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比喻認(rèn)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shí),常用的成語是“張冠李戴”。為什么不說“李冠張戴”?甚至可能是把姓劉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趙的頭上,為什么一定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
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武則天篡奪了李姓的天下,改國號為周,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卻把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廢黜了。在陪伴武則天飲酒的宴會上,那邊“二張”飲酒興高采烈,這邊李顯卻獨(dú)自一人懷有無限的心事喝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于是產(chǎn)生了“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俗語,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并由此衍生出了成語“張冠李戴”。其實(shí)與“冠”和“戴”都沒有關(guān)系。
到了宋代,凡是一個俗語中同時出現(xiàn)張姓和李姓的詞語,幾乎都源自于“張公吃酒李公醉”的格式,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又如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边@些俗語后來逐漸銷聲匿跡了。反倒是成語“張冠李戴”因?yàn)樯鷦拥孛枥L了生活中弄錯事實(shí)或認(rèn)錯對象的情況,所以流傳至今。
其實(shí)“張冠李戴”和“張三李四”一樣,都是修辭中的借代手法,與張姓、李姓沒有實(shí)際關(guān)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