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鎖斌
周圍性面癱又稱bell麻痹或面神經炎, 指顏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發(fā)生非特異性炎癥所引發(fā)的周圍性面部肌肉癱瘓, 屬于臨床常見神經內科疾?。?,2]。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 周圍性面癱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 具有發(fā)病年齡范圍廣、一側性發(fā)病及男女發(fā)病率相近等鮮明特點, 以無法完成鼓嘴、閉眼及抬眉等動作及口歪眼斜為典型臨床癥狀, 并且其誘發(fā)機制與病毒感染、受寒受凍及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同時, 周圍性面癱普遍呈急性起病, 于數(shù)小時內或1~3 d內抵達病情高峰, 起病初期伴隨誘發(fā)耳后乳突區(qū)、下頜角及耳內疼痛, 甚至存在引發(fā)味覺喪失、唾液減少及聽覺過敏等情況的可能性。鑒于此, 本文重點探究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不同時間介入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7~53歲, 平均年齡(39.1±5.3)歲, 平均體質量(62.6±1.8)kg;觀察組中男22例、女21例, 年齡26~52歲, 平均年齡(38.5±5.8)歲, 平均體質量(61.9±1.7)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此次實驗內容, 并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存在精神疾病及溝通障礙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后期針灸介入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前期針灸介入治療。針灸治療方法:①取仰臥位, 選擇28號1.5寸針灸針, 遵循遠近結合原則, 以患側合谷穴、牽正穴、陽白穴、四白穴、頰車穴、地倉穴及風池穴為主穴, 以魚腰穴、承漿穴、聽會穴、下關穴、攢竹穴、翳風穴、水溝穴、顴髎穴、迎香穴及大椎穴為配穴;②除合谷穴、風池穴及大椎穴使用瀉法以外, 其他穴位均采取平補平瀉法留針保持30 min, 牽正穴以艾條實行溫針灸處理、艾條長約20 mm。1次/d、30 min/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兩組臨床效果。臨床癥狀改善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4]:雙側額紋及鼻唇溝對稱, 閉眼蹙眉基本恢復正常, 進食時頰齒間不存在食物殘渣, 鼓腮時嘴角不漏氣, 微笑時嘴角無歪斜, 為顯效;雙側額紋及鼻唇溝趨向對稱, 閉眼蹙眉趨向正常,進食時頰齒間不存在食物殘渣, 鼓腮時嘴角不漏氣, 微笑時嘴角輕微歪斜, 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使用軀體功能量表及社會生活功能量表評估兩組患者顏面神經改善情況, 軀體功能評分越低表示顏面神經障礙越嚴重, 社會生活功能評分越高表示社會生活功能障礙越顯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的69.7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對比(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點對比,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軀體功能評分 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對照組 43 治療前 17.37±2.12 8.48±2.35治療后 22.41±2.56 5.52±0.97觀察組 43 治療前 17.36±2.11b 8.45±2.32b治療后 27.45±3.17a 5.17±0.52a
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認為, 冷風吹襲、髓鞘變形及面神經炎癥引發(fā)水腫等因素可造成面部神經營養(yǎng)微血管痙攣, 導致局部神經缺血缺氧, 最終形成周圍性面癱。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普遍實行營養(yǎng)神經及抗炎活血治療, 但治療效果差強人意[5-8]。從中醫(yī)角度來看, 周圍性面癱屬于“歪嘴風”、“吊線風”及“卒口僻”等范疇, 患者普遍素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邪氣趁虛侵襲, 造成頭面部陽明脈絡失司及氣血痹阻,營衛(wèi)不合。《金匱要略》中提出“僻不遂邪于絡則肌肉不仁”,認為邪氣隱藏于經絡之間, 造成氣血循環(huán)不暢, 導致經絡失去營養(yǎng), 是產生周圍性面癱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 周圍性面癱以陽明經為主, 以面部諸穴位為輔, 治療應遵循調經活血疏風通絡原則,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同時, 相較于單一行針灸法, 溫針灸法溫經通絡優(yōu)勢顯著, 對于風寒邪氣侵襲所引發(fā)的周圍性面癱患者, 利用艾草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刺激穴位, 能夠達到保證治療效果的目的。有研究資料表明[9,10], 溫針灸中艾草燃燒后所產生的抗氧化物質能附著于針灸針表面進入穴位, 利用炙熱滲透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改善局部神經循環(huán)不暢情況, 尤其對于合谷穴、風池穴及大椎穴等, 可采取瀉法引導邪氣外出, 加快機體恢復進程, 客觀上有利于患者機體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的69.7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周圍性面癱患者給予前期針灸介入治療效果顯著, 不僅能大大提高治療有效率, 改善臨床癥狀, 更能恢復社會生活功能,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及使用。
[1]孫寧.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不同時間介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間療法, 2017(10):17.
[2]呂雪鵬.溫針灸治療不同時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7, 26(12):98-99.
[3]常雅麗, 張宏偉.針灸護理對周圍性面癱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 15(12):268-269.
[4]唐曉敏, 丁銳, 王奇.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 23(18):2054-2056.
[5]李勇華.針灸分期治療8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5, 13(3):218-219.
[6]劉宜軍, 周友龍.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2004, 24(10):677-678.
[7]張小峰.針灸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療效和預后的影響.河南中醫(yī), 2008, 28(1):59-60.
[8]陳向東, 張紅, 黃克勤.早期針刺干預對急性面神經炎預后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 2009, 28(10):572-574.
[9]龍衛(wèi)東.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分期綜合治療的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8, 6(13):85-86.
[10]吳萍, 戴劍萍.分期針灸與綜合護理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醫(yī)學信息, 201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