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摘要】《建筑施工組織設計》是建筑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本身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本文在闡述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以便更好的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建筑施工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244-01
《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是建筑工程技術的主要課程,在該課程中主要是對建筑施工組織性的相關規(guī)律進行研究,將流水施工、網(wǎng)絡技術、施工組織等融合一起,以此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一、《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的特點
(一)具備較強的綜合性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是在建筑施工時的組織方案,具體來說是建筑全面施工時應該具備的技術經(jīng)濟文件。其中包含施工準備、組織設計、按計劃施工等,以便使得建筑施工能夠處于較好的管理狀態(tài),提升企業(yè)生產(chǎn)效率,加快生產(chǎn)進度,最大程度上降低生產(chǎn)成本,促進企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課程涉及內容本身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課程知識,否則這些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該課程涉及建筑材料、構造識圖、工程技術、造價等多個領域,屬于綜合性較強的一門課程。
(二)實踐性較強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是建筑專業(yè)必須學習的課程內容,為學生從事實際建筑工作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該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該課程是學生未來從事崗位的重要基礎。
(三)影響因素較多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教學性比較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課程實施效果影響因素比較多,會受到學生學習興趣、思維特點、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的影響。
二、《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一)微課教學的應用
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現(xiàn)狀,教師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僅僅是處于被動地位。學生本身積極性不高,另外加之教師的主導意識過重,最終導致學生被教學邊緣化。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在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微課教學方法,在學習新的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利用微課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課堂知識傳授時由原來的教師講授為主轉變?yōu)橛懻撔问?,對于課堂學習中還不能夠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在課下利用微課形式進行鞏固,不斷加深完善自身知識體系。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極大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利用微課提升學習效率。
(二)引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教學中注重引入信息化手段,教師要能夠掌握建筑施工中常用的軟件,并能夠熟練操作,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講解。對建筑施工的相關軟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不同軟件的功能和操作,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參與到類似真實的建筑施工實踐中,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提升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快速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為實際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三)案例教學方法
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與真實案例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將教學知識點融入到具體項目中,學生在具體案例學習中不僅可以了解建筑施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接觸實際崗位工作,還能夠提升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最為重要的是能夠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真實案例分析,將知識進行具體應用,以此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對案例進行分析時要能夠發(fā)揮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性,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案例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此外,還要能夠發(fā)揮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共同分析案例內容,在案例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系統(tǒ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引導,讓學生快速找到解決案例的相關知識點,準確定位,分析解決,以此提升解決案例的效率,提升學習效果。
三、結語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課程由于其自身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這就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便培養(yǎng)的人才適合實際崗位需求。在課程實施中要能夠注重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及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案例學習中,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此外,還要能夠根據(jù)教學需求不斷探索教學方法,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杜紅霞.《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價值工程,2017(08):182-183.
[2]熊群英.施工組織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多維立體化教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7(S1):140-142.
[3]姚遠.淺談高職施工組織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8(0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