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宇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到來,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促使會計學科的快速發(fā)展。從傳統(tǒng)上講,會計學主要以物本會計,即物質性會計為核心研究的管理學科,主要反映經濟活動的運行情況,為保障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和效果效率的提升。但是,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催生了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那么會計學的領域也會相應衍生出人本會計學科,豐富了會計學的內涵。筆者認為,人本會計的概念可以認為是研究人類經濟意識并通過人類經濟意識的情況對經濟活動進行反映和監(jiān)督的一種會計學科,即意識性會計。
一、意識性會計的概念解析
意識性會計首先是作為與物質性會計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提出來的。所謂物質性會計,是以物為核心,側重于對有形物和無形物的核算與管理的會計。物質性會計屬于傳統(tǒng)會計理論的范疇,相對應意識性會計屬于以人為本的會計。徐國君教授指出:“人本會計,就是一人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該種意義上的會計,并非是人力資源會計的變換,而是繼承物本會計的科學成分,將以人為本的原則系統(tǒng)運用于會計領域,并在傳統(tǒng)物本會計基礎之上形成的新的會計分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意識源于物質的產生。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能動反映。這里要明確一點,盡管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反映,但是不能獨立的對經濟活動的情況進行直接反映,而是通過物質形成意識,經濟意識控制經濟行為的模式,并最終以經濟行為體現。因為任何經濟活動的情況都是獨立或非單獨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而經濟行為又是在意識催生的產物。筆者認為,意識性會計是一種以物質性會計為基礎,側重于以人的經濟意識為基礎的經濟行為管理的會計。盡管人本會計的概念指出了其概念與物本會計概念的相關性,指出了經濟行為在經濟活動中的反映,但是沒有分析兩者從根本上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可以在現有會計研究的條件下,將會計學分為兩大分支:物質性會計領域和意識性會計領域。
二、意識性會計的對象
辯證唯物主義意識論指出:物質產生意識,意識也會反作用于物質,進一步講,意識會指導實踐。從形式上講,人的經濟意識通過人的經濟行為得以體現,人的經濟行為實踐最終通過物質財富的狀況反映出來,而物質財富的狀況最終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狀況。也就是說經濟意識通過反作用于并指導經濟活動實踐,即指導經濟行為的方式產生了物化價值,最終反映了經濟活動狀況。從公式角度上分析,可以將原資產=權益的結論擴展為資產=經濟意識行為=權益,該公式體現無論資產和權益如何變化,最終意識行為在經濟活動中貫穿始終,體現了人的意識行為的會計地位,點出了意識性會計的實質。綜上所述,意識性會計的對象仍然是社會經濟活動狀況,其與物質性會計的不同點僅在于研究方式、研究角度的不同。
三、意識性會計的假設
傳統(tǒng)物質性會計存在四大假設,即會計主體假設,持續(xù)經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會計分期指標。筆者認為,意識性會計的假設與物質性會計的假設略有區(qū)別,逐一分析如下:
會計主體假設、持續(xù)性經營假設以及貨幣計量假設是符合意識性會計的假設的。首先,會計主體是經濟活動的細胞,會計主體一般認為是社會中的企事業(yè)單位,而單位的經濟活動的運行必然離不開人的經濟行為,而人的經濟行為又是人的意識所支配的,因此會計主體假設在意識性會計中是適用的。其次,企業(yè)必須持續(xù)運營才能得以生存,實現企業(yè)價值,因此如何運營就需要企業(yè)人員的集體智慧,并將之付諸實踐,促進企業(yè)持續(xù)的發(fā)展。沒有持續(xù)性經營假設就談不上人的行為在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該假設也是意識性會計所必須的。
貨幣計量假設在一定條件下也應作為一種基本假設,盡管將意識產生的行為難以量化,筆者認為應該通過行為物質化的轉變方式,讓意識性會計同樣可以用貨幣加以衡量,如通過作業(yè)成本法,首先分析哪些意識產生了何種行為,該種行為形成類哪些作業(yè),該作業(yè)造成了哪些盈虧變動,最后考慮用貨幣衡量其變動。通過這樣的轉變,使意識性會計得以量化,貨幣計量假設有據可尋。
