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不太玩微博,偶爾發(fā)點小見聞,不定時,不定量,水性楊花的。至于留言私信更是偶爾偶爾,難得去看:因為多的是廣告,看著不爽,受愚弄的感覺。昨天人困馬乏,做不來正經(jīng)事,沒事找事,去翻閱留言私信,除了廣告,倒是也領(lǐng)到了不少讀者的心意。其中有條私信,是山東淄博的一位中學(xué)生留的,告訴我:今年他們中考的語文試卷里,閱讀理解題用了我在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jié)目里寫給兒子的一封信。這位考生認真地問我:您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兒子,我不想你”,這是什么意思,是真的不想嗎?”
那封信是我在兒子去美國費城讀書后寫的,一下去了那么遙遠的地方,遙遠到了在地球的另一邊,作為父母,心里當(dāng)然很掛念的,我說“不想你”,其實是“很想你”。這是語言的一種靈活用法,是幽默,是親密,是“打情罵俏”,是不言而喻。想不到,“通俗易懂”成了“深奧莫測”。
我一下笑了,好像一下看到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真誠地在討教一個幼稚的問題。對一個世事不諳的孩子,我的老于世故的幽默并沒有被他理解,但我理解他。十三二的孩子總是幼稚的,幼稚得可愛,可欣賞,我當(dāng)即回復(fù)他:這里的“不想”其實是“很想”,只是“正話反說”而已。
看下去,居然同樣的問題堆成山!顯然,孩子都是相似的,都在被“我”困惑,也都在對我踴躍發(fā)問。我可以用“粘貼”一一作答,但想到還有更多的孩子——今年參加淄博中考的孩子至少得有幾萬人吧,他們一定也有相似的疑問。所以,決定專書此信,廣而告之,統(tǒng)而答之。這對我只是舉手之勞,何樂不為?作為父親,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孩子的事都是大事,關(guān)心孩子就是關(guān)心未來。
稱心的未來什么時候來?
孩子稱心地長大的時候來。
最后我要大聲告訴你,孩子,青春的正道是讀書,是成長,是放飛夢想,是綻放繽紛。然后我也可以悄悄告訴你,孩子,為你的成長父母永遠不會窮的,讓青春遇到美好,這是天下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拳拳之心。好好讀書吧,中學(xué),大學(xué),碩士,博士,讀書是人生最好的準備和老師,希望你們都考到稱心的學(xué)校,贏得稱心的未來。一時不稱
心也不要氣餒,人生是一次長跑,只要你跑著,不放棄,腳下的路一定會更遠、更堅實!
(選自麥家新浪博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