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華
(上海海洋大學 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上海 201306)
作為西學東漸的海權觀念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和現(xiàn)代所說的海權在內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馬漢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對“海權”(sea power)概念進行界定,狹義是指“通過海上軍事力量或者通過對海洋進行控制以確保本國海上商業(yè)、航運業(yè)的暢通從而獲得巨大利益”,廣義是指“涉及了促使一個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強大起來的所有事情?!盵1](P22)現(xiàn)代意義上的海權也即海上權利(sea right),通常是指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是國家主權概念自然延伸。張文木先生認為中國海權的概念包括“海洋權利”和“海上力量”。中國海權的“權利”部分又包括實現(xiàn)“海洋權利”和“海洋權益”兩部分。[2](P7)中國近代對海權觀念的認知和界定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嬗變過程。過去學界關于近代海權問題研究多是關注個別歷史人物的海權觀,缺乏從觀念史的視角對近代中國海權觀念嬗變的動態(tài)歷程加以宏觀的把握。觀念史的研究是“力求找出一種文明或文化在漫長的精神變遷中在某些中心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再現(xiàn)在某個既定時代和文化中人們對自身及其活動的看法”,[3](P5)以此視角對于近代中國海權觀念加以考察,需要探究近代中國對海權觀念內涵的認知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過程、近代國人對于這一來自西方的觀念持有何種心態(tài)并作出何種反應、海權觀念在近代中國傳播過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海權觀念所蘊含的動態(tài)力量在“激發(fā)個體或民族實現(xiàn)目標并建構目標中所蘊含的社會制度”[4](P1)方面展現(xiàn)何種價值。厘清以上問題,對于我們今天海權觀念的建構以及“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制海權是指交戰(zhàn)雙方依靠海上優(yōu)勢,在一定的時間內對一定海洋區(qū)域取得的控制權。[5](P8)近代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海戰(zhàn)都失去了制海權的控制。盡管19世紀70年代,隨著《海防新論》的傳入,有識之士對制海權形成朦朧的認識,但是對制海權的控制依然沒有成為海防政策關注的焦點,而“海戰(zhàn)的永恒目標必須是直接或間接地奪取制海權,或阻止敵人奪取制海權?!盵6](P69)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在比較守海洋還是守海口時林則徐認為,“蓋夷船所恃專在外洋空曠之處,其船尚可轉掉自如,若使競進口內,直是游魚釜底,立可就擒?!盵7](P10)林則徐主張放棄海洋,守住???,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林則徐的海防戰(zhàn)略得到認可,成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軍的主要海防戰(zhàn)略。林則徐的海防戰(zhàn)略最基本的弱點是“無力防御登陸英軍從炮臺側后方向發(fā)起的地面進攻。”[8](P135)由于低估了英軍船炮的威力以及英軍的機動作戰(zhàn)的能力而高估了清軍陸戰(zhàn)能力,最后清軍以失敗而告終。魏源總結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利并在林則徐的海防思想基礎上繼續(xù)堅持以守為戰(zhàn)的防御觀?!白砸淖円詠?,帷幄所擘畫,疆場所經營,非戰(zhàn)即款,非款即戰(zhàn),未有專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允貫閼?zhàn),而后外夷服我調度,是謂以夷攻夷;以守為款,而后外夷范我馳驅,是謂以夷款夷?!盵9](P1)魏源認為善守才能善戰(zhàn),善戰(zhàn)又是善款的前提。他把防守的戰(zhàn)線進一步收縮,堅持守內河,放棄守外洋和???,同時內守與外攻相結合。為了增強防守的力量,魏源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夷”之“長技”有三:戰(zhàn)艦、火和養(yǎng)兵練兵之法??傊涸吹暮7浪枷霙]有超越明清以來陸基防御體系的思想框架。守海洋以獲得制海權遠在林則徐、魏源等主張的海防政策之外。后來王宗曾的《海防策》認為中國的海戰(zhàn)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戰(zhàn)而但恃防,不能攻而但恃守。所以只有改變以守為戰(zhàn),實行以戰(zhàn)為守,才能改變長期以來消極防守海岸和海島的戰(zhàn)略錯誤。王宗曾的論斷已觸及到了制海權在海防戰(zhàn)略的重要性。
