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娟
受傳統(tǒng)唯分數(shù)論的影響,有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是純粹的知識傳授、習得的過程,卻很少涉及甚至忽視了情感教育。學生缺乏正確的情感認知,以致缺少了情感的體驗。一堂好的小學語文課,是育情的好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而新課程也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因此,我們在傳授小學語文知識的同時,必須同時進行情感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情感
學生情感的觸發(fā),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就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又像鑰匙,悄悄地開啟學生的心扉。因此,教師要洞悉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入課題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勾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緊密和教學目標相連,不為導入而導入,便是好的導入方式。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教師先讓孩子摸摸自己的口袋,孩子一頭霧水,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好奇心也油然而生。接著,讓孩子說說,你的口袋里一般會裝些什么。孩子暢所欲言:紙巾、錢、鑰匙……最后,老師神秘地說:“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口袋里裝滿了——昆蟲?!贝藭r,同學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副驚訝的表情,他們不由得開始好奇,這個人是誰?他的口袋里都有哪些昆蟲?為什么他的口袋里裝滿了昆蟲?……一系列的問題在孩子的腦海里打轉。此時,孩子們迫切地渴望讀一讀課文。好奇心推進著孩子對課文的興趣,這種渴望閱讀課文的情感是自然生成的,而且是愈來愈強烈的。這也能很好地改善原本的被動式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滿足感。
二、練讀范讀,體驗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語言親切,感情真實,似一個有情感的人。通過反復朗讀,將情感融入到文字當中,再通過讀書把這種感情很好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自由練讀、教師范讀中真正體會文章的情感。
在講授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時,作者的兩句話:“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眱删湓挿謩e表達了作者渴望搖桂花和搖桂花時的激動快樂的心情。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傳遞作者的情感,那么學生永遠只會是一知半解,無法到達作者的內心。只有讓學生自己練讀,先自己對作品有個模糊的情感方向,從而在預先的情感體驗中,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導語以及體態(tài)語言來渲染情感,深層次展示作品的內涵,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又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這一課。上課伊始,教師先給學生們播放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相關視頻影像,給學生們視覺上的震撼,激起他們澎湃的內心情感,緊接著使用深沉的話語導入新課——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看著無家可歸的人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涌現(xiàn)出無限的哀思。地震無情,人間有愛,就在災難背后,涌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像譚千秋一樣的人……老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導語不但將學生帶到那個令人悲痛的氛圍里,使其去審視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人物,而且讓學生的審美快感隨著情感的激發(fā)而產生。學生的審美體驗,也隨著對譚老師的敬佩懷念之情而升騰。若再加上配樂讀,那就更好地詮釋了作者的心情,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自然地產生情感共鳴。這種富于變化的語音和動作顯然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品味感悟,生發(fā)情感
憑借語言文字理解感悟,創(chuàng)造語言描繪的圖景。學生的認知、想象等學習活動是在語言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語言始終都在品味中獲得提升。為進一步生發(fā)情感體驗,教師應開發(fā)學生品味語言的潛能,感悟語言文字的特殊含義,教學中要憑借語言進行感悟,創(chuàng)造語言描繪的圖景。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一課時,運用投影圖像,以畫面展示、音樂烘托、語言渲染,讓學生反復品、反復嚼、反復悟來展現(xiàn)課文內容,從而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交融的情境,生發(fā)在月亮下受到母親的洗禮、得到精神上的啟蒙的情感體驗,進而讓學生聯(lián)想母親平時對自己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在感悟中體會母親的艱辛與不易,體會母親作為啟蒙人對自己一生的影響,進而心懷感恩之心。這樣的品味感悟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從心靈上受到感染,生發(fā)真實的情感體驗。
四、合作探究,升華情感
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若能深入汲取新課程的精髓,對于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機智穿插、靈活運用,有效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一個自主合作式和問題探究式的語文課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學和做:說名道姓》這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我事先分好八個小組,讓他們自己去搜集有關姓氏的起源、分布等知識。在匯報過程中,有小組分工合作,還做了幻燈片、微視頻,呈現(xiàn)方式多樣。這樣的教學,不僅把學習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而且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習得了知識,加深了對姓氏的體驗,情感得到了升華。
課堂是情感教育的陣地,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整體把握教材,運用好“問題切入法”或“情景導入法”。教師設計不同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興趣,從而才能調動整個課堂的活躍氣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主動去挖掘文章的情感。如在《愛如茉莉》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將以下問題的切入貫穿全文。①茉莉花有什么特點?②怎樣的愛像茉莉花?③你眼里的父母的愛如_____?這樣,通過課堂教學情感問題的合理設計,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產生興趣,在師生交流中思考。
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要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豐富的情感不僅能夠感染學生,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出來,使學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進而促進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簡介: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zhèn)第二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