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洲??
摘 要:探究土壤浸制液是粵教版五年級《植物只喝水就夠嗎?》一課中的教學重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斷總結、反思,并對土壤浸制液的探究活動進行改進、完善,教學效果提升明顯,現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情況談談改進的方法和感悟。
關鍵詞:土壤浸制液;改進;反思
一、 首次開展探究土壤浸制液的實踐情況
(一) 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
1. 學生觀看微課。
微課內容:取兩株長勢相同的植物,分別將它們移栽到蒸餾水和土壤浸制液中,一起放在適合生長的環(huán)境中。
2.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fā)現問題。
學生發(fā)現在相同生長環(huán)境的前提下,移栽到土壤浸制液中植物健康生長,移栽到蒸餾水中植物部分葉子變黃干枯。
3. 學生針對實驗現象提出猜想。
土壤浸制液中可能比蒸餾水中多了一些營養(yǎng)物質。
探究活動是以一段微課視頻導入的,微課向學生展示了一組移栽到土壤浸制液和蒸餾水中植物的生長情況。學生觀察到移栽到土壤浸制液中植物可以健康生長,而移栽到蒸餾水中植物出現了部分葉子慢慢變黃枯萎的現象。大部分小組結合實驗現象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猜想:“相比蒸餾水,植物從土壤浸制液中多得到了一些營養(yǎng)物質”,有三個小組則認為是移栽過程中植物受到損傷導致植物葉子變黃枯萎。
探究活動導入效果較好,觀看視頻時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思考,視頻中實驗過程簡潔,實驗現象明顯。各小組同學充分認識到對比實驗中土壤浸制液與蒸餾水這一變量,結合觀察到的不同實驗現象,以變量因素為起點開展分析、討論,大部分小組的猜想與教師預想一致,課堂教學效率較高。對做出不同猜想的三個小組提問后發(fā)現,小組內大部分學生有移栽植物失敗的生活經驗,并且他們認為失敗原因主要是移栽過程中植物受到損傷,所以他們做出不同的猜想就不足為奇了。
(二) 土壤浸制液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
開展探究實驗:土壤浸制液比蒸餾水中多了什么?
1. 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驗。
過濾土壤浸制液,用滴管將澄清土壤浸制液滴加到玻璃片上,酒精燈加熱玻璃片,大部分水分蒸發(fā)時停止加熱。
2.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fā)現問題。
加熱后,滴有土壤浸制液的玻璃片上有物質留下。
3.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土壤浸制液中比蒸餾水中多了些營養(yǎng)物質——礦物質。
土壤浸制液探究活動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過濾土壤浸制液,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知道過濾的目的是去除土壤浸制液中的塵土碎屑,為接下來的探究實驗做準備。探究土壤浸制液中是否多了些物質要運用分離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首次進行加熱分離實驗,學生興趣濃厚,對實驗現象十分期待,信心滿滿地加熱土壤浸制液。一番努力過后,收獲的時候到了,學生在玻璃片上觀察到水分蒸發(fā)了,并有不同于水的物質留下了,于是興高采烈地說道:“我們成功了,我們找到了土壤浸制液中的物質?!钡蓡栍殖霈F了,這些物質是什么呢?探究這些物質是什么對于小學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于是教師講解玻璃片上的物質是礦物質,學生在教師給予“礦物質”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完成探究活動。
課堂教學實踐后,經過不斷分析課堂教學效果和反思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發(fā)現課堂探究活動設計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學生加熱澄清土壤浸制液后觀察到有物質留在了玻璃片上,雖然現象明顯,但由于缺少加熱蒸餾水的對比試驗現象,獲得的實驗結論科學性不強。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玻璃片上物質的教學方式過于直接,學生對礦物質相關知識了解較少,理解殘留物為礦物質這一科學知識就變得更加困難,教學效果相對較差。
二、 反思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
針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的問題,經過反思與嘗試做出以下改進:
(一) 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改進
針對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猜想受到已有經驗干擾這一問題,提出采用多組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通過設計多組植物進行平行對照試驗,學生觀察到較豐富的實驗現象后會弱化已有經驗對“猜想”的影響,同時加強小組內對試驗現象的討論,將學生思維引導到正確方向。
(二) 土壤浸制液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改進
針對加熱分離實驗結論科學性不強這一問題,提出采用對照實驗的方法來解決,設計同時加熱澄清土壤浸制液和蒸餾水,對比觀察加熱后玻璃片上是否有物質留下,為學生總結實驗結論提供更合理、更科學的證據。
針對引導學生認識玻璃片上的物質為礦物質這一難題,提出增加教師演示實驗,教師運用顯微鏡將玻璃片上的物質更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并通過與食鹽晶體結構的比較觀察,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玻璃片上物質是礦物質。
教師通過顯微鏡將玻璃片上物質放大展示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發(fā)現它們與食鹽很像,進而引出土壤浸制液中比蒸餾水中多了些營養(yǎng)物質——礦物質。
三、 再次開展探究土壤浸制液活動的實踐情況與反思
經過改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明顯。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各小組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討論都是圍繞土壤浸制液與蒸餾水的不同,擺脫了已有經驗帶來的不利影響,做出了更加合理的猜想。加熱分離實驗中,學生并沒有因增加加熱蒸餾水實驗而變得忙亂,經過對比觀察實驗現象,學生發(fā)現加熱蒸餾水的玻璃片上沒有物質留下,而加熱澄清土壤浸制液的玻璃片上有物質留下,清晰的實驗現象大大降低了學生總結實驗結論的難度,使得課堂探究更高效。引導學生認識玻璃片上物質為礦物質的過程中,教師演示實驗花費了一定課堂時間,但學生觀察到了殘留物,并看清楚了殘留物,學生由迷惑的眼神轉變?yōu)橐宦暵暋芭丁钡膽?,這是對課堂教學效果最好的肯定。
作者簡介:
于越洲,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