晚清軍隊全面布防方略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因為“當實施防御的一方,由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找不到能夠有效阻止敵人前進的防御地點,從而試圖在每一條可能的防線上進行防御時,其失敗的可能性就更大?!盵6](P28)19世紀70年代德國希理哈所著的《海防新論》對晚清海防政策的問題發(fā)生了重要影響?!逗7佬抡摗返闹饕^點是:集中兵力,重點設防;用戰(zhàn)艦封鎖敵國???。李鴻章認真研讀了《海防新論》后指出,“凡與濱海各國戰(zhàn)爭者,若將本國所有兵船,徑往守住敵國各???,……中國兵船甚少,豈能往堵敵國??冢喜吖剔k不到。欲求自守,亦非易言?!盵10](P20-21)李鴻章接受了書中關于定而不動和挪移泛應的海防觀,認為需要擇緊要處如大沽、北塘、山海關等加強布防,前期的散漫設防都是過錯。丁日昌看到了《海防新論》中關于海軍封鎖敵方海口,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和制海權,借此總結中國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都是因為缺乏一支機動作戰(zhàn)的海軍艦隊而限于被動,對付海上進攻最好防御是對海洋的控制。經過了1874-1875年的海防大討論后,拋棄了傳統(tǒng)分散布防而樹立了重點布防和機動作戰(zhàn)的海防思想。從以守為戰(zhàn)向機動作戰(zhàn)和重點布防的轉變,表明了有識之士多少看出了制海權重要性,但是由于清政府的因循守舊,加上一些反對者不懂掌握制海權的意義,這一海防計劃最終并未得以貫徹,所以“派遣海軍徹底封鎖敵軍的港口并襲擊其海岸是謀取高度的制海權,美國內戰(zhàn)已經證明這是一種相當成功的海戰(zhàn)經驗,但它在中國官員中沒有得到理解和支持?!盵11](P115)
總之,晚清海防戰(zhàn)略之所以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原因是,單純的防御戰(zhàn)略難以與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相抗衡。由于忽視了制海權的爭奪從而一步步陷入被動狀態(tài)已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中國的海防戰(zhàn)略根本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陸主海從”的觀念,依然堅守“以保疆土”的消極防御策略,忽視了制海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敵我雙方的軍械以及海軍實力懸殊,難以在外洋與列強相匹敵,難以達到對制海權的控制,也可以說“選擇了防御這種方式,那一定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實施進攻?!盵6](P26)無論是傳統(tǒng)的防守意識還是現(xiàn)有的軍事實力都注定了制海權的喪失,而“一旦徹底失去了或得到了制海權,純粹的海軍戰(zhàn)略也就結束了?!盵6](P69)
西方海權觀念是在近代中國一次次抵御外侮的失敗中并且急需“自強”的時代背景下傳入中國的。馬漢海權思想是一個理論體系,迫于抵御外侮的巨大壓力,近代中國尤其關注馬漢海權思想中的“制海權”和“海上力量”?!爸坪唷钡膹娙踔饕Q于構成“海上力量”的海軍素質以及艦船的先進與否。近代國人運用海權理論反思了歷次海戰(zhàn)失敗的原因后,進而在甲午戰(zhàn)后運用海權理論指導海軍重建。
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標志著西方海權理論的確立。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會主辦,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月刊以“海上權力要素論”為題,連載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第一章內容。1909年,吳振南翻譯出版了馬漢的另一部著作《海軍政藝通論》。1910年前后,中國留日海軍學生創(chuàng)辦的《海軍》雜志以“討論振興海軍的方法、普及國民海上知識為宗旨”,刊載了數(shù)篇論文探討海權與國力、海權與立國以及海權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并得出“吾國民之不知有海上權力”的結論。
