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涌濤 劉通強 石志超
石志超教授為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 第四批、第六批國家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 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四十余年, 擅療疑難雜癥。作者師從石師學習近四年, 耳提面命, 受益良多, 今就石師以“內暑”角度探究、辨治氣陰兩虛之虛勞經驗淺述如下, 以饗同道。
關于虛勞之癥, 《諸病源候論》中對五勞、六極、七傷做了具體說明[1,2]。臨癥之中, 患者多見虛弱、乏力、多汗等一派虛象[3], 結合西醫(yī), 又多有多年慢性基礎病病史, 醫(yī)生見此情形, 虛損所致, 則以“虛則補之”之原則施治本無非議, 但應用人參、肉桂、黃芪等補藥后不見好轉, 反見加重, 甚則愈補愈虛, 癥狀轉甚, 十分疑惑, 常認為此乃中醫(yī)常說的久病虛勞, 虛不受補是也, 實為大謬。
蓋此為《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所說“炅則氣泄”[4]即熱則氣泄之故, 炅則腠理開, 榮衛(wèi)通, 汗大泄, 故氣泄。大汗則傷人陽氣, 衛(wèi)表更加失于封固, 氣泄津隨, 終成脫竭之勢。那么久病之人, 虛弱至此, 熱從何來。結合當今體質、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的改變, 今人偏嗜辛辣、熏烤等厚味食品, 房勞無度, 起居無定, 憂心勞神, 正氣削乏, 人多不察。詳究病史, 多數病人有久病成醫(yī), 嗜補不斷, 久服枸杞、黃芪、參茸、姜湯等所謂藥膳, 卻不見癥狀改善, 豈不知《本草經疏》言辛熱耗散之品, “氣虛血弱之人, 切勿沾唇”之理。凡此種種,明傷暗耗, 郁火、虛火愈熾, 終成積熱于內、虛弱于外的特有體質, 而不為大多數醫(yī)者所查。雖于部分患者舌診中可見舌暗紅、少津等積熱之象, 但結合患者久病、虛弱、動則大汗淋漓、心慌氣短、脈虛大等狀況, 甚則部分患者出現手足厥冷等陽厥假寒象, 多施以溫補之法, 癥反加重。
“虛則補之"是臨床大法。所謂虛不受補, 在臨床中也似常能見到, 但其根源還在于補非得法。此類虛勞, 尤以氣虛為多, 癥狀如倦怠乏力、氣少懶言、虛汗不止、心悸氣短、或兼肢寒畏冷(往往還能見到尤以某個局部更甚, 如下肢、后背等等)。石師治療此類病癥常從暑證中之陽暑證之角度立法 , 多獲捷效[5,6]。
傳統(tǒng)中醫(yī)基礎理論認為, 六淫為六氣變化異常所致, 內生五邪則為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暑邪傷人, 因有時令特征, 而言無內暑證。而觀“炅則氣泄”之虛勞與陽暑證頗為相似:①皆有(內)火烤(外)日曬之因, 有積熱炎上之象;②火郁于內, 發(fā)泄于外, 又見氣陰兩虛之脫竭之證;③多有兼濕熱兼瘀之病機。
石師治療此類虛勞患者, 常師其意不拘泥其古方, 即所謂古人立方, 示之以法, 遣方取法于仲景及晚清溫病學派之清暑益氣諸方, 用藥劍走輕靈, 氣陰雙調, 以清補為其宗旨,兼化郁積之濁熱, 常常于平淡之中見神奇。
于某, 男, 60歲。糖尿病病史15年, 應用胰島素控制, 血糖控制較好。近半年出現身體羸弱, 周身怕涼, 尤以后背、兩足為重, 多汗, 動則大汗氣短, 需臥床休息方能緩解, 于省內遍訪中醫(yī)專家, 收效甚微, 漸致口腔生瘡, 走路需要攙扶, 前醫(yī)云此為虛不受補的虛勞重癥, 需常年使用補品才能改變體質, 轉危為安, 平素常服人參、黃芪溫補陽氣, 自服腎氣丸、補中益氣丸等藥, 而病愈重, 癥愈虛。多次求診于各院西醫(yī),亦罔效。