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對官員廉潔的要求,不完全是以犯法與不犯法為準則,而是提高到以道德規(guī)范為準則。官吏是管理老百姓的,一切言行都應該作為全社會的楷模,官員要廉潔,是官員做人的基本要求。
廉政是古今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任何一個國家政權,無論制度規(guī)定得如何完美,必須要有一批廉潔奉公的行政人員去執(zhí)行貫徹,才能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否則就是一紙空文。中國歷史悠久,歷代王朝更迭頻繁,每一個舊王朝滅亡之后,新建立的王朝總要總結前一王朝滅亡的原因,君主殘暴昏庸,官吏貪污腐化,就是原因之一。所以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關于廉政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jīng)驗,有許多光輝的思想,很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汲取。
中國古代廉政的基本思想是主張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保ā墩撜Z·八佾》)“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保ā墩撜Z·述而》)就是說:禮儀,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節(jié)約。奢侈浪費就顯得驕傲,節(jié)儉就顯得簡陋寒傖,與其驕傲,寧可寒傖。春秋時魯莊公要雕飾他父親桓公宗廟上的椽子,大夫御孫就公開諫阻說:“臣聞之,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保ā蹲髠鳌非f公二十四年)節(jié)儉是人們道德中的共同特點,奢侈則是罪惡中最大的一項。由于中國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終年勞苦,才足以糊口,只有節(jié)儉的生活,才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簡單的社會再生產(chǎn),官俸較薄。若不節(jié)儉,奢侈浪費,薪俸不夠花,自然就會想得到一些分外之財,貪污受賄;歷史實踐證明,即使一個社會財富比較豐富,也經(jīng)不起奢侈浪費的損耗。“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山上的林木再多,也不能讓野火去燒,江海的水再大,也不能灌注漏水的容器。所以,中國古代一些賢明的君主,像漢文帝、隋文帝、唐太宗等,都把崇尚節(jié)儉作為一種國策。漢文帝身穿粗厚的“皂綈”,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史記·孝文本紀》)成為古今美談。我國歷史上漢唐盛世的出現(xiàn),就是由于在開國之初實行了節(jié)儉政策,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了生產(chǎn),社會積累了財富,國力得以伸張,對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就是依靠這種美德,勤勞勇敢,戰(zhàn)勝了各種困難而長久屹立于世界之林的。
中國古代政治理論特別強調(diào)官員的表率作用,認為表率作用是一道無聲的命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要先治己而后才能治人,自己率先廉潔自律,才能要求別人奉公守法。所謂“大臣法,小臣廉”。大官僚是制定政策和法律的,小臣是直接管理老百姓的,大臣守法,小臣就不敢貪污了。所以它對大官僚的要求比小官吏更嚴。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特別重視社會的道德教育,在諸項道德觀念中,中國古代把禮義廉恥作為人們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先秦的政治家管仲認為禮義廉恥是維持國家政權的四種綱領,稱作“四維”,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谒木S中尤以廉恥最為重要。廉,就是儉約、不茍取,不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恥,就是羞恥之心,做了壞事要知道羞恥。一個人如果知道廉恥,就不會接受不義之財、做損人利己壞事。廉恥在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中被認為是做人的立足點,對于做官的人來說就更為重要。清初的顧炎武在《廉恥》一文中說廉恥是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出于無恥也,故士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保ā度罩洝肪?13)人們不廉潔,見財起意,就是由于不知恥。士大夫即國家的官僚階層,若不知恥,那就是整個國家的恥辱。知恥是廉潔的道德保證。
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對官員廉潔的要求,不完全是以犯法與不犯法為準則,而是提高到以道德規(guī)范為準則。官吏是管理老百姓的,一切言行都應該作為全社會的楷模,官員要廉潔,是官員做人的基本要求。
官吏要廉潔,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防閑子弟”,嚴禁子弟與下屬交通。有些官員的貪污受賄是由下屬或外人通過親屬請托而造成的。所以官員自己生活節(jié)儉,也要使自己的家屬節(jié)儉。
宋代的張養(yǎng)浩說:“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保ā度轮腋妗つ撩裰腋妗罚┢浯尉褪遣荒苡弥劣H,所謂“莫用三爺”?!叭隣敗敝钙扌值堋藸?,女婿—姑爺,兒子—少爺。當官決不能任用這三種人在自己的身邊或下屬。因為這三種人與上官的特殊關系,事情不到特別嚴重的程度,上官是無法知道的,等上官知道時已經(jīng)不堪收拾了?!笆路鞘謹亩蝗胗诙?,迨入于耳,已難措手,以法則傷恩,以恩則壞法?!薄爸涡鰟t礙女,治舅則礙妻。隱忍黜逐,已累不可言?!保ㄍ糨x祖:《學治臆說》下)依法處理舅爺吧,有老婆阻礙,處理女婿吧,有女兒的阻礙,對于自己的親生兒子——少爺,就更難下手了。
所以任用至親,必然導致巴結俸迎,欺上瞞下,賄賂公行。甚至最后身敗名裂,此用人之大忌。為官者應該杜絕產(chǎn)生這種不良的后果。所以明清時代就制定了嚴格的回避制度,地方官、州府縣不能在本省任職,親屬不能在自己轄下任職,就是為了避免人情網(wǎng),營私舞弊。
(路凌薦自《天津日報》20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