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
摘 要:早在先秦時期,設計倫理思想就已經萌發(fā),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論著中,已經深刻地體現(xiàn)了對造物活動的倫理思考,這些倫理思考在當下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古代具有樸素的造物倫理規(guī)范給當代設計、設計師設計行為和設計思想都提供了重要的參照。本文通過古代造物典籍代表著作的研究,總結出古代造物典籍中的倫理設計觀,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設計倫理價值觀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倫理設計;古代造物;造物典籍
中圖分類號:J5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060-02
一、古代造物思想概述
(一)古代造物活動的職能作用
古代造物活動的職能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借助造物產物成為社會運行的規(guī)范,可以說通過造物活動來體現(xiàn)出社會的階級性,甚至是特權性。
喻仲文在《造物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認為:造物藝術具有一種教化職能,即通過造物的產物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規(guī)范。例如古代的服飾制度,他規(guī)范了人們在穿著方面講求顏色的選擇,不同等級的人在穿著方面有不同的規(guī)范,每一階級的人在穿著方面不能僭越。雖然,這種古代造物活動的職能顯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現(xiàn)代的社會環(huán)境造物活動而言已經不再適用。但其形成和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的功能卻仍然適用于當下的語境。
另一方面是通過造物活動達成對“道、器”關系的認知,從而達到對造物活動倫理關系的梳理。造物活動的倫理是指造物產物、環(huán)境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
正如宋代理學的觀點,一切事物都存在所謂的“理”,故而通過“格物”可以達到“致知”的效果,也就是通過造物來達到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表達。朱熹認為“道”、“器”之關系應該是道器本是共存之一體,造物活動是不能離開對造物的內涵認知的,即便是生活中一般的日用品例如一把竹椅,其設計也存在著“理”,也就是其與人的交互之間產生的意義,例如從人的角度如何看待竹椅的象征意義和內涵。
從以上的觀點可以看出,古代造物活動的作用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規(guī)范社會的運行,二是提醒造物者要關注自身與造物活動之間的關系,要將對造物倫理的思考放在物質本身(材質、肌理、色彩)之前。
(二)古代造物思想的主線
中國最早期的設計倫理思想觀點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先秦時期,而后在每一朝代,都有相應的古代造物典籍出現(xiàn),雖然這些典籍中作者的立場不同、具體論述的內容也不同,但各個時期的思想都是在我國文化體系范疇的引領下,雖然每一時期的特征不同,但總體上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可謂是主體思想,其內容博大精深,具有很深刻的內涵。故而筆者認為,古代造物思想的主線應該以孔子所倡導的“仁愛”的儒家倫理思想觀為基礎,“仁愛”即“仁者愛仁”、“泛愛眾、而親人”等觀點,而“仁愛”體系規(guī)范著古代社會的運行,成為了古代封建社會人們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和指導。孔子的“仁愛”學說不僅講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倫理內涵,強調人雖為“仁愛”之主體,但應考慮到與周圍情況和人物、事物等的關系,正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兼顧人與周圍的情況。
二、古代造物典籍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仁愛和諧”這一主體思想的引領下,在具體的造物活動中無論是理論研究者還是造物實踐者一直在研究和探討的主題是“道器”關系。因此,其也成為為古代造物典籍研究的主要矛盾體。“道器合一”與“以人為本”、“以物喻情”共同構成了古代造物典籍倫理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道器合一”
明末著名理論學家王夫之在對前人理論進行批判的同時提出了對“道器合一”的精確解讀。他提出:道者,物所眾著而共由者也。這一觀點的主要內容是將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由“陰陽”即物質構成,而物質的運轉方式可以理解為“道”,只有符合陰陽運行的規(guī)律,才能使事物正常運轉。
“道器合一”思想指導在造物活動中將產品看做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產品外部的造型元素(形態(tài)、材質、色彩)等均為產品符號系統(tǒng)的能指,而其所指則為產品的內涵層面的意義。強調意見產品不僅僅具有物理上的使用功能,更應該體現(xiàn)出人文文化方面的深刻審美情感內涵。
(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器”具體指設計實踐改造的對象,而“道”則來源于人的內心和思想,可以說是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感知和反饋。因此,“以人為本”即是在造物活動中加入人的主觀思想,借由造物的活動來表達人的內心和思想。以人為本思想理念主要是論述在道器關系中,人的思想體現(xiàn)在造物活動中的規(guī)律和尺度,例如在造物活動中應該符合人的使用習慣、符合人體具體的比例尺度,在古代經典造物典籍《天工開物》中作者就一直以造物者的角度來建議。倡導在造物活動時,應注重符合人的需求,從人的尺度和使用角度出發(fā),發(fā)揮經濟有效的原則,能夠最大程度同時滿足生產需求并降低生產成本。
