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姬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結合音樂教學活動的特殊性,以及教學目標的綜合性看,如今我們對音樂教學的內涵實現(xiàn)了成熟而全面的認知,客觀來看,整個音樂教育中所具體欠缺的不僅是音樂教學資源的內容不足,同時更重要的是音樂情感理念思維未能應用到整個教學體系之中。結合茶思維的理念看,如果能夠將其應用到整個音樂教育機制中,其將讓整個音樂教學活動實現(xiàn)豐富、完善、優(yōu)化、提升。
就整個學生培養(yǎng)活動看,合理完善的教學體系中,不僅包含了豐富而具體的教學機制,同時也有與學生學習思維相關的重要內容。當然,音樂教學活動也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其不僅注重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要把握音樂課程本身就是以“音符”為靈動元素的課程機制,因此,我們想要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完善,就必須注重音樂教學素材中,人文理念和音樂素養(yǎng)的雙重把握。結合目前所具體實施的音樂教育狀況看,整個音樂教育體系實現(xiàn)了從專業(yè)覆蓋到教學內容的全面性融入。
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來看,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并沒有走上系統(tǒng)化的道路,可以說,更多情況下,其也只是停留在探索、實驗階段。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應該在課堂的基礎內容下,去捕捉和發(fā)現(xiàn)音樂教育和茶文化的交集,并合理的利用這些切入點去做文章。正是因為當前我國的茶文化已經(jīng)走上了國際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群體所認可和接受。所以,傳統(tǒng)音樂教學機制上的欠缺與不足,成為制約整個音樂教育效果的重要障礙。
音樂教育活動完全不同于普通學科的教學,音樂教育作為一個理性和感性認知并存的學科,需要大量的人文素材作為實體的支撐來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出新,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傊侠砝貌栉幕膬热莺推脚_,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在音樂教育實踐中的應用,相信這對于二者都是頗有益處的。想要真正應用好茶文化精神理念,就需要對整個茶文化體系進行系統(tǒng)化改造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通過將該精神與整個音樂教育活動具體結合,進而實現(xiàn)學生培養(yǎng)的理想效果。因此,在目前整個音樂教學活動實施時,如果能夠將合適的思維理念融入,其所實現(xiàn)的價值和效果,遠遠超出我們的日常想象和價值認知。
在音樂教育的實踐課堂中能夠找到貼切的平臺,通過切身的感受和體驗,能夠學習和領悟到最真實的內容。茶藝表演自身就是一種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體現(xiàn),在茶藝表演那有條不紊的的步驟下,通過表演者對于茶融入了情感的處理,這種表演就賦予了新的生命,這是人和茶的一種對話,是一種精神的交流。同樣也是調節(jié)性情、達到心境平和的一種狀態(tài)。除了聽覺的感知,視覺的藝術體驗,同樣給人以思考,茶藝表演日益完善和豐富,舞蹈元素的融入,大大豐富了茶藝表演的審美體驗。配合以茶樂的單人舞、雙人舞等這些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對于音樂教育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每一個元素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著廣泛的群體支持和人性理解。讓學習者參與進來,走近茶藝文化,通過切身的感受來達到對人性和音樂教育更深刻的理解。
客觀來說,當前學生在參與整個學習活動時,其需要關注的是自身學習內容、學習技巧和學習思維的綜合融入,尤其是在當前整個教學要求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教學機制只有通過豐富元素內涵,完善具體的教學素材,從而才能實現(xiàn)學生培養(yǎng)的精準效果。當然,在具體運用茶文化思維理念時,要注重結合茶文化資源體系內容多樣性的具體優(yōu)勢,通過對學生學習關注點進行精準識別,結合必要的茶文化內容改造,從而實現(xiàn)整個音樂教育功能的復合化。在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時,我們需要充分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和思維理念,只有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素養(yǎng),加上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意識,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整體性要求。
通過對整個茶思維的發(fā)展歷程、價值內涵及思維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文化的形成,還是文化理念中所具有的元素內容,都無一例外的是對我國整個文化體系的深度融合和長期不間斷傳承。茶思維作為茶藝文化的重要內容,是茶文化體系的精神核心,大眾所熟知和了解的茶文化體系中,如:茶道、茶藝、茶德、茶精神等內容,這些其實都是在茶思維的主導下形成并串聯(lián)在一起的。茶思維不僅是一種成熟的思維體系,更是融合了很多哲學思維和教育理念。把茶思維科學合理的引入到教育教學中,對于構建合理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幫助。要善于發(fā)現(xiàn)茶思維中的積極元素,通過合理的分析和解讀應用,對音樂教育起到推動作用。
通過對我國茶文化機制的對于茶文化體系應用來說,其最大價值在于實踐應用,而茶文化體系的發(fā)展一直都處在,一種重視實踐,并從實踐中,宣傳人性、人文關懷的角度,就是這種發(fā)自內涵和根本底蘊的影響力,在對音樂教育的實踐應用,有著其獨特的指導意義。可以說,茶思維理念中所包含的元素內容,都能夠在音樂教育中引發(fā)學習者的思考和研究。
