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利青
摘 要: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最能體現(xiàn)黛玉性情的詩作。詩中大量使用了移情手法,移情是西方文學(xué)理論中一個重要概念,它強(qiáng)調(diào)以己度物?!对峄ㄒ鳌分幸魄楝F(xiàn)象和根源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黛玉的悲情。
關(guān)鍵詞: 葬花吟 移情 林黛玉
一、《葬花吟》與“移情論”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林黛玉觸景生情所做的一首詩。此詩詞句委婉,情意真切,充分體現(xiàn)了黛玉纖細(xì)、高潔的心靈。詩中隨處可見的移情更使全文情物相融,甚為感人。
什么是移情呢?移情論是十九世紀(jì)末二十世紀(jì)初源于西方心理學(xué)界而被廣泛運用于文學(xué)批評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的美學(xué)理論。德國的心理學(xué)家、哲學(xué)家立普斯是這一學(xué)說的主要代表。通過他在《空間美學(xué)》中對移情現(xiàn)象進(jìn)行的深刻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移情有這樣一些基本特點。首先,移情論的發(fā)生是有客觀對象的。其次,在移情發(fā)生過程中,欣賞者占主導(dǎo)地位,他把生命力、情感“灌注”到客體對象上。再次,移情所達(dá)到的最終狀態(tài)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
朱光潛先生在《西方美學(xué)史》中這樣定義:它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shè)身處世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fā)生同情和共鳴①。
《葬花吟》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該篇講到四月二十七日是未時交芒種節(jié),這一天要擺置各色的祭禮為花神餞行,因為芒種過后就是夏天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大觀園里的女孩們都是惜花之人,所以相邀一起舉行餞花會。姑娘們齊聚一堂時,獨獨少了對花最有感情的黛玉。于是寶玉去找她,路上卻被一個伏地而哭的女孩聲音吸引??拚哒趋煊瘢拊V的正是《葬花吟》。寶玉深為悲戚之情而感殷勤詢問黛玉。黛玉道出原委。前日夜間黛玉想去寶玉房中游玩誰想晴雯使性不開門,里間卻傳出寶釵、寶玉嬉戲之聲,自覺受了委屈,見到遍地落花,悲從心生,不覺哭泣而做《葬花吟》。
《葬花吟》全文②: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fù)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歲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fā),知是花魂與鳥魂?;ɑ犋B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落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fēng)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qiáng)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二、《葬花吟》中的“移情”分析
景隨情動,就讓我們以一個少女的情懷走進(jìn)這個落英繽紛的世界。