而對于會計分期假設,筆者認為分期的目的在于會計數據期間的可比性而設置。但是關于人的經濟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很可能是跨會計期間的,影響可能涉及若干會計年度;且會計意識的作用是隨經濟狀況變化而變化,因此期間之間經濟意識行為所產生的會計數據之間很難進行比較。會計分期假設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要強調一點,筆者認為意識行為目標的一致性也應該作為意識性會計的假設。如果沒有該假設,那么企業(yè)全體員工不是為實現企業(yè)價值而奮斗,與企業(yè)實現企業(yè)價值背道而馳,企業(yè)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因此要求必須讓員工的意識行為符合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的要求,以實現企業(yè)價值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綜上所述,意識性會計同樣形成了四大假設,不過其內容與物質性會計略有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識性會計的人本性。
四、意識性會計的目標
會計的目標是會計工作應該達到的要求和目的。具體到意識性會計的層面來講,意識性會計具有人本性,論及其會計目標也必然要考慮其人本性。意識性會計的目標,中級目標是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同時,制定意識性會計的目標必須要滿足戰(zhàn)略性,具體性,階段性,可行性。首先,意識性會計目標應該具有戰(zhàn)略性,要反映企業(yè)愿景和其終極性,企業(yè)要通過對員工經濟意識行為活動的控制,始終讓員工保持努力向企業(yè)的終極目標奮進,確保員工的經濟意識活動不會偏離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這個總綱。其次,意識性會計目標應該具體,不應過于籠統(tǒng),過于籠統(tǒng)的目標不利于員工經濟意識行為的展開,會使企業(yè)工作變得雜亂無章,反而不利于企業(yè)價值的增加。再次,意識性會計應該具有階段性,企業(yè)終極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在企業(yè)長期的發(fā)展中,必定會面臨一些企業(yè)風險和困難,以及一些機遇,意識性會計的目標在明確終極目標的同時,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將終極目標分解成各個子目標,逐期完成,通過意識性會計的經濟意識行為的導向,逐步完成各會計期間目標,最終實現企業(yè)終極目標。最后,意識性會計的目標要具有可行性,由于意識性會計的目標具有階段性,那么企業(yè)發(fā)展的每一階段具有不同的發(fā)展子目標,因此必須實事求是,必須考慮企業(yè)發(fā)展階段和企業(yè)自身的條件,使意識性會計的目標具有可行性,即能夠通過意識性會計的管理作用實現企業(yè)各期間的子目標,最終實現企業(yè)的終極目標。
五、意識性會計的特征
意識性會計的特征應有以下兩點:
一是從聯系上講意識性會計是由物質性會計為基礎產生的,其根本目標都是對經濟活動狀況進行反映和監(jiān)督,但是意識性會計的研究角度不同于物質性會計。展開來說,物質決定意識,沒有物質就不能論及意識,離開物質談意識就是唯心的,因此,必須首先承認物質性會計是意識性會計產生的基礎。同時意識性會計也有其獨特的特征,即從經濟意識上、經濟行為活動上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從而與物質性會計從物質、事件方面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產生了角度差異。
二是相對于物質性側重于通過物和事件的會計描述反映經濟活動狀況,意識性會計側重于通過人的意識和經濟行為的會計描述,以人為本。社會的發(fā)展源于人類的勞動,因此對人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對其經濟行為的管理。人類的經濟行為作用于物質,換句話講,經濟活動情況通過物質的會計核算變化來反映,對物質會計核算的變化必然涉及人的經濟行為動因,而人的經濟行為產生又必然涉及人的經濟意識的操控??梢娨庾R性會計是以經濟意識為出發(fā)點,以人為本,通過人的經濟行為來反映和監(jiān)督經濟活動狀況的會計體系。
六、結語
意識性會計是一個新的會計研究領域,隨著目前人力資源會計、責任會計,人本會計等理論和實踐不斷發(fā)展,必將賦予會計學以新的概念,突破了物質性會計的范疇。物質性會計的發(fā)展給意識性會計的發(fā)展帶來了契機,意識性會計繼承、補充和發(fā)展了物質性會計。盡管意識性會計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要去探索和研究,但隨著人文科學的發(fā)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意識性會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也會不斷被挖掘,必將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