首先,海權決定國力強弱。馬漢的海權理論認為獲取制海權是近代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之一。在1903年于日本出版的《新民叢報》上發(fā)表《論太平洋海權及中國前途》一文,疾呼“故欲伸國力于世界,必以爭海權為第一義”,國力的增強離不開海權的支撐,反過來海權的獲得又依靠強大的國力,“夫權者,無形之物業(yè),視國力之強弱而已。力強則權大,力弱則權小,此一定之勢,實無可爭。所爭者要在其修國政自立耳。國政修則國權盛,而海權乃屬推其權也?!盵12](P1126)因此,國力與海權是相互促進且彼此依存的關系。日漸衰弱的近代中國必然失去海權,從而進一步使得國力衰弱,所以“凡一國之盛衰,在乎制海權之得失”。[13]
其次,海權是立國的條件。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在遭受外侮之前,難以產生出把爭得海權作為立國之道的戰(zhàn)略思想。在海防遭遇挫敗之際才深切體會到海權與立國之道的關系,《海軍經濟問題續(xù)議》指出:“立國之道,國防而已,處此弱肉強食之秋,立國之元素在軍備,軍備之擷要在海權”。[14]這里把對海洋的控制與國家安全聯(lián)系在一起,表明了近代中國對海權的理解還是用以自衛(wèi),與西方的用以殖民入侵的海上霸權是有差異的。近代以前,海洋只是作為海防的天然屏障而已,“吾國民之不知有海上權力,蓋有由矣。古昔載籍既少海上知識之教訓,近古以來人嚴守海禁之政令,關心海上者不得其門而入?!盵15]由此也可說明,“中國以陸地統(tǒng)治為主的國內政治慣性和中國有史以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傳統(tǒng)決定了中國歷代王朝重視治內而忽視海外霸權的國家戰(zhàn)略特征?!盵16](P66)
再次,海權促進經濟發(fā)展。海權不僅關系國防安全,而且國家獲得財富的重要渠道?!坝^察各國勢力,即以其海上權力之大小定之。何以故?海軍強大,能主管海上權者,必能主管海上貿易;能主海上之貿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17]唯有強大的海軍,才能擁有海權,唯有擁有海權,才能獲得貿易上的主動權。爭取海權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所謂海上權力云者,約分五端:一曰商業(yè)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線之保全,三曰航業(yè)之保全,四曰僑民之保全,五曰海產之保全?!盵15]
總之,馬漢的海權理論非常駁雜,而近代國人更多的是關注其制海權的內容,這與當時亟需用運用制海權反思戰(zhàn)爭以及指導海軍重建分不開的,由于只重視其實用性,而對海權論的帝國主義本質缺乏深入的認知,盡管與西方列強對海權的理解和運用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海權理論上,中國人的觀念已較前幾十年,有了相對的進步。”[18](P489)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迫使晚清有識之士反思失敗的緣由。其緣由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海上力量”的落后以及制海權的喪失是重要原因,“中國戰(zhàn)敗不僅僅是由于他虛弱;日本則是靠他的力量打贏這場戰(zhàn)爭?!盵19](P317)從對制海權的控制上看,日本通過進攻性戰(zhàn)略以達到對制海權的控制,而晚清海軍缺乏制海權意識,從而造成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羈絆,晚清海軍的戰(zhàn)斗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晚清是處于列強為了殖民利益而推行海軍進攻戰(zhàn)略的時代,“如果我們希望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就必須在戰(zhàn)爭中取得主動?!詰?zhàn)爭為其表現(xiàn)天地的海軍是國際事務中有著最大意義的政治因素?!盵20](P396)晚清海軍則選擇的是無事時揚威海上有警時仍可收進??谝允貫閼?zhàn)的消極防御戰(zhàn)略以及“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守疆土,保和局而已”的海軍建設戰(zhàn)略,因此也就不難出現(xiàn)“數(shù)萬噸之艦隊分布沿海諸岸,待敵之來不得已而與之一戰(zhàn)”的被動局面。相對于中國的海軍以自衛(wèi)為目的,而“日本海軍除了達到自我防衛(wèi)的目標外,還充當其實現(xiàn)’耀皇威于海外擴張的工具?!盵21](P96)
