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玲
摘 要: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花常常是他們喜歡用詩詞寄托感情的對象,因為花的嬌艷美麗總能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泉思,各種不同的花又具有獨特的靈氣,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在秋風中昂然獨立、玉瘦清高,梅花寒冬綻放,生機盎然,諸如此類的花都給文人別樣的情感體驗。李清照也寫了很多關于“花”的詞作,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花”的意象。作為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花意象在她的詞中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依托李清照詞中“花”的意象進行探析。
關鍵詞: 李清照 婉約詞派 “花”意象
1.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宋代婉約詞的代表,提出“別是一家”的理論,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漱玉詞》等。
2.李清照詞中的“花”意象
李清照以獨特的才女氣質和文思泉涌的才情,將女性獨特的心理體驗,敏感深情致力于別具一格的詞創(chuàng)作中。李清照的詞風清麗婉約,將其一生幾個時期的生活狀況及心理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讓讀者深感其巧奪天工的創(chuàng)作藝術。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為避免內容單調,情感無所依托,很多詞人都會采用意象表達見解與情感傾向。李清照向來心思細膩且多愁善感,才思敏捷,作為詞作歷史上鮮有的女詞人,她選取眾多的“花”意象表達獨特的自我。在詞人心中花的遭遇就是自己的人生遭際,花與自己早已心意相通。在李清照的詠花詞中她每每以花自喻,花即自我,人和花達到完美的融合狀態(tài)。
就李清照留存的詞來看,共計四十多首,其中涉及“花”意象的就有35首。在這35首花詞中,涉及的花有梅、桂、菊、海棠、梨花、芭蕉等。其中,她更偏愛梅花和菊花,涉及這兩類花的詞作占14首之多。本文選取李清照詞中的一些“花”意象,闡述其不同時期的寫作風格和思想特征。
3.青春時期的“花”意象——清新與靈動
李清照少女詞創(chuàng)作中“花”的意象,大多是選取充滿活力或嬌艷柔美的花兒來寫。大自然的夕陽紅霞,山川流水,露濃花瘦等景物在詞人身上都留下樸素與自由的印跡,詞中洋溢著朝氣蓬勃和對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映襯出李清照少女時期生活的無憂無慮、美好自由。
3.1青澀的梅花
李清照出身名門,少女時代的她,家境優(yōu)渥,生活無憂,且父親也是思想開明之人,古來都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其父卻讓她像正常男孩一般入學求知,因而自幼聰慧靈巧深受父親喜愛。深受多年良好教育的她自然與很多大家閨秀截然不同,她的才情與學識更是吸引很多男子的傾慕。作為大家閨秀的李清照雅趣博文,文辭優(yōu)美,對許多事物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這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就有體現(xiàn),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是李清照少女時期詞作的代表,其中詞中的幾個細節(jié)、一串動作,將一位輕盈活潑、嫵媚嬌羞、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少女因春日到來,天氣和暖,心情感到非常愉悅,因此外出蕩秋千,“露濃花瘦”是指此時正是早春時節(jié),早起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枝枝柔嫩的花枝上有顆顆露珠,以花來喻少女的嬌羞,由于玩得正是盡興的時候導致體熱而出汗,正是“薄汗輕衣透”,詞的上片展現(xiàn)出一位嬌羞的少女形象;而后忽然聽到外人的足跡聲,少女趕緊跳下秋千,穿著襪子立馬跑走,金釵墜地,假裝低頭聞著那青澀的青梅。通過幾個動作的連環(huán)刻畫,將一個少女的驚詫、含羞與好奇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而一枝“露濃花瘦”、含羞帶怯的“青梅”便成了這位輕盈靈巧少女的化身。