西醫(yī)檢查諸象均正常, 唯空腹血糖波動于6~8 mmol/L,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經過多方尋醫(yī), 求治于石師處, 觀其近年所服中藥方, 均予溫補氣血, 益腎封固之劑, 甚則有用附子、人參、黃芪多至30 g以上者?;颊唠m年老久病, 但血糖平穩(wěn), 實不至于此, 難道補藥劑量不足, 或需加味?虛不受補?臨證見:精神萎靡, 體型消瘦, 乏力、氣短懶言,動則喘息、氣短, 大汗, 頭汗為主, 自覺后背、手腳冷, 口腔潰瘍, 大便干, 小便黃, 納可, 少寐, 舌質黯紅, 舌苔干而少津, 脈弦滑大, 尺脈稍弱。石師詳究病史, 患者示前醫(yī)諸方,皆以溫補益氣養(yǎng)血, 補腎散寒之法治之, 自言此為寒入骨髓。再詳細問詢, 言近年來口腔潰瘍2~3次/月, 大便秘結, 睡眠差, 此實為氣陰兩虛之體, 內兼積熱、郁熱、藥毒之熱, 遂以王氏清暑益氣兼化郁熱之法治療, 處方如下[7]:太子參20 g,牛膝15 g , 枳實10 g, 丹參15 g, 石斛20 g, 焦梔子15 g, 黃柏10 g, 炒白芍20 g, 生地30 g, 麥冬15 g , 內金30 g, 炒扁豆30 g,山藥30 g, 甘草15 g。用法:每日一劑, 水煎300 ml, 溫服。治療期間注意休息, 戒煙酒, 禁食生、冷、堅、硬及刺激性食物。
服藥7劑后, 喘息氣短有所減輕, 飲水稍少, 口唇、舌面干燥略轉潤, 納食增加, 小便清長, 大便通利, 脈細緩。后續(xù)服用, 口唇轉潤, 舌面斑馬狀剝裂處黏膜開始新生, 精神轉佳, 腹內熱消, 面色轉紅潤, 食欲正常, 二便通調。遂以此方服用1個月后, 病告痊愈。
按:《景岳全書·雜證謨》[8]:“陽暑者, 乃因暑而受熱者也。仲景謂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時, ……而病為頭痛,煩躁, 肌體大熱, 大渴, 大汗, 脈浮, 氣喘, 或無氣以動等癥,此以暑月受熱, 故名陽暑。治宜察氣之虛實, 火之微甚, 或補或清, 以固其氣?!北静±龑嵟c陽暑證病機暗和, 發(fā)病雖非為夏季暑熱當令之時, 無外暑曝曬之因, 然消渴本為陰虛燥熱之體, 前醫(yī)用附子、肉桂、人參, 無異乎于體內炙烤, 又有黃芪、生姜等熱藥于上于外發(fā)散陽氣, 與暑性升散無異;再加上病久, 醫(yī)過之耗氣傷津, 愈補愈脫, 愈虛愈補, 惡性循環(huán), 而致大虛之表象。以王氏清暑益氣湯之理法氣陰雙調,兼清泄內熱;久病必瘀, 予血府逐瘀法以化瘀暢陽, 實為不降火而降氣, 氣順則火降, 火降則氣清, 陰平陽秘, 氣陰自能封固, 體漸康壯。
草以虛不受補搪塞患者, 而不自知, 終至小恙變?yōu)轭B疾, 后患無窮, 此為醫(yī)家之大過也。②中醫(yī)在治病調理的過程中,根本是“辨證論治”, 原則是“謹查陰陽之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4]。耗傷正氣不對, 蠻補也不好。所以說中醫(yī)界所謂最高境界的補, 決不是單純吃補藥才可以養(yǎng)生。如身體不虛, 盲目進補, 亦可導致“誤補益疾”的現象發(fā)生。所以中醫(yī)有“以通為補”之說。因此, 醫(yī)生必須審時度勢, 辨證論治,切勿犯實實虛虛之誡。
中醫(yī)學對虛勞論治有著豐富和成熟的經驗, 應用得當,可使少益壯, 老彌堅, 病者康, 康者壽。石師補虛療損頗多發(fā)揮, 審證求因、辨病求本。
隨師體會:①今人“晝勞于神, 夜勞于心, 房勞過度,起居無常”, 皆傷人陰血, 還有飲食偏嗜辛辣, 多服溫熱之藥膳食餌, 耗散氣血, 多燥熱之患。中醫(yī)也要與時俱進, 以古法為綱, 尊古不泥古,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是大勢所趨。若不如此, 則成“屢有醫(yī)者, 囿于常理, 弗思靈活辨證, 標本不辨, 每致舍本逐末, 南轅北轍”的事與愿違之結局, 最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