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在常見的關于本幫菜的解釋中,我們一般看到的文字是這樣的:“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所謂本幫,即本地。以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diào)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后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肴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本幫菜烹調(diào)方法上善于用糟,別具江南風味。”
這種“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的說法過于模糊了,因為除了上海本幫菜之外,哪個菜系沒有幾道“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的好菜呢?
本幫菜的風格特色,說白了就是本幫味覺藝術的藝術規(guī)律。要想有效地把握住這個藝術規(guī)律,首先需要我們將它準確地表述出來,并且就這種藝術規(guī)律所涉及的具體技法進行詳細地解釋和論述。
本文嘗試著從味感、質(zhì)感等幾個側面,結合具體的本幫菜傳統(tǒng)烹飪技法,將本幫菜的藝術規(guī)律做一次總結。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幫菜與淮揚菜、蘇錫菜、寧波菜、徽州菜等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而我們這里僅僅就其與眾不同的味覺藝術特色進行總結,相同的地方就不一一述及了。
咸鮮底 復合味
“咸鮮底、復合味”,是本幫菜的風味特色中最為“廣譜”的味覺藝術原則。在咸鮮三步曲中,這一藝術原則被排在首位,它是本幫菜味覺藝術特色的基石。
讀懂本幫菜的這一味覺藝術特征,最好也得從上海文化著手。
海派文化原是一種我國前工業(yè)文明條件下產(chǎn)生的都市文化,是一種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文化,這是海派文化的性質(zhì)。相對來說,海派文化在外來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文明之間,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不僅所受的拘束較少,而且它會主動使不同性格的文化相互激蕩,這是海派文化的活力和特點。
老上海人一般都以“老克勒”自居,“克勒”是英語“Col our”(彩色)的音譯,也有一說是“Class”(等級、階級),也有經(jīng)典(Classical)的衍生義。那么“克勒”就會有兩重含義,其一是富于變化,其二是經(jīng)典。事實上,海派文化之所以能呈現(xiàn)出如此絢爛的色彩,也正因為它同時兼?zhèn)淞藙?chuàng)新與傳統(tǒng)這兩者的長處。
既要有經(jīng)典元素,又要創(chuàng)新元素,這一文化特質(zhì)映射到飲食習慣上,就是所謂的“咸鮮底、復合味”。
本幫菜首先必須是帶有某種“經(jīng)典”色彩的,這種“經(jīng)典”就是江南的文化習慣。在飲食習慣上,蘇浙皖一帶的江南風味受淮揚菜影響頗深,這種味覺審美理念要求各依天性、順勢而為,盡可能地展現(xiàn)食材天然的美,而不會像川菜、湘菜那樣以麻辣、椒鹽、五香等比較濃烈的外加調(diào)味品的味道來輔佐或者是蓋過食材本來的味道。
本幫菜是以“做精致版的下飯小菜”為追求目標的,而“下飯小菜”從表面上來看,菜肴一般圍繞主料直接做文章,其加工深度只需要“誠于中而形于外”,否則過于花哨就太“洋盤”了。
本幫菜的菜式雖然品種繁多,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菜式,究其初衷,其設計理念都要求該菜式最終使食材本身的味覺之美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而不能進行過度加工。因為如果不能直觀地品嘗出食材的原味,那顧客很可能認為是食材出了問題(比如變質(zhì)了或本身的品相較差),這是難以在上海餐飲市場上立足的。
所以,本幫菜往往重用蔥、姜、黃酒、米醋、白糖等有助于咸鮮味更豐滿的調(diào)味品,而辣椒、五香等調(diào)味料,即使要用,也一定要控制在“若有若無”的地步,使之成為“矯正味”而不是主味型。
另一方面,受海派文化求新求變的文化特征所影響,上海本幫菜在保持“咸鮮底”的基礎上,又在力求變化。它會不遺余力地把“咸鮮”的文章做大,這就是所謂的“復合味”?!皬秃衔丁钡囊笤诓僮鲗嵺`中又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本幫菜的“復合味”大多講究“原汁原味”,也就是調(diào)味品與食材同時下鍋,靠火候的變化來控制蛋白質(zhì)的分解,同時讓調(diào)味品與主料在鍋中生成一種統(tǒng)一的味道,從而得到更為“入味”的效果,這在烹飪學上稱為“自源味”。而與“自源味”相對應的,是“外掛味”,那是人為外加給主料的一種味道,這會使人們感覺到主料與調(diào)味料“不搭”,這也是受忌的。
其二,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大多是一種復合技法。在本幫菜還沒有走向規(guī)范的時候,本幫經(jīng)典菜往往是炒和燒不分的,像“炒圈子”就是“紅燒圈子”、“炒肉”就是“紅燒肉”等,于是后世本幫菜就有了所謂的“燒不離炒,炒不離燒”。而在本幫菜擅長的“紅燒”技法中,也往往有“自來芡”、“補油”等復雜的細節(jié)技術。這些復合技法都是為了使得咸鮮味更為細膩和復雜,從而更好地達到入味的目的。
其三,本幫菜往往會有一種稱為“矯正味”的輔助添加味型,它不是一道菜肴的主味,但往往會在已經(jīng)很豐滿的味覺層次上,再增加一層美麗的味覺花邊。
總之,咸鮮味的菜式是本幫菜中的主體部分,而以咸鮮味為主的本幫經(jīng)典菜,必須體現(xiàn)出“咸鮮底、復合味”這兩重含義,這是本幫味道的藝術特征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咸鮮底”沒有什么太多可細說的地方,但本幫味覺藝術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復合味”的各種細節(jié)層次上,這就需要再對“復合味”這一味覺藝術特征進行更精確地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