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青 項磊
摘 要:偽造證據(jù)提起虛假勞動仲裁應如何定罪,在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本文對捏造事實,提起虛假勞動仲裁是否屬于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進行了重點分析,并對本案是否構成詐騙罪進行了評析,最終得出結論性意見,以期對實踐中本類案件的辦理有所裨益。
關鍵詞:虛假勞動仲裁 民事訴訟 虛假訴訟罪 詐騙罪
[基本案情]2015年7月,犯罪嫌疑人毛某和時某進入溫州某光學有限公司上班,當月16日該光學有限公司文員將勞動合同交予毛、時二人簽字。而毛、時二人以需仔細查看勞動合同為由未當場簽署勞動合同,事后將偽造筆跡簽署的勞動合同交于該光學有限公司。毛、時二人離職后于2015年9月27日向市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以該光學有限公司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由要求賠償兩倍工資9100元和8092元。2015年12月兩人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仲裁裁決,經(jīng)勞動仲裁委員會及法院對企業(yè)未與其簽署勞動合同的認定,最后騙取該公司9100元和8092元。
2015年9月,毛某、時某進入溫州某工貿(mào)有限公司上班,次月16日15時許該公司生產(chǎn)車間統(tǒng)計徐某將勞動合同交與新進廠的員工毛某、時某與沈某、廖某等人簽字,沈某、廖某二人當場簽署勞動合同,而毛某、時某二人拿到勞動合同后并未當場簽署,等徐某再次來收取時,毛某、時某二人將偽造筆跡簽署的勞動合同上交。2016年10月12日,毛某、時某二人離職向市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以溫州某工貿(mào)有限公司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由要求賠償兩倍工資51257.71元和41711.69元(現(xiàn)案件正在審理中)。
一、本案的分歧意見
關于本案毛某、時某的行為如何定性,主要有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毛某、時某的行為構成虛假訴訟罪。主要理由是根據(jù)《刑法修正案(九)》的規(guī)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構成虛假訴訟罪。本案犯罪嫌疑人毛某、時某制作了虛假簽名的勞動合同后,捏造公司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的事實,提起仲裁。而仲裁屬于廣義的司法活動。毛某、時某的行為不僅浪費寶貴的司法資源,還嚴重妨害司法公信力和勞動仲裁的權威性,并且毛某、時某通過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仲裁裁決,侵害了公司的合法財產(chǎn)權。本案應以虛假訴訟罪定罪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毛某、時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主要理由是從本案的事實來看,本案完全符合詐騙犯罪的構成要件。犯罪嫌疑人毛某、時某經(jīng)預謀,未當場簽署勞動合同,而后制作和提供虛假簽名的勞動合同,通過仲裁方式,欺騙勞動仲裁委員會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錯誤裁定,達到騙取公司賠償金的目的。毛某與時某二人主觀上具有詐騙他人財物的故意,客觀上實施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最后的結果也侵犯了他人的財產(chǎn)權利,應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二、本案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之評析
我國《刑法》規(guī)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也是《刑法修正案(九)》增設的虛假訴訟罪。就虛假訴訟罪的實行行為來看,成立虛假訴訟罪要求行為人提起民事訴訟。本案犯罪嫌疑人毛某、時某在進入溫州某光學有限公司和溫州某工貿(mào)有限公司上班時,將偽造筆跡簽署的勞動合同交于該兩家公司。而后,以兩家公司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由,提起勞動仲裁,要求雙倍工資的賠償。毛某、時某的行為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關鍵在于以捏造的事實提起勞動仲裁是否屬于虛假訴訟罪中“提起民事訴訟”的范疇。
(一)對“提起民事訴訟”的理解
訴訟作為國家解決社會成員之間爭議的一種方式,相對于社會成員采用“自力救濟”方式解決爭議,屬于“公力救濟”的性質(zhì)。訴訟的實質(zhì)是國家對社會成員之間爭議的一種干預,其目的在于制止對他人權益的侵害,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而所謂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發(fā)生的訴訟關系。民事訴訟就本質(zhì)而言,是國家強制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方式,是權利主體憑借國家力量實現(xiàn)民事權利的司法程序。[1]
具體到民事訴訟應當包括哪些程序,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特別程序以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等訴訟程序。行為人在任何一個程序中提起民事訴訟的,都可能構成虛假訴訟罪。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是提起民事訴訟,而不是限于民事審判活動,顯然執(zhí)行程序也應當包括在民事訴訟程序中。
另外所謂“提起”,是指行為人將自己作為原告,基于某種事實,向法院提出具體的訴訟請求。即行為人單獨或與他人串通,通過主動的方式,引起了訴訟的發(fā)生。至于原告基于正當理由或真實存在的法律事實提起,而被告?zhèn)卧熳C據(jù)以圖逃避債務或達到其他非法目的的,無論是從文義還是目的解釋出發(fā),都難以符合該罪的犯罪構成。通常來講,積極惹起虛假訴訟的一方才具有較大的非難可能性。[2]
(二)虛假訴訟罪中的民事訴訟是否包括仲裁程序
仲裁制度是指民(商)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協(xié)議,自愿將爭議提交選定的第三者根據(jù)一定程序規(guī)則和公正原則作出裁決,并有義務履行裁決的一種法律制度。仲裁通常為行業(yè)性的民間活動,是一種私行為,即私人裁判行為,而非國家裁判行為。但仲裁依法受國家監(jiān)督,國家通過法院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仲裁程序的制定以及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和遇有當事人不自愿執(zhí)行的情況時可按照審判地法律所規(guī)定的范圍進行干預。有觀點認為仲裁在民商事糾紛的處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行為人捏造事實、偽造證據(jù),促使仲裁機構作出錯誤的裁決而獲取非法利益的,其性質(zhì)與虛假訴訟相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實際上賦予仲裁機構事實上的司法權,或者說,仲裁是“準司法”的方法。[3]因此,虛假訴訟不應僅限于民事訴訟,而應包括仲裁程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