從傳統(tǒng)觀念上看,“我國有史以來,素持農本商末主義。使人民醉生夢死于小天地中,直接為活躍取進、商務振興之妨,間接為貿遷有無、航業(yè)發(fā)展之礙者,固為我民族受病之源”。[22]幾千年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培育出向往發(fā)展的沖動,“在東來的西方人面前,中國常常是被動的一方。中國由被動而抵制,由抵制而閉關?!盵23](P54)無論西方的海權戰(zhàn)略多么盛行,但是由于種種限制,我們對其認知的深度以及模仿的決心都十分有限,“我國地廣人眾,……與泰西不同,緣為我朝制所限,所以難而盡仿,所以難而操勝算也。”“海軍所有章程,除衣冠語言外,均當仿照西法,萬不得采擇與中國合宜者從之,不合宜者去之。蓋去一不合宜,則生一私弊?!盵24](P400-414)決定古代大國興衰的是制陸權而非制海權,因為中國古代擁有強大的制陸權是其成為古代世界超級大國的首要條件。質而言之,中國近代海戰(zhàn)的失敗,缺少的是“將制海權思想轉化為堅定不移和具有攻勢的國家戰(zhàn)略的國家意志”。[2](P36)也可以說清朝海軍的失敗“更多的是與航海技術不佳、軍官缺乏進攻意識以及對手具有更高的銳氣和技能有關。”[25](P302)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進化論的傳播與進步觀念的確立,“競爭”先是被看成生命進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而后被提升到本體論高度。[26](P86)世界海洋“競爭”開始真正成為朝野上下的普遍觀念。甲午戰(zhàn)敗使得中國人對日本自強成功的領會更加深刻,強敵也因此成為了學習的榜樣。學習日本重建海軍以獲得強大的“海上力量”成為當務之急之事?!敖裉煜?,一海權爭競劇烈之場耳。古稱有海防而無海戰(zhàn)。今寰球既達,不能長驅遠海,即無能控扼近洋?!w海權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雖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軍?”[27](P798-799)面對海權競爭的時代,中國只圖購置淺水兵船以控近海,殊不知沒有控制遠海的能力就根本控制不了近海,唯有擁有長驅遠海的巡洋艦,才能獲得制海權。正如馬漢在總結政府對發(fā)展海洋事業(yè)時指出:“政府的作用應是以最合理的方式,保持一支裝備齊全的海軍?!群\娨?guī)模更重要的是海權的組織機構?!盵1](P91)
在海權理論的指導下,中國開始著手重建海軍。首先,開始購艦并編組。1906到1907年,分別從德國和日本購買了4艘魚雷艇和10艘炮艇。到1909年,長江艦隊和巡洋艦隊分別擁有17艘和15艘艦艇。江、海艦隊的分組編制使得艦隊使命更加明確,提高了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并使得力量更加集中。其次,加強軍港建設。1909年開始在象山建設軍港,除此軍港外,北到奉天省的營口,南到廣東的南澳和虎門,都又沿海軍港。同時,又在煙臺建立了第一支海軍警衛(wèi)隊,其功能就是“平時保衛(wèi)本國海疆,以補陸軍所不逮;戰(zhàn)時占據(jù)要地,以助海軍之進攻”。[1](P519)再次,培養(yǎng)海軍人才。晚清政府從1903年到1911年,先后建立了煙臺海軍學校、湖北海軍學校以及天津北洋醫(yī)學堂等海軍學校,共計培養(yǎng)了1000多名海軍人才。同時,還向日本派出300多名留學生。1907年6月,海軍處設立。1911年3月,實行海軍軍銜制。
以1895年為分界,面對西方文明時中國出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中變”向“在傳統(tǒng)外變”的轉變。敗于日本而又以其為師,充分表明了朝野上下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從20世紀初開始用了十年的時間,使得海軍走出低谷達到重興。然而,“朝廷通過建設海軍來強化皇權,而其掌權者和軍隊的統(tǒng)帥,又遠比上一代人更無能、更近視。”[18](P495)相比而言,日本稱霸東洋的制海權戰(zhàn)略目標早在明治維新前就已萌芽。日本深入學習并按照馬漢海權理論去建設海軍,迅速走上發(fā)展海軍和對外侵略的道路,其海權戰(zhàn)略是以軍事手段占領他國,達到對殖民地資源和市場實施壟斷的目標。
觀念的嬗變總會受到其他觀念譜系的影響。19世紀60年代,隨著國際法的廣泛傳入,近代中國開始運用國際法維護海洋權利。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識之士通過發(fā)展海洋實業(yè)爭取海洋權益以及主張收復海權來維護主權,這也標志著近代中國對海權概念的理解逐漸從制海權的掌控以及“海上力量”的夯實過渡到法權意義上海權之維護。
起源于近代歐洲的國際法傳達了國際社會規(guī)范以及西方文化觀念,作為晚清時期的西學東漸,國際法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1864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傅蘭雅等人依托同文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了一批歐美國際法著作。晚清政府開始用國際公法保護本國海疆,標志著“以國際法為根據(jù)爭取自身的利益就成為此后清政府外交中的一個基本趨向”。[28](P322)
