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寧
?
參照點視角下時空隱喻初探
樊 寧
(遵義醫(yī)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在時空隱喻中,對觀者參照點和時間參照點的論述由來已久。視點觀由于涉及了參照點和目標事件之間的區(qū)別,在闡釋指示性時間結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照點;視點;指示性時間結構
從空間到時間的映射問題由于涉及到從具體和永恒的角度來描述抽象和短暫的對象,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在時間的空間隱喻研究中,通常存在兩個視角:觀者在動(moving ego)和時間在動(moving time)(如,Clark 1973)。在觀者在動隱喻中,觀者(時間經歷者在語言上的表征)相對于靜止的時間而運動(如,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我們把它視為以觀者為參照點(ego-RP)的隱喻;在時間在動隱喻中,時間相對于觀者而動(如,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我們把這類隱喻視為以時間為參照點(time-RP)。首先討論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區(qū)分觀者參照點和時間參照點的意義;其次,從視點觀入手,討論了在指示性時間框架內區(qū)分參照點視點和目標事件視點的必要性。
Lakoff和Johnson[1]41認為在英語中時間隱喻概念化會產生明顯的矛盾現(xiàn)象。如:(1)a. 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表將來);b. That’s all behind us now.(表過去);c. In the following weeks……(表將來);d. In the preceding weeks……(表過去)。在 a和b中,“將來”在我們前面,“過去”在我們后面;而在c和d中,“將來”則位于我們之后,“過去”則位于我們之前。他們繼而指出c和d中的時間具有隱喻連貫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時間被概念化為具有前后方向性的移動物體,且運動的方向是朝前的,也即preceding weeks于過去“先”發(fā)生;following weeks于將來“后”發(fā)生。雖然他們沒有明確指出時間參照點和觀者參照點的區(qū)別,但其對運動物體“前——后”方向性的隱喻投射(該視角與“前”、“后”所固有的區(qū)別無關)、隱喻連貫性及一致性的研究卻已指出了獨立于觀者的時間參照點概念。
因此,例(1)a和b中的參照點是觀者(ego);而在c和d中則是時間。該時間與觀者似乎具有某種空間上的“對等性”,但該對等性由于隱喻的作用映射到特定時間概念上時,卻產生了意義的改變,從而出現(xiàn)了一些看似矛盾的表達方式。如,(2)a. We’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 b. Christmas is coming and New Year is following right behind.在a 中,we’re looking ahead 采用觀者參照點,觀者we相對于靜止的時間而動;the following weeks 則采用了時間參照點,weeks相對于觀者而動;在b 中,coming 運用了觀者參照點,也就是隱喻視角所指的“現(xiàn)在”。相對于觀者而言,圣誕節(jié)被概念化為在將來或是過去出現(xiàn);而following right behind運用了時間(事件)參照點,即Christmas comes before New Year.時間(事件)“新年”被用來定位“圣誕節(jié)”。從例(2)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不同的參照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并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由此產生了看似矛盾的隱喻義[1]41。
區(qū)分觀者參照點和時間參照點的必要性同樣體現(xiàn)在漢語中。如,漢語中的(3)“前年”、“后年”都與時間為參照點而與觀者無關,它們類似于英語中表時間的before和after,且只用于“年”和“天”中。又如,(4)八點前,春節(jié)后,同樣是只以特定時間為參照點。但在下例中的詞都包含了觀者參照點,因而它們指稱的時間都與將來、現(xiàn)在或過去相關。(5)a. 前途;b.眼前;c.回顧;a指位于觀者前面的“路”,即將來;b指與觀者相關的現(xiàn)在; c指轉過頭去看,即過去。在此例中,觀者所面向的都是將來的時間,即都是以觀者為參照點的觀者在動隱喻。因此,與(5)不同,(3)和(4)都是以時間為參照點的時間在動隱喻,即把時間比喻成滾滾長河,“我”(靜止的觀者)站在岸邊看長河滾滾流過,先通過我視野的水流在前面(隱喻“過去”的時間);后通過我視野的水流在后面(隱喻“將來”的時間)。(5)則是觀者面向將來的觀者在動隱喻。這也解釋了為何(3)中的“前年”與(5)中的“前途”,同一個“前”字,所隱喻的時間卻正好相反的原因。又如,(6)a.我們要團結一致向前看。b.若干年后人們回頭看…… c.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在a和b中,“前”、“后”與觀者相關,“回頭看”完全以觀者“頭”為參照,也僅指過去。但c中的“往后看”具有模糊義,指代相反的方向性,即“后”既可指位于“過去”的觀者之“后”;也可指位于“將來”的、存在于觀者之“前”的時間序列之“后”。該模糊義還可體現(xiàn)在下例中,如,(7)a.他這個人有個特點,決不看,不走回頭路,不吃回頭草。b.30年前誰能想到會有今天的局面?再看,兩國經濟關系的大發(fā)展是在意料之中。a是典型的以觀者為參照點的觀者在動隱喻,因此,“往后看”指過去的時間;而b則指位于觀者之“前”的“將來”、(與觀者方位相反的)時間序列之“后”。所以,b同時兼具了觀者在動和時間在動兩種隱喻義。就前者而言,觀者從“30年前”走到了“現(xiàn)在”,且還將向著“將來”繼續(xù)前行;后者的運用如前面的例(3)和(4),此處不在贅述。
此外,(7)b還可從視點觀(perspective point)來論述,如圖1所示。
