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wèi)娟
用生命影響生命,是最高級的教育。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并非是高曉松的原創(chuàng),而是高母張克勤的人生信條。張克勤一個人背著包走遍世界,退休后依然沒有停止對這世界的好奇。受她的影響,高曉松和妹妹也一樣熱愛行走,不被“茍且”所束縛,活出了自己獨有的光彩。
在濟南,也有這樣一位父親:資深行者沙波。每個假期,都是他和孩子的行走時光。他跟孩子承諾,在孩子成年之前,要帶著孩子走遍全世界。到現(xiàn)在為止,父子兩人已經(jīng)走了50多個國家。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一段段的長途與短游,他給孩子展示了這個世界的豐富與美好,也給孩子示范了男性的力量和修養(yǎng)。他視兒子為理想孩童,孩子以他為偶像父親,父子倆肩并肩行走遠方,美如長詩、暖如秋陽。
父親的世界觀就是兒子的世界
今年的國慶長假,沙波給兒子沙漠請了幾天假,硬是給過成了一個大長假。他們一家三口,自駕游覽了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和埃及。
沙漠曾看過一些關(guān)于中東的畫冊,對埃及非常有興趣。而沙波去過奧斯維辛集中營,一直對猶太民族印象深刻。一本《耶路撒冷3000年》沒讀完,一家三口就出發(fā)了,旅途,給他們提供了更豐厚的閱讀背景。
埃及人常說:“沒有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北R克索位于開羅以南700多公里處的尼羅河畔,它建于古代名城底比斯的南半部遺址上,底比斯是古埃及中王朝和新王朝時代的都城,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底比斯的鼎盛時期,城門就有100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尼羅河穿盧克索城而過,將其一分為二。河的東岸有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兩個神廟相距不到一公里。河的西岸則是著名的“帝王谷”。這里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在盧克索帝王谷,沙漠邊參觀邊給沙波講壁畫上的故事。這個二年級的小學生,給父親講述上埃及和下埃及,能夠清楚地分辨出國王們的先后順序,能夠講出只有17號墓穴的壁畫是浮雕等等。17號墓穴的門票是最貴的,一家三口花了1000塊人民幣。但沙波認真地聽兒子的即興介紹,覺得這個票錢花得非常值。從此之后,文明古國埃及,對孩子而言,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和知識。它是特別的食物味道、獨特的壁畫風格、宏偉的墓葬建筑……的組合。
在以色列,他們遇到背著武器的女兵。男孩子喜歡槍也喜歡軍人,沙漠的合影要求總是得到滿足。以色列國民的微笑和禮貌讓人感覺非常舒服。沙波不用說什么,孩子自己就會做出判斷和選擇。和曾被拒絕合影、被要求刪除照片、被拿走零錢、被海關(guān)怠慢的經(jīng)歷相比,孩子對文明與野蠻也就有了直觀的認識。關(guān)于中東局勢,孩子或許不明所以,但也會有自己的一個簡單清楚的判斷。這是課本上知識的灌輸所難以企及的。
他們還專門去了耶路撒冷的“義人園”。二戰(zhàn)期間,駐奧地利總領(lǐng)事何鳳山不忍心看猶太人坐以待斃,為之簽發(fā)了數(shù)千份中國簽證。持有中國領(lǐng)事館簽證的猶太人,不僅能合法離開維也納,危急時刻還能將中國簽證作為護身符,拯救自己的生命。何鳳山因此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正義人士”稱號,名字被鐫刻在“義人園”的石壁上。還有一位中國人在烏克蘭收養(yǎng)了一個小女孩并將她撫養(yǎng)成人,其名字也被以色列政府鐫刻在石壁上。
在這樣的地方,生命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歷史和文化的切入也是順理成章的。沙波會很自然地跟兒子談起,二戰(zhàn)時期的國際局勢和猶太人的上海生存,談起開封有一支北宋時期來華的猶太人后裔。他跟孩子的猶太文化專題“研究”是隨性的,文化比較也是不專業(yè)的,但孩子的好奇心、判斷力得到了尊重和滿足。
在約旦佩特拉古城,沙漠記住了“玫瑰古城” 的顏色,親自體驗了貝都因人的纏頭,也聽到了一位阿拉伯人特別坦率地談及自己只娶得起一位妻子的事實。誤會、敵意,往往產(chǎn)生于不夠了解和尊重。沙波有意無意間向兒子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偉大歷史和燦爛文化、不同文化習俗下不同生存狀態(tài)的現(xiàn)實選擇,具體而微地示范了對不同生活的尊重與包容,給孩子的生命提供了更厚重的底色。
