神宗元豐年間五路伐夏之后,西夏國內(nèi)“歲賜、和市兩絕,財用困乏,匹帛至十千文,又以累歲交兵,橫山帶民不敢耕,饑羸殆甚”[2]302。后來西夏與金關(guān)系破裂,連年交戰(zhàn),又受到蒙古軍的攻掠,其國力更加不濟,“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數(shù)千里幾成赤地”[2]498,“田野荒蕪,民生涂炭,雖婦人女子咸知國勢瀕?!盵2]490,無力支持長久戰(zhàn)爭的西夏終于在頻繁的戰(zhàn)事中滅亡了。

      2.隨著漢化改革的推進,西夏社會上尤其是黨項民族的尚武之風大為削弱

      西夏前期的諸位皇帝均有過推行漢化的辦法。夏景宗時雖下令禿發(fā),但還是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西夏的相關(guān)制度,并重用張元、吳昊等漢臣;夏毅宗時根據(jù)宋制進一步完善西夏官制,并下令在境內(nèi)停用蕃禮,改用漢儀;夏惠宗時再次下令停蕃禮用漢儀等做法,都推動了西夏的漢化。

      到了夏崇宗時期,尤其是崇宗得以親政之后,西夏更是加快了漢化的步伐。夏崇宗建立國學,大力弘揚儒家文化,并改易官職名稱,去掉了景宗時制定的西夏語官名。到了夏仁宗時期,繼續(xù)推行漢化,以法律形式正式承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創(chuàng)立了科舉策試選拔官員的辦法,并建立了翰林院。經(jīng)過崇宗、仁宗的大力推行,西夏國家的漢化程度大大提高,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走向繁榮,同時培養(yǎng)了大批飽受中原儒家文化熏陶的才學之士。

      漢化的推行,為西夏帶來了繁榮昌盛的社會局面,卻也使黨項民族的尚武之風淹沒在了詩書禮樂之中,曾經(jīng)強悍善戰(zhàn)的西夏軍隊再也不復往昔之勇,西夏統(tǒng)治集團也逐漸走上了重文輕武的道路。因此西夏政治的重心也就由對外轉(zhuǎn)向?qū)?nèi),對外擴張性大為削弱。事實上從夏毅宗開始,西夏在與宋的作戰(zhàn)中便是負多勝少,到了夏崇宗時,面對宋朝“淺攻擾耕”的戰(zhàn)略,西夏顯得無力招架,不得不一再請遼朝斡旋。到了夏仁宗時,西夏國內(nèi)文化達到鼎盛,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卻為數(shù)寥寥,在任得敬陰謀分國作亂時,甚至不得不依靠金朝的幫助。這些無疑都是西夏武力下降的重要標志。

      因此,漢化的推行,尚武風氣的喪失,使得西夏被迫與北宋一樣,走上了守內(nèi)虛外的道路,這是西夏與金朝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的又一重要原因。

      3.金朝軍隊強悍,西夏不敢貿(mào)然橫挑強鄰

      西夏大慶二年,西夏的兩個鄰國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雙方以淮河——大散關(guān)為界。至此,西夏與南宋不再接壤,而處于金朝國土的包圍之中。這一情況,決定了西夏若想要對外擴張,則必須與金朝開戰(zhàn)。但金軍戰(zhàn)斗力之強悍,西夏君臣是非常清楚的。自女真興起以來多次大敗遼軍,遼朝五京也被金軍以破竹之勢攻拔。這對于西夏來說,必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心里威懾。想當年開國英主夏景宗面對遼朝大軍,也無力在正面交戰(zhàn)之中占得便宜,而不得不采用退避三舍的辦法,“每退必赭其地,遼馬無所食”[4],趁遼軍疲困時出擊方才得勝。如今面對戰(zhàn)斗力遠在遼朝之上的金朝軍隊,西夏自然只能謹守邊界,維系和局,而不敢貿(mào)然橫挑強鄰。

      (二)金朝方面的原因

      1.金朝南有南宋,北有西遼、蒙古,均對其構(gòu)成巨大威脅,無力再在西夏方向再啟戰(zhàn)端

      首先,來自宋的威脅。北宋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東京,宋欽宗被迫前往金營遞上降表,屈辱地向金朝投降。次年二月,已成為太上皇的宋徽宗也被迫來到金營,與宋欽宗一起被廢為庶人。三月,在建立了以張邦昌為首的偽楚政權(quán)之后,金兵帶著徽、欽二帝及擄獲的財寶、人口、器玩等北去,北宋宣告滅亡。這便是“靖康之變”。由于堂堂中原王朝天子被“蠻夷”擄走,淪為階下囚,宋朝上下視為奇恥大辱,再加上金兵入侵時一路燒殺,更激起了宋人的仇恨,宋金就此結(jié)下了血海深仇。

