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玲
古希臘德拉斐神廟里的石碑上刻著象征人類最高智慧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老子也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性認識者都是真誠的反省者,他們無情地把自己當作標本,反而對人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yīng)該認識到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實現(xiàn)自我,真正成為自己。同時,每個人身上都藏著秘密,因此,可以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你自己是何種人,你眼中的世界便是何種世界。
小時候,常??匆娮娓冈诎淹嬉患|西:一整塊黃楊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分別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雙手掩著耳朵,一只雙手遮著眼睛,另一只則顯得十分心虛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鐘愛它,常常獨自坐在夕陽遍灑的院子里,無限憐愛地撫摩著它。
有一次,我拿起木刻猴子,翻來翻去地看。沒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塊木頭,刻成三個猴子。表情雖很逗人,可是沒有發(fā)條,不像機械、鐵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擰緊發(fā)條,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鈸。感覺不好玩,我就把木刻猴子還給祖父。
祖父把我抱起來,指著木刻猴子對我說:“阿公跟你說,這三只猴,是你阿祖給阿公的。這三只猴教給我們一些處事之道: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說……唉,你還小,不會懂,就是常常聽人講的‘有耳無嘴啦?!蹦菚r,我六歲,祖父的話,我聽不大懂,但“有耳無嘴”這句話,卻印在了心里。
祖父去世后,沉默寡言的父親把木刻猴子擺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紀念逝去的祖父,還是要提醒些什么。
上高中的時候,處于叛逆期的我和母親發(fā)生了爭執(zhí),說了一大堆氣母親的話。母親淚眼汪汪看著神案上那個木刻猴子,悲憤地說:“看到你阿公留下來的木猴沒?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警示我們,不要亂講話,你阿公以前常常講‘有耳無嘴,你難道忘記了?”
時間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親靜靜地和我說話,我從未看到過父親那般謙和、誠懇的模樣。他語重心長地講道:“這個時代,謹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論,不要妄加評斷,平平安安過一世就可以了。”說著,他從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來,充滿深意地說:“你看看這三只猴的表情:不聽、不看、不說,這是有道理的,獨善其身嘛……”父親嘆了口氣。他們那個黯然的年代,沉默成為他們一生的座右銘。
我說:“像這三只木刻猴子,不聽、不看、不說,這樣一個人,他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獨善其身,這是多消極的借口!”
父親苦笑道:“唉,以后你慢慢會曉得的。”
又是幾年過去了,在不斷的歷練中,我慢慢理解了父親。我竭力要保持純真的自我,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卻逐漸向世俗妥協(xié)。
父親離開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這個從曾祖父傳給祖父,由祖父傳給父親,再由父親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給我的后代?是不是還要告訴他們“有耳無嘴”的道理呢?
我覺得我不能這樣,我要他們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們自己,不被扭曲,亦不去扭曲別人。
點起一把火,我把這個木刻猴子燒成了灰燼……
(選自《讀者》2015年第6期,有刪改)
做你自己
◎?qū)O道榮
春節(jié)回鄉(xiāng)省親。家鄉(xiāng)變化很大,尤其是縣城,這幾年飛速發(fā)展,儼然一個中等城市的規(guī)模。道路寬了,樓房高了,商場多了,到處流金溢彩。妹夫驕傲地對我說,去看看我們著名的“小大連”吧,那才叫一個氣派。
“小大連”是一條商業(yè)街,幾家音響店播放的流行音樂此起彼伏,果然十分熱鬧。妹夫笑著說,“這條街是咱們縣領(lǐng)導考察大連后,依照大連的五一路和人民廣場規(guī)劃改造的。你摸摸這些隔離護欄,可都是漢白玉雕刻的?,F(xiàn)在人多,看不出效果,要是晚上來,燈光和噴泉一打開,就像夢幻世界一樣”。
我想起來了,這條街曾經(jīng)是縣城最古老的一條街道,叫小西門。小西門,曾經(jīng)是縣城的象征,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印象中,街道很窄,石板路被行人磨得光滑锃亮,街道兩側(cè),是各種古舊的店鋪,打鐵的,賣爆米花的,賣字的,糊花圈的,蒸小籠包的,編竹籃、草席的,煤爐房燒開水的……吆喝聲、打鐵聲、爆米花裂開的嘭嘭聲、水澆進油鍋的滋滋聲,混雜著濃濃的鄉(xiāng)音問候聲,此起彼伏,構(gòu)成了一幅熱鬧和諧的市井圖。每年春節(jié),大人都會帶小孩來小西門逛,作為對我們的獎賞。在這兒,每個窄窄的店鋪里,都有讓你大吃一驚、流連不已的東西。
沒想到,它被改造了,它成了“小大連”。那些古舊的店鋪,那些古老的手藝,都不見了。取代它們的,是現(xiàn)代的繁華與嘈雜的店鋪。我高興不起來,我感到無奈,和淡淡的憂傷。
一次去一個鄉(xiāng)鎮(zhèn)做采訪,鎮(zhèn)領(lǐng)導著重強調(diào),他們鎮(zhèn)素有“小上?!敝Q。這個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躋身全國百強鎮(zhèn)行列,是全國著名的刃具之鄉(xiāng)。但是,一個經(jīng)濟強鎮(zhèn),與上海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嗎?用“小上海”“小大連”“小香港”“小深圳”來稱自己的家鄉(xiāng),真的洋氣嗎?