這樣的孩子,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踐踏別人的尊嚴,也不會允許別人破壞自己的邊界。父親帶他看到的世界足夠大,足夠他作出判斷和選擇,成就一個什么樣的生命存在。看過這么大這么豐富的世界,有哪一個孩子會舍得止步呢?有哪一個孩子會耽于茍且呢?每一次不得不返回的時候,孩子都期待著下一次出發(fā)。每一次讀書和觀影,孩子都在重溫或憧憬一段旅程。生命充滿了色彩、生活不再平淡,孩子的生命漸漸浩瀚。
119天的42國之旅:“遠東,森林就是森林,河就是河”
2017年的夏天,沙漠的同齡人忙著上幼小銜接班,沙波卻啟動了一個長達119天的42國之旅,給了孩子一個最長的假期。
4月29日,他開著車從濟南出發(fā),從滿洲里出境,在莫斯科和飛來的母子匯合,開始了42國之旅,直到8月25日回濟。這期間,他基本依靠在線即時翻譯。當然,有的時候根本不用翻譯,開進修理廠,把機油桶拿下來,也就都明白了。
在俄羅斯,他在野外體驗了一次自我救援。一天中午,車子陷入泥溝,四野無人沒有信號。因為自駕游經(jīng)驗豐富,攜帶的裝備比較足,沙波鋸樹自救。他在林子里找到三根較大的木頭墊實了側(cè)面輪底下的泥塘,然后用比較小的樹塞實輪子,用鏟子鏟土,把衣服和鞋子都塞到輪子底下增加摩擦力。零下2度的天氣,他把唯一的一雙旅行鞋塞到車輪下后,只好穿著露腳趾的涼鞋操作。整個救援持續(xù)了3個多小時,之前吃的面包和腸也基本消耗完畢,車子駛出泥漿的瞬間,他差點掉淚。雖然車上有給養(yǎng),挺個幾天沒問題,但那些大木頭,一般男人很難拖動。俄羅斯地廣人稀,他陷車的地方屬于無人區(qū)。長達一個下午,只有3輛車路過,都表示無能為力。脫險后,他把旅行鞋刷干凈,放在車頂讓風吹干,才換下了涼鞋。沙波說,反正大部分時間在車上,下車短時間也沒事兒。但畢竟那是北緯56度左右,他穿著涼鞋蹲在泥坑邊啃面包的影像在朋友圈成為經(jīng)典打卡地。
在距離莫斯科1300公里的俄羅斯農(nóng)村,沙波迷路了。導(dǎo)航把他導(dǎo)到了荒郊野外,沒信號了。四周都是森林,沒有燈,也看不到盡頭。他來回走了三趟,沒找到路,卻在沉默的森林邊看到了熊出沒的標識。終于遇到一個俄羅斯村民,不想是個醉鬼。沙波只會說“莫斯科”,也只聽得懂“莫斯科”。醉鬼說了半天他也沒明白,天越來越晚了,醉鬼還不讓他離開。正糾纏著,前方的一片黑暗中,遠遠地來了一點光,駛近了,發(fā)現(xiàn)是一輛摩托車。新來的村民馱著自己的母親,沙波就向他打招呼,并指了指自己的車牌。村民明白了,把沙波從醉鬼的糾纏中解救了出來,帶他回家,做飯給他吃,還送他禮物。沙波嘗試留給對方點錢,卻被謝絕了。沙波只好把身上僅有的兩盒中華煙分了對方一盒,告訴他是中國最好的煙。村民給他畫圖,沙波沒看明白。村民就騎著摩托車10多分鐘帶他到大路,然后再畫個圖告訴他方向。沙波是在下午迷路的,直到凌晨3點他才接收到信號,基本找到了出路。
作為一個跑過新疆、西藏、羅布泊……等地的資深自駕游行者,沙波在類似的境地從不著急發(fā)慌害怕,反而處之泰然,有滋有味地體會了俄羅斯鄉(xiāng)間日常的風情。他征得這個家庭的同意,留下了難得的真實影像。
他拍到了俄羅斯農(nóng)民用的大車,鄉(xiāng)村風味的面包,院子里的蜂箱。村人自己打來曬干的魚,聞起來味道很好。沙波被饋贈了兩條作為禮物。
他這樣描述自己穿行期間的遠東:森林就是森林,河就是河。在這樣荒涼的背景里,他對青年時期熟悉的俄羅斯文學和俄羅斯民族,有了重新的認識。
在哈薩克斯坦,他被警察打劫了。警察把沙波全身搜了個遍,3050盧布易主。這是沙波身上所有的紙幣。他一直開到可以提款的地方,才給孩子買了吃的。挨了餓的孩子蹲在地上吃一罐牛肉的照片,在朋友圈流傳后,讓一眾父母們扎心。 但這是最好的情境教育?;貒螅⒆拥臓敔斈棠腆@訝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言談舉止大變。
在國外,從好奇地看別人,到被好奇地圍觀;從害羞地打量別的孩子,到和陌生的小朋友手拉手玩耍;從想和別人合影,到滿足別人合影的要求……在這些過程中,他自然地形成了自在從容的交往模式。
沙波在俄羅斯,沒有聽到一聲喇叭。有時候打個盹、看手機,前車離開了,后車會過來敲個窗戶,也絕對不會按喇叭。孩子也不再接受亂按喇叭這件事。沙波一直教育孩子不可以妨礙別人,要盡可能地給別人提供方便。這一趟旅行下來后,孩子親眼目睹了什么是不妨礙別人,什么是給別人提供方便。他乘坐扶梯,都很自覺地在右側(cè)站立,把左側(cè)留給有需要的人。他排隊很有耐心,從不急躁。他從不罵人,懂得尊重他人,自然而然一派紳士。