在圖1中,時間場景包括目標事件(target event)“兩國經濟關系的大發(fā)展”參照點(reference point)——觀者的位置(從其語義關系推知),由“現(xiàn)在”這一“觀者中心”經驗體現(xiàn)。相對于參照點“今天”而言,TE被設定在將來。這一設定是通過兩個時間性事件——“兩國經濟關系大發(fā)展(TE)”和體驗者位于“今天(RP)”之間的時空關系產生的。同時,RP占據了主體地位,TE則居于次要焦點位置,即蘭艾克(2008)所指的界標,它標示了該關系述義中其它被次突顯的實體,并為射體的定位提供參照點。此外,此例還說明了視點被設定在參照點上,而非目標事件上。再看下例,(7)c.春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此例中,時間場景是通過TE(春節(jié))和隱含RP(體驗者所處的位置)來體現(xiàn)的。但與b不同的是,c中TE居于主要焦點位置,即蘭艾克所說的射體,它是最突顯的參與者,是該關系側顯中的圖形,標示了該關系述義中被聚焦的一個實體。因而,如圖2所示,我們對c中時間場景的觀察是通過TE視點來進行的。
圖1 參照點視點
圖2 參照點視點
Evans[2]87指出指示性時間框架解釋了目標事件和參照點之間的關系。參照點解碼與觀者空間位置之間的關系;目標事件解碼的是與觀者相關的時間軸上前/后位置。
我們知道,指示性時間框架論元結構可由解碼空間運動關系的結構擴展而來。解碼空間場景的論元結構可通過保留主語為圖形、賓語為背景(參照點)來解釋圖形——背景的區(qū)別。作為背景(參照點)的實體一旦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就會產生語義不規(guī)則性。如,(8)a.The car is behind the house. b.*The house is in front of the car. 例b中不規(guī)則性出現(xiàn)的原因是主語只能由顯著性更強的語義論元來充當。在該例中,位于主語位置的圖形(射體)顯著性更強,位于賓語位置的背景(界標)顯著性相對較弱。所以,對a的直接順序倒置導致了b語義不規(guī)則性的出現(xiàn)。
在指示性時間框架的詞匯概念中,參照點由以觀者為中心,用以定位目標事件的空間位置構成。參照點類似于空間場景中的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但從語言學視角來看,參照物必須為界標。在參照點視點結構中,由于參照點的地位被突顯,因而不再位于界標位置,而是位于射體位置。這種位置的轉換導致了參照點視點指示性時間框架的語義不規(guī)則性。如,(9)New year’s eve is/lies in front of us(TE PP)此例屬于表“將來”的指示性時間框架,以TE PP為詞匯概念,也屬于以觀者為參照點的觀者在動隱喻,相當于前例中“前途”的隱喻義。但如果用RP PP的結構來表達上例,*We are/lie behind New year’s eve(RP PP),語義不規(guī)則性就產生了。此例的本義為相對于由we解碼的參照點而言,目標事件New year’s eve位于將來,但由于目標事件New year’s eve出現(xiàn)在界標的位置,空間關系中的時間實體出現(xiàn)在被指示(界標)的位置,導致了該例的語義不規(guī)則性。
此外,在指示性時間框架表示“最近臨近”(proximal imminence)義時,RP PP結構同樣會產生語義不規(guī)則性。如,(10)*We are around the corner from Christmas,但TE PP結構則是符合語義的,Christmas is around the corner.所采用的視點不同,造成了可接受性上的差異。但在表示“臨近”義時,RP PP結構則不產生語義不規(guī)則性,如,(11)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 此例的TE PP結構也是符合語義的,(12)Christmas is approaching. 但在英語中,Christmas is approaching us 則不符合表達習慣。此例中的approach之后只能跟不及物論元結構。如果要表達“臨近”義,則可采用由介詞引導的傾斜結構:Christmas is moving towards us 原因在于此例中動態(tài)事件Christmas是非指示性的,因而由介詞towards引導的傾斜結構正好提供了該事件所缺的方向性信息。
在表示“臨近”義時,Evans[2]89認為語義選擇傾向對決定目標事件是否適用于解釋“臨近”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The car is approaching中主語不具備時間意義,因而該例不具有“臨近”義,原因在于對“車”的感知性理解并沒有被設定在“將來”。如,例(12)中,“圣誕節(jié)”的感知性理解被設定在“將來”,因而具有“臨近”義。主要原因在于“車”和“圣誕節(jié)”在類比上存在差異,“車”雖然與指示中心并未共存于同一位置,即在某種意義上(該意義實際是理解偏誤)可以理解為“車在慢慢靠近”,但它與我們的感知性理解是即時共存的。又如,(13)The earthquake is approaching中“地震”由于是通過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形成的,因而它具有時間意義,可表示“臨近”義。由此可見,在研究時間性指示結構時,主語的選擇需要以合理的語義選擇傾向為指導。
首先從研究時空隱喻的經典視角——參照點入手,討論了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區(qū)分觀者參照點和時間參照點的必要性。其次,通過引入視點觀,我們從參照點視點和目標事件視點兩個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區(qū)別以及由于視點的選取不當而可能導致的語言使用中不可接受性。
[1]Lakoff, George,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Vyvyan Evans. Language and Tim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責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蘇紅霞)
H315.9
A
1673-2030(2017)03-0101-03
2017-09-03
遵義醫(yī)學院碩士啟動基金資助,項目編號:FS-2013-11
樊寧(1980—),男,貴州遵義人,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