芒神節(jié)到了,花神即將離去。在這最后的時刻,遍地都是落花,花瓣在天空飛舞。紅花凋零了,花香停歇了。蜘蛛絲兒軟軟地在春日的臺榭飄蕩,落花輕盈的飛絮撲進(jìn)女兒的繡戶朱簾。簾內(nèi)的女兒正在感嘆春將逝去,滿腹的憂愁無處傾訴。女兒拿著葬花的鋤頭走出了閨房,不忍心踏著落地之花。柳樹、榆莢正當(dāng)風(fēng)華卻已撇下早逝的桃花、李花。桃花、李花明年能再度盛開,但明年的閨房中還有誰呢?燕子在三月用花葉壘成的香巢已經(jīng)做成,梁間燕子你怎么忍心這樣對待花兒。明年開花的時候你又可以銜花筑巢,殊不知那時人已不在,巢也倒塌。一年365天,每天都似風(fēng)刀霜劍般嚴(yán)酷。美麗、鮮艷又能保留多久,一旦逝去再也無法追回?;ㄩ_之盛艷人人贊慕,可一旦花兒凋落就再也找不到了。臺階前葬花之女兒為花兒的零落而愁悶無比。獨自一個手把著葬花之鋤,淚水盈滿了眼眶。淚滴過的枝頭泛起斑斑血跡。啼血的杜鵑在黃昏已啞然無聲。女兒回到閨房,清冷的燈照著墻壁讓人不能入睡,冰冷的雨敲打著窗戶,被子亦寒冷。女兒為何如此傷心呢?一半是憐愛春天的明媚,一半是惱春之來去匆匆。昨天晚上庭院外有悲哀的歌聲不知道是花的魂靈還是鳥的精靈。它們不能逗留,鳥無言,花害羞。女兒希望肋下能長出一對翅膀,跟隨花兒一起飛到天的盡頭。天的盡頭,哪里是花的墳丘?不如用這繡花的錦囊收藏這嬌艷之骨,用一捧黃土掩蓋你的芳華。潔凈地來又潔凈地去,總比掉進(jìn)污垢骯臟之所好。你今天死了,我來為你收葬,女兒也不知道何日會消亡。我今天葬花別人笑我癡狂,來年葬我的又會是誰呢?且看春天將過,花兒凋謝了,這也是美麗的容顏消逝的時候。當(dāng)女兒紅顏已老的時候,落花無處可尋,女兒不知身葬何處。
在這個花艷、人美的世界里,涌動著濃濃的悲傷之情。對女兒來說花兒是世間最美的事物,盛開時嬌艷,飄落時絢麗。這是一個純審美的世界。
花兒本身沒有情感,落花只是自然現(xiàn)象,但在女兒看來這些花都具有靈性。這些花在悲傷、愁悶,因為春天即將離去,它們的韶華、明艷將不再有。落花的悲傷更在于對自身宿命的不可知。如果落在骯臟之地,那么意味著自己終身的潔白將被糟蹋。所以它們希望有一個好的歸宿能被埋葬在泥土之中。對花兒的命運有人憐惜有人無情。燕子銜走落花只為壘香巢,杜鵑為花兒的凋謝泣之無語?;ㄉ?、鳥神都一起聚集在這個美麗而消亡的世界,眾生都在為花兒的命運而悲哀。
草木無情,人有情?;▋罕康谋澈笫桥畠旱目奁?。女兒是審美之人,不愿看到美好的事物消亡,為此無比愁悶。她認(rèn)為花兒、鳥兒都是性靈之物,都有自己的悲傷之感。其實這是女兒將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了審美對象上。審美對象是落花,審美主體是女兒。移情作為一種美感發(fā)生時的狀態(tài)是暫時的情感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有明顯的“我”的存在。這是一個敏感的審美主體。她充滿著感情因素,為花神的離去而難過,為鮮花的飄零而痛心。這是一個移情的主體,具有積極的審美態(tài)度?!熬哂幸魄樾膽B(tài)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需要他用自己的主觀感情給予其以生命和靈魂。因而他希望自己可以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而充滿生氣”③,那么,到底花兒和女兒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才會讓女兒把情感轉(zhuǎn)移到花兒身上呢?endprint
首先,花兒鮮艷、女兒嬌媚。春天是萬木茂盛、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鮮花的美麗自然讓人憐愛。女兒正值芳齡,有著青春與智慧和高雅的氣質(zhì),與鮮花媲美。
其次,落花暮春、女兒遲暮。春天已近尾聲,鮮花度過了最美麗的盛開之日,走向了衰亡。遍地落花,無處可尋。人們曾經(jīng)的愛慕已不復(fù)存在。女兒也會有落花之時,當(dāng)她容顏已老、青春不再的時候,她也會像落花一樣被世界遺忘。曾經(jīng)的美麗都如曇花一現(xiàn),閨中的女兒就在這日復(fù)一日的光陰中蹉跎了歲月。
最后,落花香丘、女兒凈土。落花希望在天盡頭找到屬于自己的香丘以免落入污垢。女兒希望最終能堅守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找到掩埋自己的凈土。
落花和女兒有著如此相像的短暫的命運,無怪乎,女兒如此憐愛落花。女兒把自己對命運的憂慮都轉(zhuǎn)移到落花身上,料想落花亦復(fù)如是。
當(dāng)我們走出《葬花吟》的畫面理解,目光對準(zhǔn)的是女兒的真人——黛玉。正是這位日日流淚的瀟湘妃子才能做出這般凄美的詩句。年輕、貌美、有才情的黛玉為何面對人人習(xí)以為常的落花如此傷情?《紅樓夢》中只有黛玉會想到花兒的凋謝因而拿著鋤頭、錦囊將花埋至泥土。她生怕花瓣掉入骯臟之地。在她的心中花亦和人一樣。黛玉總為花的生存擔(dān)憂,為花的命運擔(dān)憂,其實是為自己的生存為自己的命運擔(dān)憂。因為她有太多的悲傷并把這些細(xì)膩的感情“以己度物”便構(gòu)成了她整個人生的移情?;ㄩ_時,她想到花落,花落時,她想到人亡。悲傷籠罩著她,她用悲傷的眼睛看事物,一切事物都隨之感傷了。
三、黛玉“移情”根源
那么,導(dǎo)致移情的根源是什么呢?
