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年輕的時候,我的思維方式與計算機算法的清晰邏輯如出一轍,也讓我與人工智能產(chǎn)生共鳴。當時,我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友情、工作和家庭)都轉化成算法的變量,然后輸入我的“人生算法”,求取結果。
這套算法是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劃而開發(fā)的,目標是使工作時間、社會名聲和職業(yè)地位呈現(xiàn)最優(yōu)的形態(tài)。而我的家庭生活只能以函數(shù)優(yōu)化的方式“被處理”: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去實現(xiàn)預期效果。
每項職業(yè)成就都為我內心的火苗添加了更多燃料,它們推動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我甚至向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推廣這種生活方式。
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在2013年9月,以一種晴天霹靂的方式發(fā)生逆轉。那時,我被診斷為第四期淋巴癌。
我的“生活算法”和個人成就構建的世界瞬間崩塌。它們既救不了我,也不能給我安慰,或者告訴我存在的意義。
我的遺囑只有一頁:把所有財產(chǎn)給我的妻子。但律師堅持讓我寫四份,以應對多種意外情況。假如妻子先去世呢?那就給兩個女兒。如果其中一個女兒去世呢?如果妻子和女兒都去世了呢?
這是一組荒謬的假設,不過這些假設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財務和資產(chǎn)管理不重要,我身邊的人才重要。這么多年來,我忽視了身邊最親近的人,忽視了與他們分享愛的過程。
在佛光山,一天早課后,我有幸與星云大師共進早餐。星云大師突然問我,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出數(shù)十年來我給自己和他人的答案: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讓世界因我而不同。他又問我,最大化的影響力究竟意味著什么?
他說,一個人這樣說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給追求名利一個淺薄的偽裝。如果你真正審視自己,你能說自己確實不是受名利驅使嗎?問問自己的心吧!千萬不要自己騙自己。
我內心一直試圖用自己對年輕人的影響力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想以此來抵消在與家庭、朋友分享愛方面的缺失。
我在社交媒體上有大量的粉絲,我不知疲倦地加深對這個群體的影響。我努力工作,向眾多陌生人提供幫助,難道不能彌補在與親人分享愛方面的不足嗎?等式的兩端不能配平嗎?
但是,星云大師對我這套“人生算法”取得的成果不感興趣。他耐心地剖開我層層的借口和偽裝,把我內心的最后一根支柱取走。他不斷把我們的對話焦點轉移至內心,讓我不要畏縮,坦誠面對自己。
這樣一刻不停地計算、量化一切事物,會侵蝕掉我們內心本真的東西,會阻礙生命中真正的能量的涌現(xiàn)——那就是愛。
生病以來,家人給予我的關愛不斷地提醒著我這一點,同時這份感情也是治療期間支撐我的力量源泉。
這些領悟也令我重新審視人和機器、人類心靈與人工思維之間的關系?;叵肷〉慕?jīng)歷,我逐漸意識到,治愈我的藥物包括兩部分:科技和情感。這兩點都將成為人工智能未來的支柱。我堅信的未來是由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加上人類愛的能力構筑。
如果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這種協(xié)同作用,我們就能在發(fā)揚人性的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無比強大的力量創(chuàng)造一個繁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