3.2清高的桂花
李清照才華初顯,對她的詞作,很多文人褒貶不一,李清照自小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富貴家庭,有著獨立自主的見解與驕傲,因此她并不在意這些文人墨客的看法。她借贊美桂花贊美自己的詩詞才華與出身不凡的氣質,足可見詞人對內在美的追求。如《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花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雖然李清照出身不凡,其父祖地位也顯赫,但比起朝中諸多名功大臣,身份也是略顯遜色,就像是自然界中的桂花,自然是不能和花園中爭奇斗艷的牡丹、芍藥相比較。李清照這首詞選擇的是外表并不張揚的桂花,但是其性柔,香氣悠然飄來,并且直言否定了牡丹、芍藥的“淺碧輕紅色”,贊美桂花的清高脫俗、香氣宜人的優(yōu)點。并且桂花作為中秋節(jié)盛放的花種,有足以使它成為中秋之冠,惹來梅花和菊花的種種嫉妒,肯定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以桂花自比,自己富有詩書才氣,自小書香門第,與眾多書籍做伴,自是第一風流,才氣逼人。詞中用“暗淡”、“性柔”、“留香”形容桂花,雖然色澤暗淡,但是品性卻柔和異常,自有獨特的風韻,令世人愛慕不已。同時,梅花菊花性情淡雅,它不似牡丹、芍藥這般花類耀眼奪目,但是它們有著疏淡的情懷,即使在深山中也依然傲然獨放,香氣悠遠,從而贏得世人的敬佩。其間以群花作比較,用梅菊陪襯桂花的形象,展示桂花的卓越不凡,獨有風韻?!靶粤舻恪?、“輕柔脫俗”的桂花便是那才華出眾,流芳于世的女子。
4.婚后少婦時期的“花”意象——甜蜜與閨愁
李清照才華橫溢,又擁有著窈窕的身姿,在詞壇又飽負盛名,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贊許,追求她的富貴子弟更是不勝枚舉。然而,唯有一人打動她的芳心,那便是風流倜儻,富有才情的宰相之子趙明誠,兩人結為夫妻,也曾是佳話一段。兩人在婚姻前期感情非常甜蜜,曾一起收藏研究金石,填詞相賞,生活自在。但是生活總是愛和李清照開玩笑,自趙明誠外出做官后,他們便只能鴻雁傳書,用詞表達相思之苦。
4.1甜美的春花
愛情自古以來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佳題材,古代不少文人都喜歡以感情為主體賦詩歌詠。例如白居易就曾寫出“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表現(xiàn)出詩人與愛人相愛相守的情緣。然而古往今來,表達男女思慕之情的大多為男子,李清照作為一介女子又是如何表現(xiàn)自己對趙明誠的思慕之情呢?她自然不會將思慕之情直接抒寫,而通常則是以含羞的花自比,表現(xiàn)自己甜蜜的愛情生活,且以《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枝花擔上嬌羞欲綻的春花,女主人公看到花朵美麗也生機盎然,便買來讓自己和郎君一起觀賞。這美麗嬌艷的花朵好似自己嬌俏美麗的容顏,微紅的臉龐與花交相輝映,將一對才子佳人珠聯(lián)璧合后的愉快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借花的柔美襯托人的容顏嬌俏,這里以花自比,又與花相比,在人和花的完美融合中顯現(xiàn)出自己婚后生活的甜蜜與滿足,嫁給情投意合的丈夫,恩愛如昔。這時期的“花”意象多如這枝“春花”透露出無限的柔情。這朵“春欲放”的“花”意象所體現(xiàn)的是新婚時期的李清照嬌美的生命情態(tài),是她對和趙明誠結婚后幸福生活的一種期待,也是她對丈夫濃情蜜意的表達。
4.2愁苦的梅花
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后不久,因其受朝廷中的黨派株連,被迫泣別汴京,而趙明誠也兩度被罷黜。與丈夫的兩次別離,讓李清照這樣一名多愁善感的女子,把相思愁苦都積藏在心中。自古以來,妻子為表達對遠方的丈夫的相思之作,可謂史不絕書。這是中國古代女子一種普遍的心理特征,李清照也是這樣。然而她卻以獨特的視角,超凡脫俗的個性,表現(xiàn)憂思難忘的相思之情,為后世留下經(jīng)典之作。
