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曙
(江蘇連云港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連云港 222100)
臨床上胃腸潰瘍患者以胃大部切除術治療的效果顯著,但多數患者經此術式治療后極易出現相關并發(fā)癥,比如胃腸返流的情況,常見患者反酸或者嘔吐、貧血等不良情況,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及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故應探尋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以預防患者經胃大部切除術式治療后出現胃腸返流,本次研究旨在對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術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F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術患者60例,以其入院就診時間均分組為: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5~63歲,平均(43.81±10.63)歲。觀察組中男1 9例、女11例;年齡2 6~6 0歲,平均(43.96±10.18)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不存在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入院治療時接受傳統(tǒng)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常規(guī)切開腹部后,將肝胃韌帶切斷后規(guī)范關閉、縫合十二指腸,并對胃殘端、橫結腸做側側吻合,并于腸緣2 cm位置上端做縫合,觀察各項操作滿意后做妥善固定并關閉腹腔。
觀察組:患者入院治療時接受改良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常規(guī)切開腹部后,將肝胃韌帶切斷后規(guī)范關閉、縫合十二指腸,之后對胃空腸吻合口輸出、輸出下端20 cm位置做側側吻合后,再于胃空腸輸入下端5 cm位置關閉、縫合,徹底清理手術部位后關閉腹腔。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胃腸返流患者2例(6.7%);對照組胃腸返流患者7例(23.3%);觀察組胃腸返流發(fā)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現代化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胃腸系統(tǒng)疾病患病率亦不斷提高。臨床上多數胃腸病患者選擇胃大部切除術治療,但隨著該術式的廣泛應用及醫(yī)學界對胃腸疾病研究的深入,諸多研究結果顯示:經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后患者極易出現胃腸返流的情況,對其病情恢復及身心健康影響極大[1]。故本次研究著眼于行胃大部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對其術后胃腸返流預防情況進行探討。
接受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后的患者胃部黏膜極易被十二指腸液、胰液以及膽汁返流等液體刺激,隨之便出現胃腸返流,故術后胃腸返流的預防需高度重視避免各種化學物質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保證胃黏膜不被損傷。胃腸疾病患者接受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后,其幽門約括肌功能已經喪失,而體內的胰液或者腸液等液體可以直接流進胃內并刺激胃黏膜,之后便出現胃腸返流[2]。經傳統(tǒng)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時,并不能有效預防患者術后胃腸返流,故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接受改良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該術式強調術中將膽汁等會刺激胃黏膜的液體隔離,并將胃殘角充分隔離,能夠有效避免各種刺激性物質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傳統(tǒng)術式達不到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其手術是在袢腸管輸入處,該位置較低而導致術中極易出現各種刺激性液體滯留在袢腸管中,加上行胃排空時亦會引起胃腸返流的問題,若患者胃腸返流情況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些許患者病情持續(xù)發(fā)展下會出現殘胃癌[3]。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胃腸返流發(fā)生率為6.7%,僅有3例10.0%患者出現了劍突下持續(xù)燒灼痛,未見膽汁性嘔吐患者,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改良B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可有效預防患者術后胃腸返流。
[1] 高夢強,張成武.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8):7364-7365.
[2] 李冬冬,姚燕麗,張 磊.探究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03):57-58.
[3] 胡文靖.預防術后腸胃返流的胃大部切除手術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5(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