      雖然南宋偏安一隅,諸帝中除了宋孝宗外少有向北恢復故國之雄心,但南宋舉國的仇金情緒并沒有隨著時間而化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至死對北擊金朝,恢復中原念念不忘;刺殺秦檜未果的禁軍將校施全在受審時面罵秦檜:“舉國與金為仇,爾獨欲事金,我所以欲殺爾也”;南宋中期理學大家朱熹在文章中指出:“國家忘仇敵之虜而偷宴安之樂”[5],對茍安表示不滿;南宋后期名臣真德秀也在奏章中稱:“國家之與金虜,為萬世必報之仇”,積極提倡對金朝采取強硬態(tài)度。

      南宋舉國上下的仇金情緒,金朝也是甚為清楚的。如廢黜劉豫的偽齊政權(quán)之后,金廷內(nèi)部針對如何處理中原地區(qū)展開爭論,當撻懶等人提出“我以地與宋,宋必德我”時,完顏宗干等當即反駁道:“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復資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1]基于這種認識,自南宋建立之始,金朝即發(fā)動了旨在滅亡南宋的戰(zhàn)爭。從建炎元年開始,到紹興十一年宋金紹興議和,金兵先后三次大舉進攻江南,與宋軍激戰(zhàn)川陜,割河南、陜西予宋又復奪之,為盡快促成和議進兵攻掠兩淮。在這十四五年時間里,宋金自川陜至淮河的千里邊境上戰(zhàn)火不斷。

      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已處于均勢,誰也無力消滅對方。但雙方仍爆發(fā)了海陵王南下、隆興北伐、開禧北伐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事,而因雙方力量的平衡,主動出擊的一方都以敗局收場。盡管宋金對峙的局面一直未被打破,宋一直向金屈辱求和,但金朝君臣清醒地認識到宋廷的求和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嘉定和議之后,金章宗即憂心忡忡地詢問臣下:“宋人請和復能背盟否?”[1]2648北伐中原以洗雪祖宗恥辱始終保持著深深的警惕。

      其次,來自西遼的威脅。遼保大四年,即西夏與金“天會議和”的同年七月,因?qū)掖芜M諫而不為剛愎自用的遼天祚帝接納,耶律大石認為遼天祚帝已成必亡之勢,于是殺死監(jiān)視自己的天祚帝心腹出逃,經(jīng)過艱苦跋涉來到遼朝西北重鎮(zhèn)可敦城。可敦城原本是為了防御烏古、敵烈等部的侵擾于承天太后時期修建的,屯有重兵守衛(wèi),因此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后兵勢大振,于是向西進兵,重建遼政權(quán),即史上所稱的“西遼”。

      雖然耶律大石西進之后,其勢力已遠離了金朝國境,而且其間有廣袤數(shù)百里的大沙漠,這無疑極大地阻礙了雙方的交通,但西遼與金并沒有放棄消滅對方的企圖。如金天會六年,耶律大石曾向金發(fā)動小規(guī)模試探性進攻,攻取金“北部二營”;金天會八年,金以元帥粘罕、右都監(jiān)耶律余睹以萬人自云州出發(fā),北征可敦城,而耶律大石為避鋒芒主動棄城西撤,并毀掉當?shù)匾磺醒a給設施,金兵到達后尋不到遼軍決戰(zhàn),又無補給,只得撤退,再度沙漠時士兵損失慘重,民夫更是“死不勝計,牛車十無一二得還”;金天會十二年,在定都八剌沙袞后,耶律大石派軍七萬東征,欲恢復故土,但因大漠阻隔,牛馬多死,不得已而回師。之后西遼再沒有主動東征的舉動,而將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內(nèi)政上,但金對西遼的防范之心始終沒有松弛,如金大定十七年,金將巡邊,其四名契丹隨從逃亡西遼,使金廷頗為憂慮,“大石使人間誘,必生邊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進行防范。