我曾經(jīng)工作的城市,是一座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我曾經(jīng)也以生活在“東方威尼斯”為榮。后來有幸去真正的威尼斯游覽,我發(fā)現(xiàn)我所生活的城市,與這座水城其實有著天壤之別,沒有可比性,也幾乎沒有任何共性。
麥森是德國的一個小鎮(zhèn),300多年前,這個鎮(zhèn)就開始引用學習中國的陶瓷藝術(shù)。但和“世界陶瓷之都”景德鎮(zhèn)相比,其聲名和陶藝顯然遠遠不及。一次,一個中國代表團在考察麥森時,有人當場贊譽麥森是“德國的景德鎮(zhèn)”。沒想到,當?shù)厝瞬⒉活I(lǐng)情,連聲“No,No”,鎮(zhèn)長先生說,我們就是麥森,德國的小鎮(zhèn)麥森。麥森從當初仿制景德鎮(zhèn)陶瓷開始,逐漸兼容了巴洛克、新藝術(shù)和現(xiàn)代藝術(shù),陶瓷種類發(fā)展到23萬之多。今天,麥森已被譽為“瓷中白金”。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你自己,你的特色,才是你的根本,才是你最大的成就。
(選自《新民晚報》2007年3月8日,有刪改)
內(nèi)容上:這篇散文以“木刻猴子”為線索,敘寫了祖父、父親和“我”在對待“木刻猴子”情感和觀念上的不同:祖父“常常把玩”,鐘愛木刻猴子,表現(xiàn)其順從傳統(tǒng)的性格;父親把木刻猴子擺上神案,表現(xiàn)了父親屈從傳統(tǒng),向世俗妥協(xié)的態(tài)度;而“我把這個木刻猴子燒成了灰燼”,表現(xiàn)出“我”否定傳統(tǒng)、拋棄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從而揭示了“有耳無嘴”的弊端。國人對任何不合理現(xiàn)象保持沉默和妥協(xié)的習慣,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能開誠布公地交流。
寫法上:作品主要通過逼真的神態(tài)和極具個性的語言描寫,讓讀者揣摩到隱蔽在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譬如“父親苦笑道:‘唉,以后你慢慢會曉得的”一句,借助神態(tài)與語言寫出了父親既想以自己的經(jīng)歷提醒兒子謹言慎行,又不愿強行要求兒子的矛盾心理。通篇語言樸實而又不失精致,耐人尋味。譬如“我竭力要保持純真的自我,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卻逐漸向世俗妥協(xié)”,表現(xiàn)了“我”內(nèi)心的糾結(jié),生動形象,自然中不乏力度。
中國素來就有“傍名人”或“傍勝地”的習氣:有了“圣人”,還要再來一個“亞圣”;有了“西湖”,還要再來一個“瘦西湖”。有了繁華的上海、美麗的大連,各地便會出現(xiàn)“小上海”“小大連”。究其原因:一是特想出名,卻又少了那么一點點自信,所以就只能借名人、勝地的光環(huán)來為自己增添亮色;二是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實在想不出能使自己、使當?shù)爻霾实恼袛?shù),只好照搬他人之長,甚至完全復(fù)制別人的外觀,附會出一個“小某某”來。其結(jié)果,便是在抄襲他人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孫道榮先生的這篇《做你自己》,正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揭示了我們的城市建設(shè)中一味模仿他人而迷失自我的流弊。
啟發(fā):發(fā)展的要義便是“做你自己,你的特色,才是你的根本,才是你最大的成就”。其實,不僅城市建設(shè)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發(fā)展亦是如此——做自己,綻放個性,才會取得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