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最近有關“嘻哈”問題,社會的爭議突然多了,這有其深層的原因。如“嘻哈”這種獨特的亞文化,其實是模仿借鑒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種反叛特質(zhì)亞文化的一種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間流行,形成了一種相當小眾的文化形態(tài)。
這種青少年的小眾文化,有著某種反叛的、對成人社會規(guī)范批評嘲諷的意味。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種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它們在文化的邊緣存在了很長時間,和主流社會是一種平行的關系,相互沒有交集和交流。他們可能相當不喜歡成人社會的價值觀里面那種溫和、穩(wěn)妥的方面,看起來有其與社會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實對社會的沖擊有限。其內(nèi)容也相當蕪雜,有些有積極意義和想象力的一面,當然也有消極和存在問題的一面。
喜歡這種文化的年輕人有著不同群體,這與他們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和在現(xiàn)實中按照社會規(guī)范的成長并不矛盾。按正常的方式成長,但也有用這些亞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種情緒。這種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衛(wèi)的小酒吧或網(wǎng)絡一隅生存,只是和社會相安無事。
如今,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主流社會用一種相對主流的選秀方式,把這些原來在邊緣的文化整合進主流文化。這種對亞文化的挪用其實是相當穩(wěn)妥的,力圖將其積極和正面化。這也是大眾文化不斷尋找新增長點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體的更廣泛的歡迎。這種亞文化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變身為一種主流的文化形態(tài)。從原來和主流大眾文化平行不相干,變成了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納。
而那些歌手等也愿意進入主流文化,因為主流文化在大眾文化中居于主導地位,但這種亞文化里原來和主流文化氣質(zhì)并不吻合的一面其實還是存在的。當某個偶然事件發(fā)生,不良的一面被發(fā)現(xiàn),就會受到批評。于是,這種浮現(xiàn)不久的相對積極的“人設”就受到了挑戰(zhàn)。
但問題是,這種文化雖然浮現(xiàn)出來,卻和主流文化其實相對隔膜。各種主流媒體的微博或成年人的微博都在尖刻嘲笑一些“嘻哈”擁躉的“紫光閣地溝油”笑話,這也是那些擁躉缺少對主流文化知識帶來的問題。嘲笑當然有其理由,但這嘲笑里的優(yōu)越感可能掩蓋了現(xiàn)實文化變化的某些狀況。認為別人理所當然應該知道其意義,但其實在青少年文化中缺少影響和傳播。這其實是代際差異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當下文化的豐富復雜。這不是好壞對錯問題,而是文化空間缺少交集。一旦發(fā)生交匯,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
這里其實有很多深層的問題值得探討。
首先,這些亞文化是否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吸納?在美國,這些文化興起之后,主流的大眾文化也是逐步吸納一部分、排斥一部分,對于美國文化主流的沖擊其實有限。但中美的情況有著相當?shù)牟町?,在中國語境中的情況需要更多認識。
其次,這些亞文化對社會是否完全消極?這也需要更多的分析。中國對亞文化的研究其實相對認知并不夠,而西方的“文化研究”對這些在中產(chǎn)社會中出現(xiàn)的文化形態(tài)認識比較多。我們不能套用他們的研究,但可以借鑒。
第三,這些亞文化由于社會的多樣性和青少年群體的需求,總會在某些空間存在,這些狀況是否能夠被認知,涉及不少復雜的問題。
對任何藝術表現(xiàn)中的社會價值觀的積極要求,是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和社會主流并不完全一樣的想法,還需要更多認知和引導,因為這也是成長中現(xiàn)實存在的。一些青年在成長的某個階段,確實容易接受這些東西,但其實并不影響他們對于主流社會的認同,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是喜歡“嘻哈”就會拒絕主流的文化。
同時,往往過了這一年齡段,他們大多會進入主流社會,留在邊緣的很少了。這就像“出水痘”,其實是經(jīng)過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社會和這些歌手或他們的擁躉并非對抗關系,社會一方面要對存在的問題有其要求,讓正面價值觀有更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對于這些亞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認知,同時保持相對柔性的引導。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年輕人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健康成長?!?/p>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