      西遼的存在,使金朝西北方邊境始終有隱患,而金朝也對西夏與西遼聯(lián)合侵擾抱有擔心。如天會六年金諸將商討伐宋方案時,針對河北諸將力主停止用兵陜西,并力南伐的意見,粘罕即指出:“初與西夏約夾攻宋人,而夏人弗應,現(xiàn)在耶律大石在西北,交通西夏。吾舍陜西而師河北,彼必謂我有急難。河北不足為憂,宜先取陜西,略定陜西五路。如此,既削弱西夏,然后取宋”[1]。由此可見,正是因為西遼的威脅,金朝為了防范西夏與其聯(lián)合,因此需要維持與西夏的和平局面,以保證自己西北邊境的穩(wěn)定。

      最后,來自蒙古的威脅。蒙古草原上諸部族的興起,可以上溯到遼道宗統(tǒng)治時期。當時遼朝國力大為下降,對蒙古草原上的部落無法予以有效控制,因此諸部族趁機發(fā)展勢力,互相攻打,并不時南下?lián)锫印?/p>

      到了金滅遼之后,由于其全力南下攻宋,對北邊的蒙古諸部只得采取消極防御的策略,扼大興安嶺之要沖,憑借陰山之險以資防守,并在邊境上修筑了漫長的界壕堡障,以阻遏蒙古騎兵南下。在西遼全面西撤之后,蒙古諸部即成為金朝在北邊的勁敵。金世宗時,中都附近民間流傳著一首讖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12]。金世宗得知此讖謠之后,大為震驚,說道:“此必是韃靼人為我國患”。于是他一方面下令每隔兩年遣兵向北剿殺,所過之處殺盡成年男子,謂之“減丁”,另一方面極力挑撥蒙古各部互相攻打,以分化、削弱其力量。

      雖然金朝竭力采取措施防止蒙古的統(tǒng)一壯大,而且也曾重創(chuàng)塔塔爾部,收降廣吉剌、合底斤、山只昆等部,但已然阻擋不住蒙古的日趨強大。金大定二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于斡難河畔的跌里溫盤陀山下出生,在蒙古各部激烈的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并以其出色的能力與魄力推動了蒙古統(tǒng)一的進程。

      受到蒙古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加上國力已經(jīng)開始走向衰落,金朝對控馭蒙古諸部愈發(fā)感到力不從心,于是在金章宗時將北疆壕障大大內(nèi)移,這無疑又為成鐵木真的兼并戰(zhàn)爭掃清了一大障礙,客觀上促進了蒙古的統(tǒng)一。金泰和六年,鐵木真于斡難河源舉行忽里勒臺,正式建立大蒙古國,從此成為金朝的致命威脅,直至金朝被蒙古攻滅。

      綜合上述三點,不難看出,南宋、西遼、蒙古幾個強敵環(huán)繞于金朝四周,牽制了金朝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在西夏方向上,金朝實在不愿也無力再啟戰(zhàn)端。這是金朝長久維持與西夏和平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

      2.金朝的對外戰(zhàn)爭中,掠奪為其一重要目的,而西夏貧瘠,攻掠價值不大

      女真建立金朝時,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而其迅速攻占的遼、宋之廣大土地,都是已經(jīng)建立了封建制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地區(qū),因此金朝立國后,女真族迅速地向封建社會邁進。但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快速由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勢必會留下許多先封建的落后制度的殘余。如金朝初期以諳班勃極烈繼承皇位的制度,又如終金朝一世,紇石烈、徒單、移剌、夾谷、蒲察等均為大姓,為高官者層出不窮,這些都表明了女真社會中大量先封建因素的存在。也正是這些殘余的存在,決定了金朝對外作戰(zhàn)之中含有相當強的掠奪性。

      金對外戰(zhàn)爭的掠奪性,以攻破東京滅亡北宋一戰(zhàn)最為典型。據(jù)今人周寶珠先生統(tǒng)計,此戰(zhàn)結(jié)束后金軍拔營北上時,共攜走金二十一萬余兩,銀七百一十四萬余兩,絹帛約一千五百萬匹,絲一千萬斤,國子監(jiān)內(nèi)所有書籍及印刷用的書板,所有三館國家藏書。太清樓等皇宮藏書,宮中日常使用的所有法駕儀仗、禮樂器具、天文禮器、珍玩寶物、書畫珍品,以及天下州府地圖等。此外還有大批人口,計有皇宮后妃、宮女等三百余人,宗室男女四千余人,貴戚男女五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加上官吏、士人、內(nèi)侍、僧道、工匠百戲、民女丁男等,總數(shù)不下二十萬人。由此金朝戰(zhàn)爭的掠奪性可見一斑。

