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利娟
(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經濟開發(fā)區(qū)葛店衛(wèi)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兒在子宮體內未出現正常的頭下位,而出現如臀位、橫位、斜位等異常體位。胎位不正在產科中較為常見,以臀位發(fā)生率為高,約占分娩總數的3.2 %~5.8 %,橫位約占0.1 %~0.25 %,如不積極治療,容易造成難產,嚴重者甚至可危及母子健康。在治療上,西醫(yī)多采用膝胸位、外倒置術等手段,但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限制。于2014年6月~2016年10月間,筆者采用中醫(yī)護理適宜技術結合膝胸臥位治療胎位不正50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00例胎位不正孕婦均選自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優(yōu)生監(jiān)護門診,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年齡21歲~34歲,平均(30.4±6.1)歲;孕周28周~33周,平均(30.5±1.8)周;臀位41例,橫位9例。觀察組中,年齡20歲~34歲,平均(29.6±5.8)歲;孕周28周~32周,平均(30.2±2.1)周;臀位40例,橫位10例。兩組孕婦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能配合本研究及堅持治療者;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妊娠期并發(fā)癥者;伴血液系統(tǒng)病變者;精神疾病患者;骨盆狹窄及子宮畸形患者。
采用胸膝臥位護理。孕婦排空膀胱,松解褲帶,跪在床上,兩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開,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肘,手放于頭的一側,2次/d,每次15 min。
采用中醫(yī)護理措施艾灸至陰穴。取穴:雙側至陰穴。操作方法:孕婦仰臥或側臥,雙側至陰穴消毒后,采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在至陰穴上方施以回旋雀啄溫和灸法,艾條距穴位高度以患者自覺溫熱感為宜,勿使出現灼痛感,以免燙傷,影響下次治療。每次每穴10 min,每天2次。灸療結束后,仍采用胸膝臥位護理。也可由患者家屬在家中幫助患者施灸。以上兩組均空腹進行,連續(xù)2周。
2周后經B超檢查,胎位轉正者為痊愈,未轉正者為無效。
治療組痊愈59例,無效1例,痊愈率98.33 %,對照組痊愈52例,無效8例,痊愈率86.67 %。兩組比較,經卡方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胎位不正的原因較多,中醫(yī)多認為,系由孕婦平素氣血虛虧,脾腎不足,而使胎元失養(yǎng)、胎兒無力運轉所致。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為治療胎位不正的有效驗穴。陳英等[1]采用至陰穴艾條溫和灸,與單純采用胸膝臥位治療對照,發(fā)現至陰穴灸療痊愈率91.00 %,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鹅`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庇捎谠袐D體質的特殊性,筆者在護理技術應用中,優(yōu)先采用了艾灸療法。艾葉性溫,功能溫經散寒,振奮陽氣,《本草經》云:“艾葉能通十二經,善于溫中逐冷,行血之氣,氣中之滯?!币虼?,艾灸至陰穴,可使氣血和暢,胎元得充,則胎位自可轉正。郭子衣等[2]總結了近30 a艾灸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的24篇臨床報道,發(fā)現平均有效率為79.80 %。其治療機理,有研究[3]提示:艾灸至陰穴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子宮活動增強,胎兒活動加劇,三者可能依次成因果關系,而后二者是有助于胎兒轉正的動力學因素,灸后胎兒的倒轉與宮縮及胎動的增強有關。
艾灸療法因其操作簡便,療效明顯,治療時無痛苦,無副作用,近年來在中醫(yī)護理適宜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臨床護理中,筆者通過艾灸至陰穴療法治療胎位不正,發(fā)現其轉胎作用顯著,療效確切,對孕婦及胎兒無任何副作用,值得在臨床護理適宜技術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 英,楊衛(wèi)杰,曹晶晶.純艾條溫和灸治療胎位不正100例[J].光明中醫(yī),2010,25(5):816-817.
[2] 郭子衣,敖有光,刁燦陽,等.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之臨床及實驗研究概況[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7):1218-1220.
[3] 劉 喆.古今婦科針灸妙法大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179.
作者簡介:
熊利娟(1980-),女,畢業(yè)于湖北鄂州職業(yè)大學護理專業(yè),本科學歷,主管護師?,F在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經濟開發(fā)區(qū)葛店衛(wèi)生院婦產科工作。研究方向:婦產科中醫(yī)護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