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是《習近平用典(第一輯)》的延續(xù)?!读暯接玫洌ǖ谝惠嫞烦霭嬉詠恚g成英、法、俄、日、葡等語等14種版本,累計發(fā)行近200萬冊,引發(fā)巨大社會反響?!读暯接玫洌ǖ诙嫞肥菍α暯叫陆玫?48則典故的深刻解讀,是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讀本。
本書收入習近平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148則典故,分為敬民、篤行、廉政等11篇,對其現實意義和背景義理進行解讀、闡釋,以幫助廣大讀者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在古為今用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刊特摘編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敬民篇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句話出自儒家典籍《尚書》,是中國古代“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的經典表述。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就是要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民本之維”。制度設計的優(yōu)劣、運行效果的好壞,都應該把人民利益作為檢驗標準和衡量準繩。
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為了追求表面形式,也不能停留于抽象概念,而應該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確保重大工作和重大決策識民情、接地氣。始終把群眾是否得利、民生是否改善作為標尺,我們的民主才能運行在正確的軌道上,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獲得正確的價值指南。
原典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p>
——[上古時代]《尚書,泰誓》
釋義
《尚書》亦稱<書》或《書經》,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根據篇名和內容, 《尚書》中的文章可分為“典、謨、訓、誥、誓、命”六類?!笆摹保鲬?zhàn)前的誓師詞。《尚書·泰誓》記錄的是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
《尚書·泰誓》共三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出自中篇。文中,周武王借此告訴諸侯們,天意就是民意,君王要遵從百姓的意志辦事。在《尚書·泰誓》上篇中,周武王還說過類似的話:“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币馑际牵荷咸祗w恤百姓,百姓的意愿上天必定依從。
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據《孟子·萬章》記載,孟子的學生萬章曾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回答:“否?!泵献诱J為天子沒有權力把天下私相授受,只有上天和百姓才有這個權力,并引用《尚書,泰誓》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加以說明。
治理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都曾引用《禮記》里的這句話,表達共產黨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因為這個初心,共產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觀,堅持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也因為這個初心,共產黨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作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矢志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習近平也以“大道為公”,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彰顯出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打造共同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襟和視野。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發(fā)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春秋至秦漢]《禮記·禮運》
釋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禮記》謂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實現“老有所終,牡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an,通‘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習近平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則典故,多被用于闡述中國外交政策。他所講的“大道”,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觀,而“天下”則指全世界。其蘊含的內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寬廣。
修身篇
己欲立而主人,己欲達而達人。
——《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世之道的重要原則,即以忠恕之心對待他人,達到推己及人、和諧共生的境界。習近平在國際舞臺引用這句儒家經典古語,體現了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攜手前行、互利共贏的廣闊胸襟。
做到己立立人,關鍵是以己度人、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自己多一分嚴格要求,對他人少一些求全責備,這樣才能團結更多的人。做到己達達人,關鍵是推己及人、推恩于人,一己暖則思天下之寒,一己足則思百姓之饑,把群眾冷暖始終掛在心頭,把萬家憂樂始終放在心上,這樣才能心懷群眾、為民服務。孟子說:“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對領導干部而言,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既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所系,也是執(zhí)政用權的價值指向。
原典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論語·雍也》
釋義
在《論語·雍也》中,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回答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恐怕都難以做到呢。關于仁人,孔子給出了一個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边@與《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體現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關于“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蔽宕纬跣煦C注日:“仁者兼愛,故從二?!薄叭省钡谋玖x就是對人親善、仁愛。
孔子論“仁”,以“愛人”為核心,包括恭、信、忠、孝等內容,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實行“仁”的標準。
篤行篇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圍繞“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這一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命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深刻闡釋。他引述荀子這句哲言,著意展現一種砥礪前行、攻堅克難、不達目標不罷休的進取態(tài)度,提醒國際社會拿出務實態(tài)度、擔當發(fā)展責任,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
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著眼于“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的現實,根植于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學盡其理”,喻指透徹地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必然、現實所需和歷史大勢。同時,人類正處在一個挑戰(zhàn)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發(fā)展鴻溝日益突出,“黑天鵝”“灰犀牛”不斷出現。種種問題,無不呼喚“行究其難”,在國際政治實踐中加以積極應對、有效化解。
原典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戰(zhàn)國]荀子《荀子,大略》
釋義
《荀子·大略》提出:“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币馑际牵荷朴趯W習的人,能夠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動的人,能夠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難。
荀子在《勸學》中提出“學不可以已”,認為學習是無止境的,并以此為喻:“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如何做到善學、善行?《荀子·大略》中有具體闡述:“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币馑际牵壕訉W習掌握了知識,猶如蟬蟲蛻皮,迅速而徹底地發(fā)生變化。因而他要行走時學習,站立時學習,坐著時學習,甚至于轉換臉色、改變語氣都要學習。凡是好的知識他都不放過,絕不讓疑難問題過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趕考”,折射著共產黨人永遠在路上的精神狀態(tài)。習近平多次重申“趕考”說。2013年7月他在西柏坡提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習近平再次提出:“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xù)。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xù)。”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在重提“趕考”之后,引用了屈原的這句話,勉勵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考試”仍在繼續(xù)。我們需要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xù)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yōu)異的答卷。
原典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yan zi)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zhàn)國]屈原《慈辭·離騷》
釋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币馑际牵呵胺降牡缆仿L又遙遠,我將上天入地,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去探尋。