首先,運用國際法維護南海群島的主權。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西沙群島的戰(zhàn)略意義,“竊以為此群島,形勢雖不甚佳,面積雖非甚大,原無筑港屯軍之價值,……各國對于海洋事業(yè),無不盡力擴張,乃我西沙群島,在南海方面,近若庭戶,猶若放棄海權,則又何怪別人起而謀我耶?!盵28](P55)能否掌控南海海權取決于對西沙群島的占有。面對日本1902年對東沙群島的侵占,兩廣總督張人駿派人搜集相關歷史文獻和圖籍證明了“中國至此圍漁,已有年所”[30](P2)日本將東沙島歸還中國,晚清政府1910年設立了“管理東沙島委員會,兩年后又在西沙島樹碑宣示主權。1909年4月,清政府“勘得該島共有15處,……非唯地利之棄,甚為可惜,亦非所以重領土而保海權也”。[31](P322)1909年張人駿設立了“籌辦西沙島事務辦”。
其次,漁權即海權。19世紀末外國漁輪違反國際法不斷侵入我國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從事捕魚活動,“各國人民有專權捕魚,在沿海本國轄內等處,他國之民不與焉。[32](P134)1904年3月,翰林院修撰張騫主張以內外漁界定新舊漁業(yè)行漁范圍,并在意大利召開的漁業(yè)展覽會上指出:“宜令七省漁業(yè)官,及此表示于世界,一則正鄰海主權之名,今趁此會得據(jù)英國海軍第三次海圖官局之圖,繪制海圖以表明漁界,即可以表明領海主權?!罁?jù)中國領海舊界,而各立漁會之保護,俾各安其業(yè)”[32](P64)中國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神圣的海洋主權。商部咨詢南洋大臣,略云:“現(xiàn)在濱海各省,于保衛(wèi)疆土,不遺余力,而領海主權多未籌及?!脫?jù)此表明漁界,即可以表明領海主權?!盵33](P66)近代有識之士主張漁權即海權,第一次從漁業(yè)的角度去認識海權,標志著中國近代海權認知的深化,拓展了海權維護的手段,同時表明了漁權的爭奪和維護是海權爭奪的關鍵。
國際法的傳入加深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不得不依據(jù)西方規(guī)則重新規(guī)范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逐漸放棄了傳統(tǒng)的天下觀念,同時為爭取相關權益找到了法律依據(jù)。然而,在以西方列強為中心的近代國際秩序中,西方列強的觀念是“不必遵守中國法律,也不必把中國當作與西方平等的國家來對待?!盵34](P114)由于中西方之間的不平等的地位,也決定了近代中國利用國際法爭取海權的有限性。
在20世紀初海洋爭霸的世界背景下,孫中山從地緣政治的視角認識到中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心”,“何謂太平洋問題?即世界之海權問題也。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誰握此門戶,則有此堂奧、有此寶藏也?!盵35](P119)能否恢復喪失殆盡的海權是中民華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所以要“海權與陸權并重,不偏于海,亦不偏于陸,而以大陸雄偉之精神,與海國超邁之意識,左右逢源,相得益彰。”[36](P279)孫中山積極籌建近代化海軍基地以加強海軍建設,強調對南海的控制權,他還認識到了海權與政治、經濟、安全、以及社會進步的關系。孫中山認為對海權的維護僅僅有強兵利艦還不夠,昔日“亦曾有海軍,且有強有力之大斗艦,過于日本,而甲午日本海一役,乃致敗挫。自此而后,益復不振。則可知國家只有強兵利艦,亦不足恃?!盵37](P487)可以通過開發(fā)海洋資源、發(fā)展海上航運業(yè)、建立港口和商船隊爭取更多海上權利。孫中山將海港建設與水陸交通建設相互銜接,設想“建四個二等海港、九個三等海港及十五個漁業(yè)港。此四個二等海港,應以下列之情形配置之,即一在北極端,一在南極端,其他之港則間在此三世界大港之間。”[38](P325)規(guī)劃的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構成了海港群體。港口離不開商船隊,孫中山認為當時中國急需有一支航行海外的商船隊,還要有能航行于多數(shù)沿岸及內地淺水的運船以及無數(shù)的漁船。[35](P334)孫中山主張開發(fā)海洋資源,利用北方大港開發(fā)鹽業(yè),利用遼東灣頭的沼澤地開發(fā)為水稻田,“蓋以遼東灣頭廣而淺之沼地,可以轉為種稻之田,借之可得甚豐之利潤也?!盵35](P325)盡管最后孫中山海洋實業(yè)的設想沒能付諸實施,但其試圖通過發(fā)展航運業(yè)、造船業(yè)、開發(fā)海洋資源以維護海洋權利,標志著從思想和實踐展示了他對海權的高度認知。
20世紀初,陳獨秀把進化論看作一種宇宙觀,萬物能否進化取決于它是否具有生存斗爭的力量。陳獨秀進一步把這種斗爭精神貫徹到收復海權的革命實踐中去。陳獨秀認為,一個國家失去了海權恰如人失去了手足而無法行動,“現(xiàn)在想在世界上算一個強國,……若一國沒有海權,便活象人沒有手足,不能行動了?!盵39](P43)陳獨秀從國家主權的視角看待海權,表征了20世紀初中國的海權觀念趨于成熟。陳獨秀提出通過收復海港權、領港權、航路權來維護海洋權利。首先,關于海港權的收復。陳獨秀針對香港等五個海港的喪失,表現(xiàn)出極度的痛惜之情。陳獨秀認為香港、旅順、膠州、威海、九龍、廣州灣,是我中國五個頂好的???,送了外國,尤其可惜。這幾個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地緣政治的戰(zhàn)略意義?!