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佳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連X都Y”句式所表達的隱含意思是:最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都做出了做這件事的舉動。這一句式的構(gòu)成形式、對每部分的分析以及它在認知層面和主觀推測層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內(nèi)容又是怎樣?下面我們用“小三角”理論[1]做詳細分析。
“連X都Y”是一個常用句式,當中既有不變的常項,也有隨著交際需要而改變的變項。并且,在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中,根據(jù)具體的句法規(guī)則要求,句式各個組成部分在音強、音長或音高上的配置方式上也有不同。
1.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主語或賓語。如:
(1) [連]翠華[都]喜歡柱子。①本文例句除標注外,其他均來自北京大學語料庫。
(2) 你怎么[連]這么簡單的習題[都]不會做?
2.代詞作主語。如:
(1) 在長時間的努力之后,靈感突現(xiàn),寫出了[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文章,所以把它歸結(jié)為“天成”,這就叫妙手偶得。
(2)這東西不是我選擇的,它長在我身上我總不能[連]自己[都]不喜歡它吧。
3.動詞作謂語。如:
(1) 他閉上眼睛[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2) 爸爸死的時候,我[連]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學》1978年11期30頁)
(3) 后來像我父親這樣兒他[連]理[都]不理了。
4.動賓短語作主語或賓語。如:
(1) 甚至[連]找一個發(fā)泄的孔道[都]沒有。
(2)當真相大白的時候,趙書信為自己[連]發(fā)一封電報[都]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困惑。
(3) 他怎么[連]打撲克[都]不會。
5.介詞短語作狀語。如:
(1) 老人不敢講,甚至[連]對自己[都]不敢承認。(曹禺《王昭君》)
(2)就如《三國演義》里的呂布,屢投屢叛,最后[連]和他一樣行事的劉玄德[都]不再相信他,轉(zhuǎn)而提醒曹孟德:“公獨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3) 如果一事無成,[連]在報社老板面前[都]不好交待啊。
6.主謂短語作狀語。如:
(1) 在考場上,她居然[連]根號3的開方是幾[都]反應不過來了。
(2) 再說,如果[連]自己吃多少[都]掌握不了,還怎么能夠指望人家對你有好印象?
1.形容詞作謂語。如:
[連]呼吸[都]困難。
2.動賓短語作謂語。如:
[連]翠華[都]喜歡柱子。
3.狀中短語作謂語。如:
(1) [連]走路[都]十分艱難。
(2) 章亞若面色蒼白且東搖西晃,[連]說話[都]非常困難。
(3) 如今,人饑馬疲,[連]防守[都]十分困難,怎么去攻?
4.動賓短語作謂語。如:
(1) [連]兒子[都]記著今天是我生日。
(2) [連]徐教導員[都]非常佩服地說秦干事你應該去當老師才對。
(3) [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那種人,你反而知道?。ā蛾懶▲P》)
常項“連”和“都”均屬于靜態(tài)虛詞中的靜態(tài)助詞類別,用來凸顯句法格式的某種語義特征,可以豐富人們對句子語義內(nèi)容的認識[2]47。關(guān)于靜態(tài)助詞“連”,很多論文都進行過相關(guān)解釋,這里主要談一下靜態(tài)助詞“都”的作用。
丁力的《語法》中介紹“都”可以表示總括,分顯性總括和隱形總括兩種不同的情況?!斑BX都Y”結(jié)構(gòu)中的“都”表示隱形總括的含義。如:
(1)我們班的男生都參加了比賽。
(2)連我說的話他現(xiàn)在都相信了。
第一例的“都”為顯性總括,涵蓋“我們班的男生”,表示這個班的男生無一例外全參加了比賽[2]55。第二例的“都”為隱性總括,“我說的話他現(xiàn)在相信了”暗含其他人也說過欺騙他的話,但他全信了?;蛘哒f是即使我以前也說過欺騙他的話,他現(xiàn)在也全都信了。
顯然,“連X都Y”這個句式中的“都”具有隱性總括性,暗指句子沒有直接表達的一些含義。
這里所說的語調(diào),是指句法結(jié)構(gòu)所要求的各組成部分在音強、音長或音高上的配置方式。不同的句法結(jié)構(gòu)具有不同的語調(diào)特征。語調(diào)也是漢語各種句法結(jié)構(gòu)不可缺少的一種構(gòu)造方式[2]89。當然,在“連X都Y”這個句式中也包含有語調(diào)讀音的不同。
在“連X都Y”句式中,“都”表示顯性總括時一般重讀,表示隱形總括時一般輕讀。表示總括現(xiàn)象中只有其中某種特征的可能性最小的總括現(xiàn)象才出現(xiàn)在“都”前,并表示它們具有這種特征,從而隱含可能性大的總括對象更會具有這種特征[2]55。如:
(1) [連]翠華[都]喜歡柱子。
(2) [連]瑪麗[都]喜歡約翰。