尊重,是這個家庭最為看重的。沙波給兒子取名叫沙漠,還答應(yīng)孩子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去看看。這次,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看了星星,他實現(xiàn)了對孩子的諾言。
在挪威,他們看到了一頭麋鹿一動不動。妻子說是標本,孩子卻說看到了眼睛在動。爭執(zhí)不下,孩子非常委屈,他就開車回去了,一定要給這件事一個結(jié)果。那鹿見車走近,忽然跑遠,證明了孩子的判斷。沙波馬上給孩子說:對不起,我錯了,我給你道歉。
從小到大,他從不曾利用自己的所謂父親的威嚴,而是盡量蹲下來,和孩子平等溝通。
有一次,因為急著上書法課,妻子有點上火,把沙漠正在玩的玩具扔垃圾箱了。沙波跟妻子溝通后,妻子買了一個新玩具,還把扔的玩具拿回來,向兒子道歉。沙漠當即表示:媽媽,沒事。還主動親了媽媽。
在這個家庭,父母尊重孩子,并不認為有擅自處理孩子物品的權(quán)利。孩子聽話與否并不重要,但尊重他人一直很重要。
在尊重的基礎(chǔ)上,這個家庭形成了特別溫暖的親子關(guān)系。42國之旅中,海關(guān)警察終于蓋上章,爺倆默契擊掌,然后撒丫子往車上跑,奔赴一個又一個下一站。他們在菲律賓租挎斗摩托車,孩子坐在挎斗里,非常爽,覺得父親可以開四個輪的汽車,也可以開三個輪兩個輪的摩托,特別牛。這個父親雖然下棋從不讓著孩子,卻可以用一個晚上來做南瓜燈,還遵守家庭會議的約定不在家玩手機。在旅行中,一家三口各自背著自己的行囊,但在國內(nèi)過馬路的時候,兒子卻總是來牽著父親的手。
只有得到過足夠的愛,孩子才懂得如何去愛。一直尊重孩子,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在家里、在路上,沙波給孩子的從不是知識,而是生命教育。
從戰(zhàn)場到墓地,和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世界連接
1984年,沙波軍校畢業(yè)提干,成了20歲的排長。那時候一個月工資69元,他用兩個月工資買了海鷗照相機。他就帶著這部相機去了前線。
在一張合影里,記者看到了他和戰(zhàn)友們的風華正茂。沙波說:這里有三位烈士。其中一位烈士是軍校學員,實習結(jié)束離開前線的前一天晚上,他給大家背水踩到了地雷。沙波和戰(zhàn)士抬著擔架連滾帶爬地送他到后方,還是沒有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有一次,戰(zhàn)友打開偽裝看了一下武器,陣地離敵方只有70米,馬上就被敵方的炮火覆蓋,沙波和戰(zhàn)友們趕緊臥倒,死亡的聲音清晰可聞。一位戰(zhàn)友死于山體滑坡,挖出來的時候,他還保留著跑的姿勢。后來沙波去他老家看望,才發(fā)現(xiàn)他體檢不合格,是頂替了另一個人去了部隊。
從戰(zhàn)場回來后,沙波進了機關(guān)工作。被血與火、生與死淬煉過,他感覺自己已經(jīng)不適合按部就班,就辭職經(jīng)商。從此,“在路上”成了他的常態(tài),他喜歡一個人開著車像風一樣自由,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最真實的世界。
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去過了所有的省會,西藏、新疆、羅布泊、最南最北最東等等最之地。在西藏,妻子高原反應(yīng),他把母子二人扛到車上,從早上5點一口氣開到晚上9點。這一路都是海拔5000多米,困得厲害了,他就用水澆在頭上保持清醒。到了格爾木,要了一瓶可樂,母子兩人就都沒事兒了。他帶著孩子去過黃河源頭,孩子搬了一塊石頭回來,他一直給放在家里。
后來就是拖家?guī)Э谥苡问澜?。他的車頂可以搭帳篷?2國之旅,小一半的時間他們是住在車頂?shù)模袝r候就借住當?shù)剜l(xiāng)民家中,體會原汁原味的當?shù)仫L俗。應(yīng)該說,去的地方越多,了解到的生命與文化形態(tài)越豐富,內(nèi)心的力量越強大。
或是軍人的緣故,他對二戰(zhàn)史、近代史特別感興趣,影響了他對旅行地選擇。去格魯吉亞的時候,他特意去了斯大林的出生地。他還特意去了諾曼底美軍公墓。那里長眠著9000多名在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中陣亡的美國士兵。他們都按當時的編制集中埋葬,9000多人里,有父子,也有兄弟,其中包括羅斯??偨y(tǒng)的兒子。墓碑,不分軍銜和職務(wù)高低,采用統(tǒng)一制式,只刻姓名﹑出生地﹑所屬部隊和陣亡日期,簡潔大氣,不做任何雕飾,一如生命本身。墓碑的方向都朝著美國。幾十年過去了,這里每天依然在升國旗奏國歌,草坪修剪到極致。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詩和遠方、茍且與否卻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