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霍山
就墨盒的收藏,我始終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什么畫稿、清盒、精品……這些好像都不是我的追求。我感興趣的是老墨盒上記錄的內(nèi)容,在意的是留在墨盒上的點滴歷史印記。實際上,我更喜歡拿這些印記作引子,扯開了去想事、說事……
網(wǎng)上見到這方墨盒,個頭不大,直徑4.6厘米,高2.3厘米,典型清盒形制;其貌不揚,盒面上有裂紋,字也不那么冠冕堂皇。只是盒面上刻有的“湖南常備新軍炮隊,乙已年冬月制”引起我的興趣。這不正是我在尋找的清末新軍的物件嗎?
清末新軍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話題。原本是朝廷為守住江山而重金打造的“忠誠衛(wèi)士”,最后卻編練成一支辛亥革命的主力軍、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至少對大清朝廷來說是這樣。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廷調(diào)集了當時全國的“精銳”應戰(zhàn),結(jié)果被小日本打得一敗涂地,被迫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一個屹立東方幾千年的泱泱大國,為什么在短時間內(nèi)就輸給一個曾經(jīng)是自己“學生”的小小島國呢?痛定思痛,清政府下決定進行軍事變革:“習洋槍,學西法”,借鑒德日軍事制度,裝備洋槍洋炮,編練新式陸軍。
1894年,清政府就責成廣西按察史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為馬廠)招募壯丁5000人,編制10個營,號稱“定武軍”。不久胡調(diào)任,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開始了著名的“小站練兵”。新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操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與此同時,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南京編練一支新軍,定名“自強軍”。
1901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清廷再受刺激,下決心徹底進行軍事變革,下令將戰(zhàn)斗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余編為備軍。1903年又成立總理練兵處,并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
按新軍編制,常備軍以兩鎮(zhèn)為一軍,兩協(xié)為一鎮(zhèn),兩標為一協(xié),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鎮(zhèn)還轄一標炮隊、一標馬隊、一個輜重營和一個工程營,儼然是一個步、騎、炮、工、輜多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的現(xiàn)代化軍隊編成。新軍的裝備在當時亞洲也首屈一指,北洋最早裝備了七連發(fā)和十三連發(fā)步槍,后期配備有新式馬克沁重機槍,炮兵采購了世界最先進的德、日制火炮,采用18門炮營編制,與當時西方列強普遍采用的12門炮制營比起來好像火力更加兇猛。當然,清廷銀子也沒少花,1905年新軍一場演習就花費100萬兩白銀,1906年,各省新軍加北洋六鎮(zhèn)開支總費用接近6000萬兩,占朝廷當年總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夕,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zhèn)和十六個混成協(xié)。也就是這樣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新軍要了大清王朝的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率先發(fā)難,“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成立了湖北軍政府。22日,長沙、陜西新軍起義;23日,九江新軍起義;29日,太原新軍起義;30日,南昌、昆明新軍起義……到11月底,關(guān)內(nèi)18個省中有14個省大多由新軍起義而宣告獨立。
更蹊蹺的是,清廷派來鎮(zhèn)壓新軍起義的還是新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們在與湖北新軍簡單交手后,竟坐地言和,一起反逼大清皇帝退位,導致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滿清王朝徹底垮臺。
新軍從“忠誠衛(wèi)士”到“掘墓人”的角色轉(zhuǎn)變,固然是大清王朝內(nèi)憂外患、積重難返、江河日下的大勢所趨,也有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致力于新軍策反等外在原因。但更要命的是這支新軍從來源、編練及所受影響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革命化傾向。清廷對新軍的管理控失控也是重要的內(nèi)部原因。
新軍下層多數(shù)來源于貧苦農(nóng)民和受尚武文化及清廢科舉而投軍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失學又失業(yè)的情況下被迫當兵,本身就不滿清廷的腐敗政治,強烈要求改變現(xiàn)狀。加之有一定文化,容易接受革命思想。新軍的中下級軍官,主要依靠國內(nèi)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和留洋學生,這些人讀書或留學期間,很多人就接受了新思想,甚至有不少人就是革命黨人派來投軍的。在新軍編練過程中,新軍官兵在接受西方軍事技術(shù)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共和與民主的思想,使他們成為一支帶有革命傾向的政治勢力。
另外,清廷對新軍建設(shè)的危險性和艱巨性嚴重估計不足,裁減舊軍迅速而堅決,弱化了旗兵建設(shè),對新軍的思想管控也沒引起足夠重視。當時在新軍內(nèi)革命宣傳公開化,“官長目兵,公余之暇莫不奢談革命,互相砥礪?!睋?jù)后來當事人回憶:“在南京第九鎮(zhèn),部隊里的革命氣氛是較濃的。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辮子,表示對清朝統(tǒng)治的反抗,誰要不剪,就被罵作‘豚尾奴”,結(jié)果是“陸軍新學生皆飽吸新空氣,多加入同盟會?!憋@然,清廷在新軍編練中“一手軟,一手硬”,最終導致對新軍的國家失控。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曾指出,“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他開始改革的時刻?!贝嗽捲谇逋⒕幘毿萝娭姓业搅撕芎玫淖⑨尅?/p>
扯太遠了?;氐竭@方小墨盒。乙已年是1905年,即光緒三十一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湖南常備新軍僅編練完成二十五混成協(xié),下轄第四十九、五十兩標,另有炮兵、攻城、馬隊、輜重各一營,營兵共計4900余人,多駐扎省城?,F(xiàn)長沙老城區(qū)還有因駐扎炮隊而得名的炮隊街。
湖南人的革命精神,一直引領(lǐng)著近代中國的革命進程。辛亥革命前后,湖南革命活動異常活躍,是反清斗爭的重要基地。新軍官兵與革命黨人有著天然聯(lián)系,10月10日武昌新軍舉事后,湖南新軍最先響應,22日就發(fā)動起義,當晚占領(lǐng)長沙并一致推舉起義領(lǐng)袖,新軍下級軍官焦作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次日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宣布湖南獨立。獨立之初,又多次派兵援鄂,對鞏固武漢大本營、爭取各省響應革命做出很大貢獻,湖南新軍在辛亥革命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作用。不過,由于革命黨人對新軍改造不徹底,湖南新軍后來并沒有如湖北新軍一樣徹底投入革命浪潮, 不久發(fā)生了“長沙事變”,殺害焦、陳兩人。共和甫定后,湖南新軍很快就被裁撤殆盡。
還有一個小插曲,后來成為新中國領(lǐng)袖、最高軍事統(tǒng)帥的毛澤東,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的1911年底,17歲的他也曾投筆從戎,在湖南常備新軍第二十五混成協(xié)第五十標第一營當了半年列兵,從此開始了自己傳奇式的軍事實踐生涯。
又要扯遠了,就此打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