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雨 王凱穎 王琳琳
【摘 要】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需要根據(jù)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進行優(yōu)化,從而為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建構出發(fā),提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在要強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理念和目標、科學合理設置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課程;優(yōu)化策略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完善,需要深入優(yōu)化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課程是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基本元素,課程是藝術教育的基本載體。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改革也是以課程的改革為依托。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而優(yōu)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
通識教育課程以人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目前,國內各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大多為公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課程名稱也不盡相同。必修課程同意規(guī)定了學分和學時,要求每個學生掌握。選修課程是拓展課程,在學分和學時上的規(guī)定相對靈活。優(yōu)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需要整合各類因素,強化強化藝術學科通識教育的理念、科學合理設置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
一、強化藝術學科通識教育的理念
受到教學評價機制、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等因素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在公共藝術課程上存在著些許誤區(qū),部分教育者認為通識教育不重要,只是高職院校藝術體系的點綴;有些教育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培養(yǎng)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專業(yè)人才,不應為藝術教育進行大量投入;還有些教育者認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非常重要,然而課程設置不科學、藝術教學的師資力量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立足于通識教育理念而設計的公共必修課,而是熱衷設置藝術類選修課。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在理念上重新認識藝術學科通識教育的重要價值。藝術學科通識教育的理念主要為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貢獻力量。通識課程需要通過普及教育,使學生拓寬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高職院校應破除通識教育只是學校教育點綴的思想和認識。不容置喙的是,在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整體地位低于職業(yè)專業(yè)教育,但藝術學科通識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把藝術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結合起來,使藝術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互相補充,推動育人效果的提升,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科學設置公共藝術課程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模式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安排形式,即開設的課程,必修和選修,學分多少等所組成的一個藝術教育的系統(tǒng)。目前,公共藝術課程課程體系設置模式主要有分布必修型、核心課程型、名著課程型、自由選修型等四個類型。無論是哪一種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在藝術教育課程中既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應接受必要的教育。我國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分布必修型。在這種課程模式中,明確規(guī)定必修課程門類或最低學分,課程多為入門課程,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該模式易于管理,對學校的實施條件要求相對較低,是高職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種形式。在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過程中,大部分高職院校往往是從公共藝術課程本身來進行教學,并沒有把藝術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有效結合。例如,在人文社科類課程設置中,所開設的課程往往局限在本學科領域內,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藝術專業(y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那些沒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藝術專業(yè)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專業(yè)通識教育的學習效果。這除了藝術專業(yè)課程本身、師資隊伍等條件的限制,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任課老師往往沒有把通識教育和藝術專業(yè)相結合。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需要學生通過持續(xù)的藝術知識熏陶,從思想上認識到未來職業(yè)生涯的程度取決于自己所接受的素質教育質量,而學生在經過系統(tǒng)公共藝術教育熏陶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藝術感知力、掌握藝術鑒賞的一般思維與方法,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整體藝術修養(yǎng)。
在優(yōu)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實踐中,高職院校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要根據(jù)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向以及專業(yè)發(fā)展目標,科學設置公共藝術課程,科學安排學期課時,確保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順利開展,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xiàn)。同時,高職院校需要根據(jù)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各階段教學情況,開展多樣化的公共藝術教學實踐活動,促使各專業(yè)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將所掌握的公共藝術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Z].2006.
[2]王繼華.推動教育的力量:教育新文化執(zhí)行力[M].長沙:岳麓書社,2008:56.
[3]馮天瑜,何積明,周曉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6
[4]王景元.素質教育中教師的美育素質[J]教育探索,2000,9.
[5]李波.按培養(yǎng)模式重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11(8).
[6]章櫻櫻.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特色化課程體系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 [J]. 大眾文藝.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