      后來金世宗即位,還曾與大定四年與臣下的談話中提到:“近復旱蝗,百姓艱食,父母兄弟不能相保,多冒鬻為奴,朕甚閔之??伤偾彩归唽嵠鋽?shù),出內(nèi)庫物贖之”。由此可見,到金朝中后期,債務奴隸制仍在盛行,也可證明金朝社會的先封建殘余是長期存在、難以消除的,這也決定了金朝的對外作戰(zhàn)中會一直帶有很強的掠奪性。

      反觀西夏,正如前文所述,其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國家財富遠遠少于同時期的南宋,因此也就難以吸引志在擄掠財富人口的金軍鐵騎。這也是金與西夏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3.西夏地形復雜,不利于金軍騎兵之機動性的發(fā)揮

      西夏所處西北地區(qū),地形較為崎嶇,多山地溝壑,有黃河等大河貫穿其間,東南有橫山,西南有天都山為其天然屏障。其中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zhàn),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御”[13],是西夏邊境上的重要防線;又如天都山,介于陜西五路之間,地勢險要,是西夏前期南下攻宋的集兵之地。

      西夏國內(nèi)的主要州郡,也都是易守難攻之地。甘州東據(jù)黃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控居延,綿亙數(shù)千里;靈州位于夏州西側(cè),倚附賀蘭山,帶引黃河,地位要沖,其西便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要道——絲綢之路,可謂是唐宋時期西北邊疆上的著名重鎮(zhèn),當年擁立唐肅宗即位的朔方軍節(jié)度使郭子儀即駐節(jié)于此;西夏首都中興府西倚賀蘭山,黃河繞其東南,南面有要塞克夷門,北邊有定州為其屏障。后來蒙古大軍兩度圍攻中興府,戰(zhàn)事均是曠日持久,而且蒙古最終也未能攻下此城。

      由此可見,西夏地形復雜,地勢險要,與宋朝所處中原地區(qū)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情況大為不同。北宋時期多次大舉進攻西夏均以失敗告終,地理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鑒于宋朝的教訓,再加上金朝也對西夏地形不利于騎兵沖突馳騁頗為明了,故而對用兵西夏必然保持謹慎態(tài)度。這也是金朝長久維持與西夏和平局面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綜合兩國情況加以分析

      1.兩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尖銳,斗爭不斷

      西夏從景宗之后,先后出現(xiàn)了沒藏氏、梁氏長期的后族專權(quán),其中夏惠宗還一度為梁太后所囚禁。到了夏永安二年,遼鴆殺梁太后,夏崇宗才得以親政。夏崇宗、夏仁宗兩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西夏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保守派與改革派一直處于對立斗爭之中。到了夏仁宗時期,終于發(fā)生了任得敬陰謀篡權(quán)分國事件,這一事件是保守派與改革派矛盾的一個爆發(fā)點,雖然被平定下去,但西夏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依然長期存在。

      反觀金朝,金太祖駕崩時,依據(jù)勃極烈制度,將皇位傳于其弟,時為諳班勃極烈的完顏吳乞買,是為金太宗。這一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辦法,為后來埋下了巨大隱患。此外金朝開國時,宗室諸王均握有重兵,并在對遼、宋的作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給皇權(quán)帶來了巨大威脅。這兩個問題最終在海陵王時徹底爆發(fā)。金天德元年,完顏亮弒金熙宗自立,是為海陵王。之后為了鞏固皇位,對宗室及功臣大開殺戒:天德二年四月,殺金太宗子孫七十余人,粘罕子孫三十余人,其余宗室五十余人,金太宗、粘罕后代遂絕;同年七月,將隨同海陵王弒金熙宗的烏帶出放為節(jié)度使,不久殺之;十月,又以謀反之罪誅殺左副元帥、行臺左丞相撒離喝父子、平章政事完顏宗義、太皇太妃蕭氏(金太祖妃)及其子任王偎喝,并族滅完顏杲(金太祖弟)子孫百余人,宗室、前工部尚書穆里野之族二十余人。這是幾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屠殺,其他事件不勝枚舉。在一系列近乎瘋狂的屠殺之后,海陵王原本以為統(tǒng)治得以穩(wěn)固,但實際上卻是人心離散。后來趁他大舉南下攻宋,留守北方的眾軍即擁立完顏雍為帝,是為金世宗,不久海陵王也死于兵變之中。海陵王在位的十幾年時間里,對宗室功臣的屠殺給金朝統(tǒng)治階級和金朝社會帶來了巨大動蕩,之后的金世宗接受其教訓,大力進行內(nèi)政建設,情況才得以好轉(zhuǎn)。