黛玉的身世之悲。黛玉幼年喪母,只有父親照顧她。盡管父親已經(jīng)傾其全力愛護(hù)幼女,但母親的關(guān)愛畢竟無人能代替。她幼年的生活應(yīng)該算是在孤獨中度過的。母親不在,父親忙于政務(wù),沒有兄弟姊妹一起玩。后來賈母把她接進(jìn)大觀園,情況有所好轉(zhuǎn)。賈母疼愛嬌弱的外孫女,寶玉也寵愛這個妹妹。大觀園里姐妹那么多,可以說她的生活不再孤單了。但我們往深里想,黛玉小小年紀(jì)千里迢迢來投奔祖母,其中的辛酸自是可知。父親不在身邊,身邊沒有至親之人。賈母雖疼愛但畢竟不能代替父母的細(xì)致呵護(hù)。賈母的聲勢顯赫地位尊貴讓小小的黛玉怎能不心生敬畏呢?而且賈母以前從未曾見過黛玉,感情自然比不得從小在耳鬢的親熱。賈母有那么多的孫女,還有特別愛的寶玉,能分給黛玉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愛。在大觀園里,小姐們大多有顯赫的父母做支撐而黛玉除了一個年邁的父親沒有皇親國戚,屬于寄人籬下。她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凄楚,每每看到別人有親人總是又羨慕又暗暗難過。
黛玉的性情之悲。黛玉前身乃絳珠仙子。宿命就讓她日日以淚洗面償還淚債。因此這個人物有著悲劇化的人格,天生敏感而高潔。她才情高雅卻事事敏感,以自己的清高掩飾卑微。
黛玉的青春之悲。幼年之時,黛玉悲的還是小女孩的憂愁煩惱,當(dāng)漸漸長大懂得了人情世故就開始為自己的婚姻而悲。她和寶玉性情相投都不為功名利祿而累。寶玉對她更是體貼有加。但青春期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排外使她總不放心。她不放心寶玉對她的真心,總是多方試探傷了自己也傷了寶玉。而一旦寶玉交心了,她又為婚姻的不能自主而痛苦。凄苦的身世讓她不知道該用什么方式期盼這份感情,況且又出現(xiàn)了品貌端莊、家世顯赫的寶釵。她新愁舊傷愈益嚴(yán)重,郁結(jié)在心中,身體每況愈下。
在這些心情的支配下,她的情感充滿悲傷。一旦碰到審美客體出現(xiàn),滿腹真情就灌注在對象上。在鮮花身上黛玉看到了自己。因著鮮花的悲傷,花兒也傷悲了。二者在互相理解中達(dá)到主客體情感完全統(tǒng)一。移情主客體最終達(dá)到的就是統(tǒng)一,“但是我感到這些,并不是面對著對象或和對象對立,而是自己就在對象里面”④,情感最終達(dá)到了融合,“在它里面,我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對象并不是分割開來成為兩回事,這兩方面都是同一個自我,即直接的經(jīng)驗的自我”⑤。自我情感客觀化了,自我對象化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主客體已經(jīng)不分主體用整個人生的悲哀感染了花兒,人和花渾然一體。
注釋:
①④⑤朱光潛.西方美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584,596,597.
②曹雪芹.紅樓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200.
③王岳川.二十世紀(jì)西方哲性詩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