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傳記電影,今年能擔得起這一美譽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10月起,該片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地上映,全球收獲5億多美元票房。電影主人公是傳奇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主唱——佛萊迪·摩克瑞,人稱“牙叔”。他最出名的標志是一口大齙牙,而他最出名的歌,就叫《波西米亞狂想曲》。
人們愛牙叔,因為他有橫跨4個八度的音域,寫出了許多經(jīng)典名作,更因為他生來孤獨且艱難,卻從未停止與命運對抗。
牙叔是流浪者,自小四處漂泊。他生在東非的桑給巴爾島,父母是從印度來淘金的收銀員。8歲,他獨自回印度讀寄宿學校。12歲,他組建樂隊做鍵盤手,對周圍人說自己“要與世無雙”,結果被嘲笑不自量力。15歲,他讀完中學回到東非,兩年后因桑給巴爾戰(zhàn)亂逃至倫敦,一邊讀書、一邊擺地攤、一邊唱歌……那是他吉普賽人一樣的青年時代。
牙叔也是神經(jīng)質(zhì),靈魂里裝潢著巴洛克。1970年,他向帝國理工學院的微笑樂隊(Smile)毛遂自薦,對兩個學霸隊友傲慢地說:“你們需要新主唱?!彼裇mile改名為Queen,想做女王一樣華麗的搖滾。那是個澎湃的時代,非洲從殖民者手中獨立,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移除,亞文化繁榮一時。20多歲的牙叔唱硬核搖滾和重金屬,唱戰(zhàn)爭故事和顛沛流離,也唱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唱自由主義和思想解放。
皇后樂隊前3張專輯銷量平平,成員們負債累累,一度分崩離析。牙叔把隊員關在房間,喊著:“我們不僅要做偉大的樂隊,更要做傳奇!”他發(fā)了瘋一樣寫歌、錄歌,把世人的不認同、家人的不理解唱進歌里——《波西米亞狂想曲》誕生了。在歌里,他向母親和世界懺悔“原罪”,然后哭泣、憤怒、吶喊,最后他說:“要以愛的名義毀滅我,逼我成為另外一個人,這不可能?!?/p>
1975年歌曲發(fā)行,皇后樂隊風靡全球。之后,《我們要震撼你》和《我們是冠軍》橫空出世,成為搖滾世界里最鼓舞人心的聲音。1985年,皇后樂隊登上援救非洲難民的巡演。舞臺上,牙叔穿著經(jīng)典的白色緊身背心和牛仔褲,一邊唱一邊揮舞拳頭,對世界喊著:“我們要震撼你(We will rock you)!”這個畫面,至今仍被不斷重播、模仿。
可是,牙叔終究是個悲情人物。演唱會不久,他被診斷出艾滋病。他堅持創(chuàng)作、表演,5年時間里,雙腳潰爛,病入膏肓。1991年,他召開發(fā)布會宣布患病,第二天就去世了。他的最后一首歌是在病痛中錄制的,叫作《表演必須繼續(xù)》——但表演再也不會有了。
這就是斗士牙叔的故事。他留下了很多好歌,很多瞬間,還有那句讓他引以為傲的話:只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