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 孟長明 陳昌福
(1.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康大消毒劑有限公司,453700;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430070)
1.4 水生雙片段RNA病毒病
1986年3月,該病在日本國愛媛縣民營牙鲆種苗生產(chǎn)場培育的稚魚種首次被確認。1987年以后,這種疾病在日本西部各地的種苗生產(chǎn)場和養(yǎng)殖場呈現(xiàn)流行趨勢。到1990年前后,給1~2.5g的稚魚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隨后該病的危害又逐漸減輕了。
這種疾病的癥狀主要有3個類型的特征性病征。即腹腔積水導致腹部膨大的所謂腹水型,腦及脊髓出血的所謂腦炎型以及體色變黑的所謂黑變型。腹水型和黑變型的病魚同時可見其肝臟褪色或透明化的內部癥狀,腦炎型則未見有顯著的病變。
【病因】病因為雙片段RNA病毒科的水生雙片段RNA病毒屬(Aquabirnavirus)的被稱作YTAV的病毒感染引起。這種病毒可用CHSE-214等培養(yǎng)細胞分離,病毒粒子呈平面六角形,平均直徑63nm。
【對策】將飼育水溫降至20℃以下,水溫越低危害越輕。為了預防該病的發(fā)生,應避免從懷疑被污染的養(yǎng)殖場引進受精卵、魚苗和親魚。
1.5 病毒性表皮增生癥
這種疾病在孵化后10~25日齡的仔魚(全長7~10mm)發(fā)生,發(fā)病后大多在2周之內全部死亡。
雖然這種疾病有時也發(fā)生在變態(tài)后的稚魚(在池底部的稚魚)中,不過,這種病主要還是發(fā)生在牙鲆仔魚期,因為傳染性非常強,因此,要特別注意防止該病的水平傳染。
【癥狀】在發(fā)病的初期,可發(fā)現(xiàn)患病魚攝食不良,在近水面無力地游泳。部分魚體時可見體色變黑。肉眼可見鰭條特征性的白濁,體表細胞增生,鰭條的表面可見許多球形化的細胞。
病理組織學觀察可見表皮細胞的顯著增生,其他臟器未見異常。
【病因】這種疾病是皰疹病毒之一的牙鲆皰疹病毒(FHV)感染導致的表皮細胞增生性疾病。仔魚期的牙鲆由于鰓不發(fā)達,要借助皮膚進行呼吸。由于患病魚皮膚細胞增生多層化,會阻礙其呼吸。另外,表皮增生可降低患病魚體表的離子調節(jié)機能,這些被認為是導致患病魚死亡的病因。
病魚的表皮細胞顯著增生,但僅憑病魚的外觀癥狀診斷該病是不準確的。過去是采用特異性抗血清的間接熒光抗體法以及電子顯微鏡確認表皮細胞內的病毒顆粒。最近開發(fā)出來的PCR法,可以進行確診。
【對策】由于感染途徑不明,無法采取有效防控對策。因此,主要是依靠預防。為了阻斷來自飼育水FHV的侵入,可以進行紫外線照射(4000μW·s/cm2以上)處理。
另外,使用一般的消毒劑(酒精、氯制劑)就可滅活FHV,因此可以設置消毒槽,防止通過手足媒介向飼育場傳人FHV。
在20℃以下的水溫飼育可導致患病魚癥狀惡化,因此,用適當?shù)乃疁仞B(yǎng)魚很重要。
1.6 淋巴囊腫病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魚類有這種病毒病,在牙鲆、真鯛、五條鰤、真鱸、圓斑星鰈等魚類有發(fā)病的報道。
特別是養(yǎng)殖達到商品魚規(guī)格的牙鲆常常發(fā)生這種疾病,因為其患病魚外觀極其難看,失去商品價值,故這種疾病是不能輕視的魚病之一。
【癥狀】該病發(fā)生在春天到初夏期間,多在高水溫期終止,近來也有常年發(fā)病的漁場。通常為散見,有時也會帶來重大的損失。
外部特征為頭部、軀干和鰭條等的表面可見米粒狀到直徑3cm的白色細胞團塊,嚴重時覆蓋患病魚體表可達1/3。
已確認有過該病發(fā)病史的大齡魚體很少再發(fā)生這種疾病。
【病因】該病是由屬于虹彩病毒科(Iridoriridae)的淋巴囊腫病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引起,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團塊,可見200~500μm的巨大細胞。在這些細胞中可見到巨大化的細胞核和在細胞膜周邊的棒狀或球形的包涵體,電鏡下可見直徑200nm左右呈五、六角形的病毒顆粒。
一般認為這種病毒傳播能力比較弱,高密度飼養(yǎng)的方式有增加發(fā)病率的傾向,也可以認為是與患病魚接觸而導致傳染。
【對策】現(xiàn)在尚未確立治療方法,一般的處理方法是,除去嚴重的患病魚,等待自愈。最近又報道指出,根據(jù)定量形質分析(QTL分析)技術,為了選擇耐病毒魚而開發(fā)了DNA標記。而且依據(jù)這個DNA標記進行選育,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抗該病毒的魚種銷售了,有可能就引進這種抗病毒魚,減少這種疾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