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君
先閱其文而知其人,后知其人而懂其文。我在年少輕狂時與不惑之年的老師相遇,若是沒有機會邂逅這篇文章,我對老師的評價定是不夠全面的。那是講臺上的教書人,意味著執(zhí)教經驗豐富,令人尊敬而有距離感。直到遇到這些文字,我與老師的距離仿佛瞬時拉近,就好像能坐下來討論童年,追憶往事一般。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鮮有孩子能真正理解母親年輕時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一事,類似地,很少會有學生去想站在講臺上教書育人的他們會有怎樣的童年。然而,就算只讀文章的前半部分,也能穿過時光,看到一個親近自然、感念親情的少年形象。讓我們獨生子女一代甚為羨慕的就是那份兄弟姐妹之情,彼此照拂,相互懂得。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嘮叨而銘記而節(jié)儉,會因為哥哥姐姐的叮囑而糾正而成長?;蛟S有過貧窮,或許有過摩擦,但那些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獨家記憶,成為了心里輕拿輕放的貴重物品。我甚至看到了羅平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看到了奔跑的少年和洋溢的笑臉。
最令人嘆息的莫過于不想長大的心偏偏遇上了歲月年輪不停地更迭。人生五味,總有一段是酸澀的。不得不令人感嘆,不同年代的人會有不同的煩惱,可相似的是,有過酸澀滋味的年華往往被稱作青春??吹嚼蠋煹那啻海坪踉诓粩嗟乇疾?,變換環(huán)境,遇到新人,一遍遍去熟悉適應,去交朋友和克服孤獨。我想,對老師的情感除了敬意更多了一些佩服。佩服那份敢于從頭再來的勇氣,佩服那顆在更迭中沒有遺失的初心,佩服那股溫情脈脈的執(zhí)著勁兒。幾乎可以說,在眾多排解孤獨的方式中,老師選擇了我最喜歡和看好的一種。讀書,以書為友,需要的是一種“雖千萬人而吾獨往矣”的勇氣吧,更何況是在那樣容易叛逆的年紀。
然而,通讀全文,我?guī)缀醵家俺雎晛恚骸斑@樣的童年,這樣的青春,要是不做語文老師,何其可惜!”當然,我無法評說生活本身的艱辛。且說我從文字里感受到的那一份善感多思和匠人精神。我想,在老師的童年里有一段關于羅平縣(有“雞鳴三省”之稱)的記憶是很幸運的。那是遼闊的油菜花田,是質樸的人和最本真的土地。在童年時就懂得親近自然、尊重自然是受用一生的財富。因為在我看來,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的喜怒哀樂都取決于此,文學中超過半數(shù)的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此。再說大理,所謂古城,那必然有其厚重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青年時遇見大理——所謂“文青的發(fā)源地”。在年輕時去懂得腹有詩書氣自華,那是需要文化熏陶的,甚至可以說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時期才能成長為這樣的人才。而大理很適合遇見文字,創(chuàng)作文字。兜兜轉轉,無論是回到曲靖還是來到昆明,我想對于老師而言,又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在這里,完成身份轉換,為人師表,去追尋自己愛的事業(yè),或者去改變一群人的命運,又是另一份的幸福。
最后要說的是,或許地點變了,或許身份改了,可是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一份不曾改變的初心和令人佩服的堅持。作為學生,倍感汗顏,老師接觸書籍之早,接觸范圍之廣,令人驚訝。和自己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當自己抱怨沒時間看書,或是受周遭環(huán)境影響而無法靜心時,老師卻可以——就在我認為的,最不可能心無旁騖的年紀。從《紅樓夢》到《飄》,從金庸到三毛,從文學書籍到戲劇電影,內容逐步深入,形式逐漸多樣。從學生的角度,我甚至可以在課堂上感受到老師的教學方式所受到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無論最初是因為什么而接觸書籍,至少在我看來,長年累月,閱讀已經成為了老師不忍放棄的習慣。不同的書籍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到老師的生命歷程中,必然留下或深或淺的烙印,影響著老師自己,現(xiàn)在也潛移默化改變著他的學生。于我而言,我甚至希望時間過得慢一些,在我還有機會改變未來命運的時光里,多去閱讀和積淀,多去走路和看世界,多去感受那份文化底蘊和藝術文明。
老師接觸粉筆之早,那是和講臺有緣。老師接觸名著之早,那是和語文有緣。正所謂“知其人而懂其文”。與老師三年的緣分,讓我越發(fā)懂得字里行間的那份細膩和用心。是啊,能聽得出四時雨聲變化的人,心中有丘壑而不忽略門前花開的人,自會帶上一份令人尊敬的親和力。我想,老師所說“我愛教語文,我愛當老師!”一定不是酒后誑語而是肺腑之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