拔覈0叮倌舷聻橹袊#袕B門、汕頭、香港(英國占了)、九龍(英國占了)、澳門(葡西占了)、廣州灣等六個大口岸?!盵40](P64)從北方被俄所占的海參崴到南方被英、葡所占的香港、澳門,中國最重要的海港所剩無余。列強租借的中國港灣應該交還確難以兌現(xiàn),“本應無條件交還的威海衛(wèi),……劉公島應由中英海軍各派一人組織一會以備顧問?!盵41](P398)英國無誠意交還威海衛(wèi),日本也無交還旅順、大連灣的打算。其次,關于領港權的收復。近代以來中國被迫加入世界性競爭,國家主權嚴重受損,引水權亦喪失于外國勢力之手?!安槲釃驘o所謂中國船用外國人領港者,……華船領港幾被外人侵占殆盡,喪權辱國言之痛心?!盵42](P361)陳獨秀呼吁“恢復華人領港權”,他在排斥華人領港案中進一步指出,“行行日久,未能改正,以致華船領港被外人占據(jù)殆盡,更進而有不許華人領港之事?!盵40](P400)引水權的喪失,不僅侵害了中國引水人及航運業(yè)的利益,也嚴重威脅中國的國防安全。一方面,引水權在半個多世紀里逐步喪失,另一方面,廣大民眾和中國政府官員卻一直不了解引水權的意義,許多人甚至連引水權為何物都一無所知,這種狀況到19世紀末仍未改變。再次,主張收復內河航路權。陳獨秀認為一國的內河雖不能禁止外國的商船來做生意,但是本國人的航路權外人是斷乎不能干涉的。為了控制內河航運權,陳獨秀主張加強??诤蛢群臃纻湓O施的建設,他在《揚子江形勢論略》中指出,“崇寶沙為咽喉扼要,……上而天府之運輸,下而小民之生計,何以措之。時事日非,不堪設想。”[40](P440)陳獨秀認識到了內河航運權實際上是海權在內陸的進一步延伸,把內河航運權放到海洋權利的框架中來加以認知是難能可貴的。
中國一面環(huán)海、三面臨陸的地緣政治特點,決定其在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前難以產生豐富的海權理論,之前所形成的也只是零星的海洋意識,盡管“濱海的城市國家和島國,無論大小,追求海權都是理所當然的?!盵42](P349)促使近代中國各種觀念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種形式的外國入侵”,[19](P576)促成近代中國對外來海權觀念認知的根本動力是抵御外侮客觀需要。近代中國對海權觀念經歷了從制海權、海上力量、海洋權利以及海洋權益等不同維度的認知歷程,這一認知歷程表明了自1840年以來,“堅船利炮、聲光化電、西藝西政曾依次成為中國人概括外來之物的用語。這個次序反映了認識的逐層深化?!盵23](P215)近代中國對西方海權觀念的理解、消化到實踐,與近代中國“整個價值系統(tǒng)變革的總體進程是合拍的”,[43](P294)對近代中國在抵御外侮和維護國家主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經濟衰弱、傳統(tǒng)重陸輕海思維模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相比日本海權觀改變其近代命運而一躍成為20世紀初的海軍強國而言,近代中國對海權觀念認識的深度和實踐的力度都是有限的。觀念的嬗變有一個“因政教則成風俗,因風俗則成心理”[44](P445)的過程,觀念要能成為有效的價值,離不開政治制度的實踐而轉化為風俗習慣,進而成為民眾的共同信念。近代海權觀念主要為知識分子和各級官員所認知,中國民眾所知甚少,因此海權觀念傳播的廣度也是有限的。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和海權的相對重要性在21世紀將繼續(xù)上升?!盵45](P446)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zhàn)略決策,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認知“海洋強國”和海權關系、如何正確定位中國在世界海洋大國中的位置、究竟應當建設一支什么樣的海軍,對于以上問題的回答,依然離不開對近代中國海權觀念嬗變進一步的反思和總結。
[1] (美)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范利鴻譯.海權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 (英)伯林,馮克利譯.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4] (英)約翰·伯瑞,范祥濤譯.進步的觀念[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5] 張序三.海軍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6] (英)朱利安·S.科貝特,仇昊譯.海上戰(zhàn)略的若干原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乙集卷13)[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1.
[8]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9] 魏源.魏源全集(第4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2.