這兩句話的“都”都輕讀,重讀的是“翠花”和“瑪麗”,起強調(diào)作用。因為這兩個人是最不可能出現(xiàn)“喜歡柱子”“喜歡約翰”的情況的,連最不可能的人都有這一感受,那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在“連X都Y”這個強調(diào)句式中,除了不變的常項之外,變項“X”和“Y”都有相當豐富的成分來充當;常項“都”表達隱性總括的含義,隱性地總括了具有這一特征的多數(shù)人;同時,不可或缺的語調(diào)特征,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和顯性總括的“都”加以區(qū)別,完善了這一句式的內(nèi)涵。
“連X都Y”句式反映了人類大腦中的兩種不同認知層面所具有的不同認識:主觀推測層面和客觀反映層面。主觀推測層面,說話人認為,A成立的可能性小于隱含的其他人所成立的可能性;客觀反映層面,說話人知道,A成立并且其他人的事實也成立。
對這兩個層面的分析,我們可用信賴程度值來描述。信賴程度是美國數(shù)學家G·波利亞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人們對命題的相信程度,用P{X}來刻畫(X表示任意命題),其值取[0,1]區(qū)間的值。比如,P{X}=0,表示人們認為X假;P{X}=0.5,表示人們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們認為X真;0
主觀推測層面也是大腦思維中的一個認知層面,該層面反映的認識并不是客觀真實的情況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對客觀現(xiàn)實情況所進行的一種主觀推測或判斷[4]。在“連X都Y”句式中,主觀推測層面所反映的是A成立的可能性P{A}小于B成立的可能性P{B},即P{A}
[連]瑪麗[都]喜歡約翰。
核心層:A瑪麗喜歡約翰。
語用層:B其他人喜歡約翰。
拓展層:其他人喜歡約翰的概率大于瑪麗喜歡約翰的概率,即P{A}
每個句子所要表達信息都會有核心成分,即相當于一個句子中的主謂賓結(jié)構(gòu);而語用成分就相當于是人們通過主觀推測所猜測出來的內(nèi)容;拓展層就是前兩個層面所成立的可能性比較。
在例句中已經(jīng)明確地分析了句子三個層面的信息,指出了在主觀推測層面的可能性比較,推測的可能性要大于現(xiàn)實的可能性,即P{A}
客觀反映層面是大腦思維中不同于主觀推測層面的又一認知層面[4],它主要反映的認識是客觀現(xiàn)實在人們的大腦中的直接反映,而不依據(jù)于人的主觀推測。在“連X都Y”句式中,客觀反映層面所反映的客觀現(xiàn)實A成立,主觀推測B也成立,即P{A}=1并且P{B}=1,而這種認識是說話人大腦中的客觀反映層面所具有的認識。如:
[連]瑪麗[都]喜歡約翰。
瑪麗喜歡約翰是事實。即P{A}=1
其他人也喜歡約翰,也是事實,且可能性更大,即P{B}=1。
所以,在客觀反映層面,只強調(diào)每件事成立的可能性,不要加入個人的主觀判斷,所以A成立,是事實;同時,B也成立,同樣也是事實。這時候,客觀反映層面即P{A}=1并且P{B}=1。在一個句式中兩者都成立。
“連X都Y”句式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隱性含義。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了適應不同交際的需要,人們往往會借用“連X都Y”這一句式,表達一些想要表達但又不好意思直說的隱性意義。具體含義如下:
中國人善于反諷,聽著貌似是夸贊的語氣,其實是在貶低。如果你不掌握一些對句式的理解,那么你還真的聽不出來。如:
(1) 你不是學霸嗎?怎么[連]這道簡單的習題[都]不會做?
(2) 人家[連]門兒[都]沒讓進。
“連X都Y”句式表達反問、責備語氣含義時,帶有恨鐵不成鋼、懷疑的態(tài)度,值得思考。如:
(1) [連]我[都]不感到累,你還累?
(2)那時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連]鄉(xiāng)下的土匪[都]不能對付,所以人民為自衛(wèi)計,都辦團練。
“連X都Y”句式中的“都”本來就具有隱性總括的含義,表示強調(diào)。那么將一些本就確鑿的句子放在這一句式中,更能加強它的隱性含義。如:
(1) 大多數(shù)老百姓[連]火車[都]沒見過。(暗含著更別提高鐵了)
(2) 不少隊伍[連]維持生存[都]很困難。(也就是強調(diào)都活不下去了,就別提打仗了)
(3) [連]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都]得不到保障。(暗含更別說其他權(quán)利了)
“連X都Y”句式用于夸贊,一方面可以表達特別小的小孩子,在那么小的年紀都能做到大孩子做到的事情,贊美神童;另一方面不是用于小孩子,而是表達戰(zhàn)勝了不可戰(zhàn)勝的對手,比預想的厲害。如:
(1) 小林今年才五歲,[連]古體詩[都]會寫。(暗含寫古體詩不是這么小年紀的孩子會寫的)
(2) [連]他[都]被我打敗,看來我的本領(lǐng)還算不錯。(說明他并不容易被打敗,而我把他打敗了)
本文用“小三角”理論論述了“連X都Y”這個句式,主要探討了“連X都Y”這個強調(diào)句在大腦思維兩種不同認知層面所具有的不同認識:主觀推測層面,P{A}
[1]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95.
[2]丁力.語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G·波利亞.數(shù)學與似真推理[M].楊訊文,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57-458.
[4]丁力.漢語語法問題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