      綜上所述,在夏金八十多年的和平局面之下,是兩國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激烈斗爭。這使得西夏與金朝的力量大為削弱,而被迫專注于內(nèi)政的建設與保持國內(nèi)穩(wěn)定。這也是西夏與金朝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2.這一時期兩國皇帝均較為開明,能認清形勢而采取正確的外交策略

      自金天會元年夏金議和以來,西夏皇帝分別為夏崇宗、夏仁宗、夏桓宗,金朝皇帝分別為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章宗。在中國封建時代,由于皇帝掌握著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quán),因此無論是盛世的開創(chuàng)還是亂世的出現(xiàn),往往都與皇帝的個人能力有著很大關(guān)系。夏金和局長期維持的原因,也甚有必要從這一時期兩國皇帝身上進行探究。

      西夏崇宗親政后,大力推行漢化,興辦教育,發(fā)展生產(chǎn),并根據(jù)形勢變化采取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宋、遼、金之間的矛盾而使自己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將西夏的疆域擴展到極盛;夏仁宗在武功上不及乃父,在面對任得敬叛亂時顯得束手無策,但其進一步推行漢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制度,使西夏的生產(chǎn)力得到極大發(fā)展,西夏綜合國力在仁宗朝迎來了全盛時期;夏桓宗能繼承發(fā)展仁宗的政策,繼續(xù)推行漢化與睦鄰友好,使西夏繁榮昌盛的局面得以保持,也不失為守成之君。

      金太宗以太祖之弟繼承皇位,上臺后繼續(xù)推行乃兄的政策,滅遼、滅北宋、西夏稱臣均是在金太宗時期實現(xiàn)的,可謂是金太宗開創(chuàng)了夏金八十六年的和平局面;被開國舊臣視為“宛然一漢戶少年子”的金熙宗受漢族儒家文化影響頗深,雖一直受權(quán)臣掣肘,難有作為,最后死于宮廷政變,但他在位期間,金朝的漢化程度加深,教育更加發(fā)達,文化更加繁榮,也可以說金熙宗還是有所建樹的;海陵王弒君自立,史書上多稱其惡,但實際上他有著“混一天下”之志,從他進一步大力推行漢化改革,遷都燕京、汴京,便可看出他的能力與魄力,不失為一位雄主,只是他剛愎自用又急于求成,才在南征途中死于非命;金世宗能充分吸收海陵王的教訓,穩(wěn)定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與周圍鄰國和睦相處,被譽為“小堯舜”;到金章宗時期,繼承其祖父發(fā)展之道,使金朝國內(nèi)“治平日久,宇內(nèi)小康”,達到鼎盛。

      平心而論,夏金和平相處的八十多年里,兩國的皇帝都比較有能力,且都有所作為,這決定了他們能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夏金關(guān)系,認識到夏金和則雙贏,戰(zhàn)則兩敗,從而以大局出發(fā),著意維持兩國關(guān)系,使兩國和平局面得以長久維持。

      三、結(jié)語

      綜上,天會議和后西夏與金朝能夠保持長期的和平,并不是單純的政治事件,而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陀^講,天會議和的作用堪比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在那個紛亂的年代為西夏和金朝的百姓贏得了八十多年的和平,促進了金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于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吳廣成.西夏書事[M].龔世俊杰,等校正.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3]蘇軾.東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文化出版社,2009:711.

      [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000.

      [5]朱熹.朱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金朝西夏
      西夏陵雕塑與自然人文環(huán)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4:30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6
      金朝酋邦社會形態(tài)下勃極烈官制始末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宮城指揮家遼陽渤海張浩
      試析渤海世族家族與金朝皇權(quán)統(tǒng)治
      金朝與西夏盜竊法比較研究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tài)管窺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5
      蒙山县| 芦山县| 大竹县| 社会| 沽源县| 广水市| 乳源| 峨边| 南华县| 肥西县| 德格县| 枣强县| 赣州市| 康马县| 阳曲县| 溧阳市| 新乡市| 永昌县| 镇巴县| 霍林郭勒市| 新密市| 洪江市| 和静县| 吐鲁番市| 东乡族自治县| 承德市| 柏乡县| 赤城县| 安宁市| 昭平县| 江川县| 永安市| 镇雄县| 荆州市| 德保县| 郎溪县| 东乌珠穆沁旗| 高台县| 澄城县| 克什克腾旗|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