(三)“以物喻情”的設計思想
古代造物典籍中思想相對于西方現(xiàn)代的設計思想是較為含蓄的,講求的是提倡含蓄的美感,通過造物的形式美感來表達實踐者的內心情感。著名古代園林家具典籍《長物志》中,作者提出了在日常起居、園林山水設計方面的審美應該注重的幾方面原則,如“精”、“簡”、“宜”、“韻”、“制器尚用”、“古樸雅致”,無論是日常的坐、臥之用具還是冬春穿著服飾都應該以“雅致”為設計制作的原則,作者在著作中通過不同的章節(jié)部分將設計規(guī)定敘述十分詳實,從另一側面是在表達明末仕人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和對其品味情趣的表達,在他們看來,品味與高級的材料和復雜的工藝并沒有直接必然的關聯(lián),能夠以適當?shù)牟牧稀⒐に囍谱鞒鼍哂幸欢ù硇院秃虾酢肮糯煳镏贫取钡钠骶卟攀沁m當?shù)?,如其中論“幾榻”:“古人制幾榻,雖長短廣狹不齊,置之齋室,必古雅可愛……今人制作,徒取雕繪文飾,以悅俗眼,而古制蕩然?!边@一觀點批判了今人在制作幾榻方面審美的不足,“雕繪文飾”只為了看上去漂亮,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古人制造出來的古樸感覺,可以說古代典籍中通過制物的審美方式和程度來體現(xiàn)人的審美觀點,從而達到“以物喻情”的目的。
三、古代造物典籍思想的特點總結
(一)明物理
古代造物典籍思想的重點是明物理,這從《考工記》、《天工開物》、《長物志》等著作的論述中,都可以了解到,作者所提倡的“天時、地利、人和”及“材美、工巧、物宜”,都是出于對已有客觀世界的認知和觀察,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質、美感,在進行造物之前必須要對他們有深入細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將人的意志灌入到造物的活動中,而對材料的認知和應用也不是強調昂貴和稀有,而是強調“因地制宜”、符合人們的實際需要并且能夠起到含蓄表達人的情感的目的。
(二)重人倫
古代造物思想的主體與現(xiàn)代設計倫理中的主體雖然都是“以人為本”,但是傳統(tǒng)設計倫理觀念更多的關注和強調的是在造物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的“等級”觀念,即通過造物的活動體現(xiàn)出使用者之間的差異,造物活動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封建權貴階級,其設計思想還沒有以為大眾服務為轉移,正是所謂的“明貴賤、辨等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使用器物上是有明顯區(qū)別且不可僭越,筆者認為,這部分思想并不可取。
而在另一些“注重生產生活實踐”的古代造物典籍中,已經出現(xiàn)了設計要服務社會和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思想,即注重設計實踐本身的原理,注重對實際生活的觀察,通過實踐總結設計生產的經驗,來為后續(xù)生產實踐提供思路。
四、古代典籍中造物思想對當代設計倫理的啟示
(一)關注人的主體性
李澤厚先生在其著作《倫理學綱要》中提出,人類倫理行為的主要形式在于體現(xiàn)人們的“自由意志”,基本特征在于,“人”這一個體的感性生存與“社會群體”的理性要求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
筆者認為,個體的自主選擇的“有限性”以及應對方式應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當代設計正是要從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進行研究以及對具體的設計問題作出解答。
“人”是設計的主體同時也是設計的客體,在設計過程中作為設計主體的人能夠用自己的意志對物質進行支配,也就是設計實踐的過程,但同時,人在進行設計活動實踐的時候又要受到客觀物質與環(huán)境的限制體現(xiàn)。
(二)關注造物活動的可持續(xù)性
古代哲學中的中庸之道發(fā)展到今天可理解為“平衡”二字,在具體設計時應正確把握二者關系,即如果形態(tài)設計表達欠缺,也不乏讓人體會設計中“道”的含義,做到形式與內容統(tǒng)一,二者和諧發(fā)展。
(三)明確設計形式和象征含義
朱熹認為: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如果人們因為造物而過于沉湎于物本身,則好比失去了理性而失去應有的節(jié)制;相反,如果過于簡陋,則是掉了其本身的教化功能。因此,設計師應該在設計時掌握好尺度的問題,既不能因為過分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材料的新穎而使設計成為“嘩眾取寵”的單純裝飾品應該提倡適度的原則。
具體而言就是明確設計的形式及其象征含義之間的關系。設計師在在具體的器物設計形式上主要是器物和其本身象征含義之間的辯證關系,強調在設計的過程中,應將物質與精神進行融合統(tǒng)一,具體而言就是物質形態(tài)與文化精神的契合與統(tǒng)一。
五、結語
通過以上對于古代典籍中造物思想和特點的論述,總結出了以“仁愛”為中心,以“道器合一”與“以人為本”、“以物喻情”為重要思想為主的古代造物典籍體系,這對于現(xiàn)代設計形成了重要的啟示,對現(xiàn)代設計師的設計行為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喻仲文.造物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李澤厚.倫理學綱要[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3]高興.設計倫理研究:基于實踐、價值、原則和方法的設計倫理思考[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
[4]彭圣芳.身份的危機與確認─“長物志”雅俗觀的一種闡釋[J].裝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