李清照本就很喜愛梅花,她視梅花為其知己,在梅花身上也映襯出詞人的高雅節(jié)操與高潔的生活態(tài)度。在受到黨爭株連后,對梅花更是喜愛有加,每每以梅花入詞。梅與其已是患難之交,透過梅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回憶往昔與趙明誠共賞梅花之景,因而所做的詞更具閑情志趣,以《玉樓春》為例: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通過這首詞可以看出李清照這段時期的心緒不佳,面容是非常憔悴、愁悶至極的,也不愿意再憑欄瞎想。但是對于自己最喜歡的梅花,卻一直像一位老朋友一樣時刻記掛在心上,一有時暇便會看她。在秋冬季節(jié)看到那紅潤如酥的梅花,由此引發(fā)出無限遐想,對故土的思念當然離不開故土,更忘不了自己柔腸寸斷的愛人。她和趙明誠種種的情懷時刻在腦海縈繞,當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作者借這無聲無息的梅花再度懷想起她的命運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一旦風暴襲來,未曾開放的花苞,難免玉殞香消。
這時期的梅花不再似少女時期的嬌媚奪目,活力無限,婚后的種種變故,使得這位曾經(jīng)衣食無憂的千金小姐措手不及,與丈夫的濃情蜜意未曾延續(xù)多久,便被迫分離,內心怕是多種滋味涌上心頭。詞人眼中的梅花與自己也是如出一轍,雖然體態(tài)優(yōu)美,暗香飄遠,卻難免遭受風雨的襲擊,而那未待開放就飄零墜落的梅花便是那憂慮郁結、滿懷愁思的凄美女子。
5.喪偶孀居時期的“花”意象——凄冷與殘敗
李清照的一生,前后的生活可謂天壤之別?;楹罄钋逭针m然也會常常寫一些愁思的詞作,但是大多是與趙明誠分別后的短暫苦悶,屬于閨愁閑愁范圍。宋室南遷后,時代對她的影響,雖然重要,但并不是直接的。在能和自己有著共同志向、能睹書品茗的丈夫趙明誠身上,李清照的內心擁有溫暖與安全感,即使南渡以后,一旦生活稍稍安定,李清照仍有興趣踏雪尋詩。國恨對于一個封建知識女性,畢竟是離得遠了一點。只有到趙明誠病逝之后,李清照的生活支柱突然垮掉了,她的精神世界也隨之崩塌。于是,家亡夫死的凄慘烙刻在“國破”的沉痛上,才愈發(fā)增強她的哀思之情,使得原本就纖弱的李清照傷心泣血,遭受身體和精神雙重的打擊。因此,寂寞凄婉悲涼是李清照后期詩詞的特點。
國家風雨飄搖,自己也早已過了風華正茂的年紀,看著自己日漸憔悴、飽經(jīng)風霜的面容,丈夫又突然客死他鄉(xiāng),自己孤苦飄零,內心的凄苦唯有寄托在這些文字之中,寄托于被風雨摧殘的菊花身上,例如《聲聲慢》:
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
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整首詞以疊詞起筆,“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開篇就營造凄涼寂寥的氛圍,真切地再現(xiàn)詞人內心的愁苦凄涼之情。在這乍暖還寒的時候,更加增添了詞人的寂寥,她曾試圖借酒消愁,無奈卻被無情的冷風吹醒,更增添愁苦之情。昔日盛放的菊花在寒風的肆虐下被無情地吹落花瓣,看著那滿地凋零殘敗的菊花,李清照想起自己的孤苦境地,秋雨在不斷地敲打著窗外的梧桐,似乎在訴說這凄美清苦的愛情故事。滿地的黃花堆積觸動了詞人內心的創(chuàng)痕和感傷,由殘敗的菊花聯(lián)想到自己這坎坷的人生路途,飽含諸多的寂寥和飽經(jīng)滄桑的無奈。文末忍不住悲痛的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菊花詞有4首,其中有3首寫風雨中凋零的菊花。這首詩中的“花”意象所呈現(xiàn)的不僅是“憔悴損”的菊花,更是哀怨愁苦的詞人與菊花相輝映的景象,使得人花合一,詞人將自己的滿腔愁思孤苦之情寄托在菊花之中,看似是對菊花遭遇的控訴吶喊,實則是在訴說自己滿腔的悲痛和無助的凄涼。
6.結語
李清照的一生如花一樣,花開花落,花謝花飛,她的前半生舒適愜意、婚姻美滿,后半生喪國亡夫,顛沛流離,艱難寂寞苦楚,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使她詞中的“花”意象前后出現(xiàn)鮮明的對比。李清照的詠花詞中一系列的花意象不僅使得她的詩詞具有更深沉的藝術魅力,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影響頗為深厚。
參考文獻:
[1]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2]鄭孟彤.李清照詞賞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183.
[3]劉錚.李清照詞賞讀[M].北京:線裝書局,2007.
[4]劉敏.探究李清照詩詞的審美特質[J].作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