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
肺結核作為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在我國人群中發(fā)病率處于較高水平。目前,臨床上大多數(shù)肺結核患者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可完全治愈,但部分患者有復發(fā)的可能,未經(jīng)充分治療者病情常遷延不愈,會并發(fā)肺源性心臟病、肺癌等[1]。臨床對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護理要求更嚴格。本研究選取98例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整理護理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2)依從性好,能夠配合接受護理教育;(3)不存在其他原因所致心力衰竭;(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齡為35~75歲,平均(56.75±9.38)歲。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為35~75歲,平均(56.29±9.11)歲。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為35~75歲,平均(57.14±8.8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結核和抗心力衰竭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本宣教、隔離意識培養(yǎng)、飲食指導等。觀察組患者接受整體護理。組建護理團隊,進行護理技能培訓,讓每位護理人員熟悉整體護理流程,包括一般護理、心理干預、藥物護理、隔離意識、知識教育、電解質護理等,具體措施如下。(1)一般護理:指導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多進食高蛋白食物,控制每日鹽攝入量,補充適量水分,注意少食多餐,不宜過飽,同時減少高GI食物的攝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同時囑患者禁煙戒酒。運動方面,鼓勵患者多運動,同時注意運動強度。對于病情較重的臥床患者,囑患者家屬每日幫助患者進行適當?shù)闹w活動;對于運動出汗的患者,囑其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感冒等情況的發(fā)生。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以利于患者入睡。對于病情嚴重者,采用呼吸機給予支持,調整患者睡姿,使患者處于半臥位,從而使膈肌下移,減少患者夜間喘憋的發(fā)生率。記錄患者每日的排泄量、排尿量,以便臨床醫(yī)生調整藥物用量[2-3]。(2)心理干預方面:肺結核治療周期長,患者需長期服用大量藥物,起效慢,容易出現(xiàn)不配合治療的負面情緒。及時疏導患者及家屬的負面情緒,使患者維持相對平和的心態(tài),避免情緒波動太大,減少意外發(fā)生。(3)隔離意識培養(yǎng):告知患者結核病的特點,對于處在傳染期的患者,應避免其隨地吐痰,同時在日常交往中避免直接對人打噴嚏、咳嗽等行為,日常應戴口罩,不與家屬或其他病友共同餐具、洗漱用品等,定期對患者私人用品進行消毒殺菌,并定期采集痰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為減少傳播可能,家屬等探視人員在接觸患者后應立即洗手,接觸過程中注意遮擋口鼻,避免病原菌傳播[4]。(4)知識教育:向患者告知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的嚴重性,引起患者足夠重視,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使患者樹立信心。告知患者此病的治療特點,減少患者治療過程中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在進行每項護理工作前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5]。(5)藥物護理:肺結核藥物主要包括異煙肼、利福平等,臨床治療中要求長期并足量服用。每日督促患者服用藥物,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若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請示上級醫(yī)生調整藥物。心力衰竭常規(guī)治療包括強心藥、利尿劑及擴血管藥物。利尿劑使用中要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的利尿劑,同時注意心律失常、低鉀血癥等發(fā)生情況。在使用洋地黃類藥物時,服用藥物前首先排除洋地黃禁忌證,服用后注意觀察患者情況,避免出現(xiàn)洋地黃中毒。使用ACEI或ARB類藥物時注意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以便及時調整藥物類型和劑量[6]。
(1)記錄患者入院治療時長、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以百分制進行評分);(2)治療效果。患者心肺功能改善70%以上,即治療顯效;患者心肺功能改善30%以上,即治療有效;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在30%以下,即治療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對照組治療時長為(18.08±3.63)d,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5.17±3.48)分;觀察組治療時長為(9.52±2.41)d,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8.36±0.19)分。觀察組治療時長較對照組長,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2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9.59%(39/49);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2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96%(48/4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肺結核作為慢性傳染性疾病,如果長期未能接受有效治療或病情長期遷延不愈,發(fā)展成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較大,也會出現(xiàn)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可能[7]。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中,不僅要進行抗肺結核治療,同時也要兼顧對心力衰竭的干預治療。無論肺結核還是心力衰竭,都是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遵醫(yī)囑服用藥物,配合相關治療,這對患者及護理人員都是巨大挑戰(zhàn)。由于肺結核具有傳染性,護理工作中應注意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的自我防護,也要做好患者自身的隔離意識。同時,抗結核與抗心力衰竭治療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以及藥物毒副作用等均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常規(guī)護理工作包括基本宣教、隔離意識培養(yǎng)、飲食指導等,由于缺乏整體意識和綜合思維,護理效果差強人意。整體護理作為新興護理措施,更加注重強調環(huán)境護理,患者的心理干預以及其他對病情恢復有幫助的護理措施,是以患者為中心,把先進的護理觀作為護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將護理的基本程序作為護理框架,并考量患者的各方面情況,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和護理管理。與傳統(tǒng)護理方式相比,其更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考慮和服務的思想[8]。本研究針對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特點,從一般護理、心理干預、藥物護理、隔離意識、知識教育、電解質護理等幾方面著手,開展整體護理,從而給予患者更優(yōu)質的護理體驗,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積極配合臨床醫(yī)生的治療工作,以促進患者迅速恢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長較對照組長,護理滿意度評分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肺結核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療過程中,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整體護理不僅可幫助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可提升護理滿意度并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