[10] 李書源.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99)[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2]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13] 海濤.海軍軍人進級及教育之統(tǒng)系[J].海軍雜志,1910,(2).
[14] 范藤霄.海軍經濟問題續(xù)議[J].海軍雜志,1910,(2).
[15] 肖舉規(guī).海軍論[J].海軍雜志,1910,(2).
[16] 鞠海龍.亞洲海權:地緣政治格局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7] 笛帆.海上主管權之爭奪[J].海軍雜志,1910,(2).
[18] 姜鳴.龍旗飄飄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02.
[19] (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0] (美)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范利鴻譯.海權論[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
[21] 李強華.歷史與現(xiàn)實:中日海權戰(zhàn)略之比較[J].太平洋學報,2012,(5).
[22] 沈鴻烈.海軍發(fā)刊意見書[J].海軍雜志,1910,(1).
[23]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4] 陳旭麓.盛宣懷檔案資料(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5] 吉原恒淑、詹姆斯·霍姆斯著,鐘飛騰等譯.紅星照耀太平洋:中國崛起與美國海上戰(zhàn)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6] 高瑞泉.中國現(xiàn)代精神傳統(tǒng)[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27] 張俠.清末海軍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8]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
[29] 沈鵬飛.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30] (英)海軍海圖官局編,陳舂彭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卷十)[Z].經世文社,1901.
[31] 陳天錫.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西沙群島成案匯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2] (美)惠頓,丁韙良譯.萬國公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3] 李士豪、屈若騫.中國漁業(yè)史[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34] (美)石約翰,王國良譯.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35]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6] 章示平.中國海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37]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8]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孫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9]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40]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1]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42] (美)羅伯特·D.卡普蘭,吳兆禮等譯.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3] 高瑞泉.平等觀念史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4]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5] (英)杰弗里·蒂爾,師小芹譯.21世紀海權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