茶文化體系中的研究價值,實際上還在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發(fā)展背景,中國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qū)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茶葉的生產消費和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影響。以人的生活為主線,在社會生活中雖然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史料的記載,來對茶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淺顯的了解,但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也有著更大的實踐平臺可以去運用。
我們可以深思,為什么人們對茶有如此濃厚的感情,結合在音樂教育課堂所知、所學,結合茶文化傳遞出來的人文情感精心分析和解讀,總能有新的人文體驗。茶史和人文課堂的史學內容相結合,在社會體驗和實踐中尋求新的情感體驗,對于人性的探討和自身修樣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茶樂,在茶藝文化中,作為茶藝表演的重要背景素材,內容極其豐富,特別是以我國傳統(tǒng)民樂為主打的古箏、琵琶等撥弦樂器,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研究價值,近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茶樂作品,在曲風和人文情懷上都更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共鳴。
客觀來說,我國茶文化體系中包含諸多元素內容,其基礎是豐富而成熟的物質元素,這一元素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之后的具體產物。當然,通過對我國茶文化機制的發(fā)展與傳承狀況進行分析與詮釋,可以看到整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最佳傳承效果,其本質根源在于物質基礎支撐能夠提升該文化體系的傳承度與認知度,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也使得茶文化資源更具應用價值和屬性。而整個茶文化體系在發(fā)展應用時,其關鍵則是其中所融入和詮釋的精神理念和價值思維,無論是具體的人文精神,還是價值認同感,茶文化都有著其他機制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因此,在當前音樂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如果能夠將必要的茶文化精神與整個音樂教育活動相結合,從而在實現(xiàn)教學機制創(chuàng)新與改革的同時,完善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最佳效果。
茶文化體系的形成在我國已經(jīng)日漸成熟和完善,其成熟的表現(xiàn)不僅僅是促就了自身的發(fā)展和宣傳,更重要是的在與其他領域的相互交織、共享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影響力。在如今這個“以人為本、注重人性”的時期,音樂教育的影響力和社會實踐所產生的效應已經(jīng)不容忽視。茶文化則在潛移默化當中,對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和實踐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想要真正有效應用茶文化,就必須深度探究整個音樂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茶文化應用的具體可行性。不僅如此,茶文化體系應用時,需要注重選擇合適的應用路徑和方法,通過應用方法的具體創(chuàng)新,從而才有可能實現(xiàn)茶文化資源與體育人文教學活動之間的真正融入。
當然,想要對整個茶文化思維理念進行最佳實踐應用,就必須深度考量學生自身的關注點和興趣度。茶文化體系中所包含的藝術研究價值在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事實上,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教育培養(yǎng)上看,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精神的需求,因此,在整個精神文化領域,茶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對于音樂教育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當然,茶文化所包含的藝術性不僅僅是音樂藝術,音樂教育活動中,其重點是關于人性的研究和探討。
就茶文化體系中的茶藝文化來說,其中的音樂元素:茶樂、茶歌、茶舞等,最直觀的元素正是以最直觀的方式體現(xiàn)著實踐應用中對于音樂教育的助力作用。因此,如果能夠將茶思維理念融入到整個音樂教學活動中,其中所能實現(xiàn)的絕對不僅僅是教學資源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從思維內涵角度提升了音樂教學的價值內涵,從而讓學生在參與音樂教學活動時,能夠形成全面完善的精神理念和價值思維。不僅如此,在整個音樂教學時,其需要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文思維和精神理念,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理想的音樂教育目標。
[1]吳亞平.大眾審美情趣影響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6):247-249.
[3]周建新.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音樂的思考與探索——基于音樂視角的考察[J].藝術科技.2016(5):166-171.
[3]劉晨霞.以體驗為核心的文化教學研究 ——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商業(yè)文化,2015(17):177-179.
[4]劉大可.秧歌文化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海陽秧歌的民間形式與舞臺風格[J].江西社會科學,2014(19):126-129.
[5]劉曉真.從鄉(xiāng)俗儀禮到民間藝術——當代山東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變遷與傳承[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