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麗
(遼寧努魯兒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遼寧 朝陽 122639)
杏樹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松的輕質土壤最適宜。杏喜歡沙性土并能很好的生長發(fā)育,可獲得較高產(chǎn)量。杏最適宜土壤pH值7~7.5,但在pH值6.5~8.0范圍內都有較好收成。杏耐鹽堿,適應土壤含鹽量范圍0.1%~0.2%。杏最忌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要穩(wěn)定在1.5~2.0米以下。平溝整地要求溝距4米,溝寬1米,溝下沿深70厘米。挖溝時將上層表土放置到溝的上側,底土、石塊放置溝下側,溝接好后,將熟土和草皮(打碎、有條件結合壓青)回填,熟土不夠用,可將溝上沿處的原有表土一并回填至溝平,將溝下沿所放置的底土壘成土埂,踩實、整平,在水平溝整地的同時或以后將坡面修成環(huán)山水平梯田。雨季前最好完成。
建園地點和面積確定后,結合道路、排灌系統(tǒng)的設計劃分若干大區(qū)和小區(qū),大區(qū)面積100畝以上,小區(qū)面積30~50畝,長方形配置。小區(qū)的長邊與等高線相平行。平地小區(qū)的長邊與主風方向垂直。各大區(qū)之間要有主干路相通,小區(qū)之間以支路為界。排灌系統(tǒng)設在路的兩側,無論山地和平地都應營造防護林帶。整地前要進行測量,先沿坡面自上而下測出一條直線做縱基線,依此再測出等高線,經(jīng)調整后作為橫基線,然后按設計行距,用測繩在橫基線的上下測出若干等高線作為整地施工線。
4月上中旬栽植。將主、側根的劈傷部分剪至新鮮處,用清水將根部浸泡6~12個小時,取出后用40毫克/公斤生根粉浸2~3分鐘,并沾好泥漿方可進行栽植。采用穴狀中心植苗法。定植點挖寬 40厘米、深40厘米栽植穴,每穴施入土糞10公斤,提苗到根頸略低于地面2~3厘米為止,覆土踩實,灌足底水,待水滲后覆土至滿坑,踏實后再將苗木基部用土埋成一土堆。每畝栽植83~148株。實行寬行密植。①單行栽植:行距4米,株距2米,每畝83株;或行距4米,株距1.5米,每畝111株;或行距3米,株距2米,每畝111株。②雙行栽植:大行距4米,小行距2米,株距1.5米,每畝148株。
杏樹雖較耐旱,但適時灌水可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坐果率,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有條件的杏園全年要灌水3次,第一次在盛花前十幾天;第二次在果實開始膨大期;第三次在土壤結凍前。杏樹不耐澇,杏園積水超過3天以上,即會引起黃葉、落葉,時間再長則會引起爛根,導致死樹,因此雨季注意澇害。
杏樹幼齡樹一年只追一次肥,時間在發(fā)芽前后;初果期樹一年可追二次肥,一次在發(fā)芽前,一次在硬核期前;盛果期一年應施三次肥,一次在開花前7~10天,一次在硬核期前,另一次在采收后到封凍前。此外結合防治病蟲害葉面噴肥2~3次。
環(huán)狀溝施肥:即在樹冠外緣,向下挖深40~60厘米(施基肥)或30~40厘米(施追肥)、寬30~50厘米的環(huán)狀溝,在溝內施入肥料。放射溝狀施肥:杏樹樹主干1米以外的四周,挖4~6條深30~50厘米的放射溝,溝長要超過樹冠外緣,呈里淺外深、內窄外寬,溝內按量施入肥料,溝的位置應逐年輪換。條溝施肥:即在杏樹行間或株間、樹冠外緣下開直條溝,施入肥料。根據(jù)肥料的多少,可一次性四邊開溝施肥,也可逐年輪換行間或株間的條溝位置。溝的深淺、寬窄同環(huán)狀溝。全園施肥:盛果期,將肥料均勻撒入全園地面,然后翻耕至20厘米以下土層內,滿足樹體生長需要。
杏樹脆,盛果期易出現(xiàn)大枝壓折、劈裂等現(xiàn)象。因此在早春萌芽前進行頂枝和吊枝。方法是在樹冠中心立一木桿,木桿下端固定在主干上。木桿上端要高出樹冠99~165厘米,在木桿中上部綁一橫桿,橫桿兩端固定在大枝上。用繩將各枝吊在中心桿上,縫扣系在大枝中央。各大枝吊好后使樹冠呈傘狀,故名“傘狀吊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