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當(dāng)下自化”,“化”這個字最重要,它代表什么?代表把我們當(dāng)下的困境及煩惱都化解。人文教育的目標(biāo)在于:讓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能做到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
那么,如何達成這個目標(biāo)呢?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興趣。譬如喝酒,很多人都有機會喝酒,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判斷這是哪里的酒,這酒是哪個年份的。我在荷蘭曾經(jīng)看到一個人上電視節(jié)目品酒,他拿起酒杯搖一搖,一聞就知道那是哪一年份的酒,哪一地區(qū)生產(chǎn)的葡萄,那一年下過多少次雨,采收之后,放在什么樣的橡木桶里面,放了多久等都可以一一闡述。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專家只不過比別人多知道一點點而已,但這一點點就是功力所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對哪一方面特別有興趣,就要努力比別人多知道一點點,這一點點有時候要靠恒心。任何事情、嗜好、興趣都可以變成生活上的一種趣味,人文就是讓你知道生活里要有趣味。趣味代表活潑的力量,因為人的生命很枯燥,整天就是從早上到晚上,就是一天日夜循環(huán)交替,一年就是四季,春夏秋冬輪流上場,一生多么枯燥。
朋友見面的時候,看到的是“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大家見面要說什么話,你還沒開口,我就知道了。尤其是父母最不容易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很多家長跟我抱怨:“我兒子一回家,我還沒講話,他就叫我閉嘴?!睘槭裁茨??因為他知道你要說什么嘛!所以你不必說了。
談到人文的時候,會提到美感。一個人要孕生美感,基本上必須有一種心態(tài),叫做無目的的目的性。美感必須沒有目的。無目的就是你必須無關(guān)心,但是又必須有興趣。你沒有興趣的話,根本不會去欣賞,但是你有興趣又很容易變成很關(guān)心,就會受到一種束縛。
所以你要養(yǎng)成一種態(tài)度,一方面無關(guān)心,無關(guān)心代表不在乎得失,另一方面又有點兒興趣,否則你為什么專門去看木屐呢?另外一個人專門看錢幣呢?這表示他有他的興趣,他的興趣不會變成他的束縛,這叫做無關(guān)心而有興趣,這樣才可能走向無目的的目的性。
比如我們欣賞一幅畫,不是為了得到這幅畫,也不是為了了解這幅畫畫了什么。但是看到這幅畫又覺得這幅畫恰到好處,渾然天成,好像合乎某種目的。
在人生的過程里,偶爾會碰到某些情況,覺得非常適宜、愜意,在那一時間、地點沒有什么煩惱。莊子說,一個人忘記自己有腰,就代表皮帶很舒適;忘記自己有腳,就代表鞋子很合適。
但是以學(xué)習(xí)來說,我們還要通過某些功夫的累積,對某些藝術(shù)的類別能夠深入去欣賞,這才是正途。比如說我們學(xué)習(xí)欣賞音樂,即使完全不懂音樂,也可以通過某些音樂而覺得開心,但是有很多偉大的心靈杰作就無法接觸了。所以費一點心思讀簡單的導(dǎo)論,進入某種音樂、樂派領(lǐng)域,再欣賞的時候,就等于打開了一扇窗。
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能不能變得豐富而活潑,就看他能否建立起審美品位,因為人文需要生活經(jīng)驗的配合。
為什么到了中年看電影特別容易受感動?那是因為我們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情,可以延伸想像。
生命之豐富不一定要自己去遭遇,可以通過藝術(shù)欣賞而得到,如此不會有相同的壓力。沒有壓力但是有豐富內(nèi)涵,這是多么好的機會呀!為什么我們在這個時候要看一些好的電影,讀一些好的文學(xué)、好的詩詞呢?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生命經(jīng)驗來對照,對照生命經(jīng)驗之后,使我活在當(dāng)下這個世界,而所有的可能性都得到伸展的機會。
看電影、看小說的意義何在?意義在于給予新的可能性。你不用實際去改變生命,但是你可以通過電影及小說去體驗、去感受不同生命里面豐富的內(nèi)容,把它引進到自己的生命里,讓自己的生命產(chǎn)生一種動力,一種活潑的動力。
所以,人文方面的教育為什么重要?因為它綿延貫穿整個一生,并且重視個人的差異。它同人格教育可以互補,人格與人文配合起來,生活里面有嚴(yán)肅的一面,也有輕松的一面,可以搭配起來形成一種節(jié)奏。
(王殿芝薦自《老干部之家》2017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