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涇渭++姜有榮
生活是包羅萬象的,即便是一部長篇小說,也不可能涵蓋生活的全部。因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敘文,要想寫出自己10 多年來的生活經歷及感受、感悟,就必須學會剪輯,基本原則有三:
一、事要“緊”
生活是一條河,它總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緩緩地向前流淌。如果我們將之原封不動地搬進作文,“16歲的天空”就會寫成16段,那便成了記流水賬,既無“看頭”,更無“興味”。為此,必須剪除與題旨若即若離、于形象無甚關礙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緊扣題旨、內涵深刻、凸顯人物性格特征的主體事件,使敘事的線索更明晰,故事的發(fā)展更緊湊,矛盾的沖突更集中,橋段的設計更精彩。只有這樣,才能風生水起,尺水興波,勃發(fā)起“事”趣,抓住讀者的眼球,讓讀者產生急切的閱讀沖動。
二、情要“熾”
季羨林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能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如果勉強說愁,則感情是虛偽的,空洞的,寫出來的內容,連自己都不能感動,如何能感動別人呢?千萬不要勉強去寫,無病呻吟。”為此,我們要擠干那些業(yè)已淡忘、淡漠、隨風飄遠的情絲、情調,擇取那些至今想來仍讓自己怦然心動、感慨唏噓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撥動讀者心底那根最柔軟的琴弦,讓讀者的眼淚跟著你一起飛,“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
三、理要“切”
記敘文中的“理”不是通過“說教”來表示的,而是通過“寫人記事”來“昭示”的。它以自然生發(fā)、暗扣無痕為上。為此,要揭掉那些為吸引眼球而粘貼在作文里的“高大上”的哲理標簽,滲透進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洗盡鉛華,回歸生活,觸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味。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感悟接地氣,才能散發(fā)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澀之味、牛犢之氣,讓讀者發(fā)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會心一笑。其實,讀者真正想讀的并不是“老人經”式的感悟,而是一個個活潑少年閃閃雙眸中折射出來的發(fā)現(xiàn)之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