屈原寫作《離騷》時已被楚懷王疏遠。在實現政治理想的過程中,他不斷遭到保守貴族集團的排擠、打擊和放逐,已到了救國無門的地步。《離騷》后一部分主要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他上叩帝閽(hun),卻遭到冷遇;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終無所遇。接著,詩人找靈氛占卜、巫咸問策,并聽從靈氛的建議,決計遠行。但正當他“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要升騰遠游之時,“忽臨睨夫舊鄉(xiāng)”(忽然看到了楚國大地),“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對故國的強烈眷念使他不忍離開。展示了詩人內心去與留的復雜矛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詩人兩種情感的聚焦:一是遭到打擊陷害、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二是董道不豫、上下求索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了真理不懈求索。
勸學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闡述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tǒng)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為儒家的理想秩序進一步奠定精神基礎,為歷代文入學士所推崇。習近平與廣大知識分子分享張載的名言,同時還引用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了重溫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家國情懷,激發(fā)廣大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
當前的中國,從引領經濟新常態(tài)到把握戰(zhàn)略新機遇,從經濟轉型升級到實現治理現代化,都更加需要智力支撐與知識貢獻,這為廣大知識分子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這是一個需要思想并能產生思想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需要知識并能實現知識價值的時代。對廣大知識分子而言,只有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并能堅守正道、追求真理,才能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獻計出力,不負時代的豐厚饋贈。以知識貢獻推動時代發(fā)展,這是傳統(tǒng)士大夫的家國情懷,也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原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主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張載《張子語錄》
釋義
張載,北宋哲學家,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他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演變?yōu)楝F在人們熟知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天地豈有心乎?張載稱:“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日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薄盀樘斓亓⑿摹?,就是確立仁民愛物之心?!盀樯窳⒚?,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 “為往圣繼絕學”,化用孔子“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之義。往圣:孔孟所代表的先儒。絕學:中斷了的儒家道統(tǒng)。宋儒認為,孟子以后的儒家道統(tǒng)趨于斷絕,所以要把先圣快要滅絕的學術傳統(tǒng)加以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盀槿f世開太平”,就是為后世開創(chuàng)出千秋萬代的太平基業(yè)。
張載這段話充分體現了其遠大抱負和理想,也成為激勵無數志士、哲人的精神力量。
天下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這句諺語,說明“一帶一路”建設在世界上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號召力。
中國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者,更是負責任的參與者、有擔當的行動者。幾年來,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中國以實際行動讓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的發(fā)展紅利,吸引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廣、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做清談館,要當行動隊。中國將繼續(xù)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為世界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書寫經濟全球化的新篇章。
原典
太史公曰:傳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論大也。
——[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釋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對西漢名將李廣的一句評價。意思是:桃樹、李樹不說話,但它們有花朵和果實,人們在樹下賞花摘果,便走成了一條小路。說明只要為人真誠,品德高尚,用不著自我宣介,自然會感動別人,受到人們敬仰。
李廣一生與匈奴交鋒七十余次。他總是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戰(zhàn)功顯赫,但從不居功自傲。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列傳末尾,司馬遷首先引用《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李廣正直的品質。接著又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諺,指出李廣并非刻意邀取美譽,而是憑“忠實心誠”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廉政篇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紀律是紅線,規(guī)矩明底線。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8900多萬黨員的黨,守紀律、講規(guī)矩,極為重要。習近平引用這句名言強調,要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人不以規(guī)矩則廢,黨不以規(guī)矩則亂。近年來,無論是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還是湖南衡陽賄選、廣東樂昌“紅包腐敗”等基層窩案,無不折射出亂了綱紀、壞了規(guī)矩的巨大危害。
什么是共產黨人的“準繩”“規(guī)矩”?習近平提出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也是總規(guī)矩;第二,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更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第三,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第四,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工作慣例。
原典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
——[戰(zhàn)國]呂不韋及門客《呂氏春秋,自知》
釋義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要想知道平直與否,就必須借助水準墨線;要想知道方圓與否,就必須借助圓規(guī)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就必須任用直諫之士。前兩句采用比興手法,以引出第三句所要討論的話題—— “自知”?!爸笔俊本褪鞘咕髯灾摹皽世K”和“規(guī)矩”。
“準繩”和“規(guī)矩”原本表示具體的測量和繪圖工具,后表示抽象的“準則、法度”之義。古代文獻中,常將二者對舉或連用。如《孟子·離婁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以為方員(通‘圓)平直,不可勝用也?!薄豆茏印て叱计咧鳌罚骸胺烧钫撸裘褚?guī)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通‘伸),不可以求直。”現代漢語中,“規(guī)矩”一詞常用來表示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也形容一個人行為端正,合乎標準或常理;“準繩”一詞則用來比喻言論、行動等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
法治篇
法者,治之端也。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日內瓦,各國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就政治安全、貿易發(fā)展、社會人權、科技衛(wèi)生、勞工產權、文化體育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和法律文書。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呼吁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國際法治權威,依法行使權利,善意履行義務。這樣的智慧,可謂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響,中國與世界的融通。
法律的生命在于付諸實施。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不斷加大對多邊主義的支持力度,為維護聯合國憲章和一系列國際公約作出實打實的努力。同時,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義。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把互利共贏理念融人世界治理秩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為其他國家?guī)砭薮蠹t利,促進全球治理體制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發(fā)展。從法治中國到法治世界,中國有理念,也有行動,更有信心。
原典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戰(zhàn)國]荀子《荀子,君道》
釋義
《荀子·君道》主要論述了君主治國應遵循的政治原則,強調了君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君主的對錯,直接決定國家興亡。荀子說:“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币馑际牵河衼y國的君主,無自亂的國家;有治理好國家的人,無自行治國的法律。
荀子列舉羿和禹,說明法律不能自行治國,要靠君子推行才可,從而得出結論:“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币馑际牵褐贫ǚ桑侵卫韲业拈_始,君子才是法律的原動力。所以,有了君子,法律雖簡也能全面實行;若無君子,法律雖全,卻實施失序,不能應對事變,足以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