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淼
[摘要]在當今高度強調文化自信和回歸初心的新時代,進一步深入挖掘齊國稷下爭鳴的歷史遺產是一項光榮的使命。2017年12月,以古籍、學術圖書立足的齊魯書社出版了《齊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書,用翔實的資料對齊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史料性和社會性。
[關鍵詞]齊文化 稷下學宮 百家爭鳴 歷史遺產
在當今高度強調文化自信和回歸初心的新時代,進一步深入挖掘齊國稷下爭鳴的歷史遺產是一項光榮的使命。2017年12月,以古籍、學術圖書立足的齊魯書社出版了《齊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書,從目錄上就看得出齊文化的輝煌與燦爛:第一章闡述的是齊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包括了改革創(chuàng)新、務實、開放、包容、德法治國、生態(tài)和諧、睦鄰友好、義利統(tǒng)一、重工惠商十個方面;第二章論述的是齊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譬如重德向善、禮義廉恥、愛國報國、廉政、尚賢、孝悌、敬老、誠信、扶危濟困、尊師重教、尊重婦女;第三章講的是齊文化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社會和諧、仁愛、人本、科教興國、儉約自守、以文化人、雄渾之美、自強不息。
齊文化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寶貴的歷史遺產?答案很簡單:因為齊國的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平臺,這個平臺不僅匯集了先秦時代最為精英的知識分子群體,而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只有齊國能提供這樣的講壇。春秋末期以降,諸子之學蜂起,各派之間不僅互相論辯、互相吸取,還為君主的一統(tǒng)大業(yè)做謀劃。其中以儒、墨為顯學,另有道、兵、法、名、陰陽、縱橫諸多學派:有黃老道家和莊子道家,有齊、秦晉兩支法家,有孫子、吳起為代表的兵家,有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有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有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此外還包括了以屈原為代表的小說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社會上寬松的文化氛圍和君王出于招攬賢才的需要,使得百家爭鳴還曾形成了諸多中心,最著名就是百家齊集的齊國稷下學宮。齊國造就了稷下爭鳴,而稷下爭鳴又成就了齊文化的輝煌燦爛。
然而,百家爭鳴為什么會繁盛于齊國的稷下學宮呢?這與稷下學宮的特點和齊文化的優(yōu)越性密不可分,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待遇優(yōu)厚的高等學府與君主智庫,定期的學術交流,得天獨厚的外部環(huán)境。
首先,稷下學宮得益于齊國自立國以來在開放中尋求發(fā)展的需求和春秋末期知識分子開始爭取獨立的大勢,這一需求和大勢在田氏代齊之后顯得尤為突出,于是齊王對來到學宮的士人給予了優(yōu)厚的待遇——“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日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逼涑踔允前岩槐妼W者當做了為君主出謀劃策的智庫。到了威王和宣王時代,稷下學宮迎來鼎盛階段,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齊國給予這些知識分子如此高的待遇,企圖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賢人的智慧,鞏固統(tǒng)治。如《孟子》一書中,就記錄了儒學大師孟子和齊王先后討論了“交鄰國有道乎”“王政可得聞與”“四境不治如之何”等諸多問題,此外尹文子曾討論過“人君之事何如”,田駢與齊王討論“道術”,荀子討論了“強國之策”。時間久了,稷下學宮儼然成為一所官辦高等學府,許多知名學者都在學宮講學授徒。田駢師學于彭蒙,自己成為先生之后“訾養(yǎng)千鐘、徒百人”;據(jù)記載,孟子出行時“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齊宣王曾以“養(yǎng)弟子以萬鐘”來挽留。荀子、慎到、宋钘的情況基本相似。
其次,劉向《別錄》中“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一語告訴我們:齊國招攬的賢士還有定期的學術聚會,“談說”的內容既有各家自己的學說、也有學派之間的論辯,這是戰(zhàn)國動蕩的時代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在這半個多世紀的交流中,當時的知識分子主要討論了12個命題:世界本源,天人關系,形神關系,五行,名辯,用兵,人性,政治、制度與大一統(tǒng),人才觀,認識論,養(yǎng)生,工商。這些命題經過半個世紀的討論,奠定了齊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在此后的兩千多年見不斷被汲取和闡發(fā),最終成為了實現(xiàn)宏偉中國夢的重要動力。而眾多的稷下學者和學派,主要有淳于髡、鄒衍、鄒奭、田駢、田巴、魯仲連、接子、尹文、宋钘、兒說、慎到、荀子、環(huán)淵、孟子;相應的,稷下學的著作,也有《慎子》12論、《田駢》25篇、《捷子》2篇、鄒衍的《鄒子》49篇、《鄒奭子》12篇、《尹文子》1篇和《孟子》《荀子》《魯仲連子》;甚至《管子》《司馬法》《晏子春秋》等名著的許多內容也是稷下先生的作品,尤以《管子四篇》系稷下道家代表作為典型。由此可見,稷下學術乃至齊文化是多元的、融合的、創(chuàng)新的,儒、道、墨、法、名、陰陽等渚家思想相互吸收:稷下的法家思想吸收了儒、墨、道三家學說的因素,于是齊法家不似秦晉法家那樣陰森恐怖;同為稷下黃老道家,慎到是“道法之轉關”,尹文子則將道、法、名三合一,而“管子學派”體現(xiàn)出了儒、道的融合??梢哉f稷下學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因此,在稷下學宮內部,多數(shù)學者的學派歸屬是無法界定的。
最后,要探討?zhàn)⑾聦W宮所代表的齊文化的優(yōu)越性,還要分析三晉、燕、秦、楚六國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劣勢——特別是魏國、楚國和秦國。魏國雖然是戰(zhàn)國初期最強的國家,有魏文侯、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這樣的明君賢臣,并且有西河這樣一個學術中心,但是相比齊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來講還是要遜色許多;更嚴重的是,魏國是四戰(zhàn)之地,戰(zhàn)國時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多數(shù)和魏國相關。這與齊國形成了對比。楚國沒有出現(xiàn)稷下學宮那樣的學術中心,一是因為楚文化中具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二是因為楚國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之下,三是國家所執(zhí)行的選官制度和文化政策因循守舊。改變秦國歷史命運的商鞅變法與齊國鄒忌改革基本同時,然而商鞅的所有法令都是以耕、戰(zhàn)兩個字為中心,凡是游士幾乎無一例外遭到打擊。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直到呂不韋登臺,而此時到秦統(tǒng)一六國只有大概三十年時間。
齊國稷下學宮的創(chuàng)立,使得儒、墨、道、法、兵、陰陽、名辯各家學派有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他們著書立說、講學授徒,研究領域涵蓋了政治、經濟、哲學、歷史、道德教育、文藝美學、天地歷算等多學科,不僅研究現(xiàn)實,還反思過去、描繪未來。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帶來的燦爛的中國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甚至可以說,進入稷下時期以后,嚴格意義的百家爭鳴才真正開始;而沒有稷下學宮,百家爭鳴也不會那么輝煌。秦漢以降,稷下學宮作為講學的平臺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以稷下文化為代表的齊文化,凝聚了思想,功在千秋。
總的來說,《齊文化理念美德精神》一書,用翔實的資料對齊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凝結了齊文化最寶貴的歷史遺產,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史料性和社會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宣傳、普及齊文化的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