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 要】目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xiàn)的急性、亞急性食源性疾病。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食物中毒事件引發(fā)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強食品衛(wèi)生安全管理,并要求醫(yī)療領域加強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實驗研究,以指導相關防治措施的制定。本文對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的實驗研究進行回顧分析,旨在為該該類型食物中毒的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非O1/O139群霍亂弧菌;食物中毒;食品衛(wèi)生安全;生物學特性;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3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1
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為霍亂弧菌三個分群之一,該群弧菌鞭毛抗原與O1型相同,菌體抗原不相同。早期認為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僅可以引起腸胃腸炎性腹瀉,不會引起暴發(fā)流行,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在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家暴發(fā)的霍亂流行菌群即為非O1群霍亂弧菌[1]。伴隨著各國醫(yī)療領域對非O1群霍亂弧菌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較多研究報道該菌群還可引起食物中毒,且嚴重時可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脅[2]。近年來,我國醫(yī)療領域也報道了幾起由非O/O1391群霍亂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示國內應加強對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實驗研究。
1 非O1 /O1 3 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簡介
2016年7月12日,我市金馬鄉(xiāng)玉泉村一戶村民請鄉(xiāng)廚辦婚宴,共開26桌,其中22人在餐后7小時后陸續(xù)出現(xiàn)輕重不一的胃腸道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2例嚴重者一天瀉10多次,主要為黃色水樣便,輕者一天2、3次,經臨床和流行病學分析及病原學檢測確診為非O1/O139群的O11群霍亂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給予對癥治療后均治愈。
2 病原菌檢測過程及結果
采集午餐后廚房留樣的部份剩余食物7件及腹瀉患者的糞便3份、肛拭子3份,共計13份樣品,按照GB4789-2016及《霍亂防治手冊》進行常規(guī)食物中毒細菌培養(yǎng)項目檢測,未檢出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霍亂弧菌及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但鹵鴨、涼拌豬耳朵及2份糞便標本經堿性蛋白胨水增菌后,在TCBS及4號瓊脂平板上長出疑似霍亂弧菌特征的可疑菌落,TCBS平板上為黃色菌落,4號瓊脂上為中央黑色、邊緣透明光滑、濕潤的菌落。所用培養(yǎng)基來源于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
3 非O1 /O1 3 9群霍亂弧菌的生物學特性
3.1 生化反應分析 生物學特性:挑取TCBS及4號瓊脂上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鏡檢為:革蘭染色陰性呈短桿狀或弧狀。挑取鏡檢陰性的弧形菌進一步純化后再進行系列生化試驗。結果為:氧化酶、動力、吲哚-枸椽酸鹽、靛基質,VP、賴氨酸、鳥氨酸、葡萄糖、甘露醇、蔗糖均陽性,明膠液化,乳糖、硫化氫、精氨酸均陰性,在0%和3%的Nacl蛋白胨水中生長,而在6%和8%的Nacl蛋白胨水中不生長。所用生化鑒定管來源于青島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2 血清學鑒定 將生化符合霍亂弧菌特征的菌落與診斷血清做玻片凝集。該菌與O1群多價診斷血清及小川、稻葉分型血清不凝集,與O139群霍亂弧菌診斷血清不凝集。與非O1群零亂弧菌18種(M1-18)凝集,與VBO(O2-91)單價診斷血清中的O11凝集。
3.3 耐藥性分析 參照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K-B紙片擴散法進行非O1群群霍亂弧菌耐藥性分析,藥敏紙片為Oxoid公司生產,試驗所用抗生素藥物包括頭孢克肟、氨芐西林、頭孢拉定、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復方新諾明、呋喃唑酮、四環(huán)素、紅霉素、諾氟沙星。根據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出版的《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標準(2014版M 100-S24)》進行結果判讀,顯示菌株對頭孢噻肟、慶大霉素、頭孢噻吩、環(huán)丙沙星完全敏感,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完全耐藥。
4 非O1 /O1 3 9群霍亂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機制分析
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為對除O1群霍亂弧菌和O139群霍亂弧菌以外的霍亂弧菌的統(tǒng)稱,在自然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海產品和水體中,是導致人群出現(xiàn)急性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的主要原因[3]。2014年廣東省報道了一起病原菌感染所致急性消化道癥狀事件,現(xiàn)場采樣,應用熒光定量PCR法和傳統(tǒng)分離培養(yǎng)法進行病原菌分離和篩查,結果顯示18份標本中,共11份標本的霍亂弧菌核酸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分離出6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其中5株來源與患者糞便標本,1株來源于冷柜內壁標本,證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為引起急性消化道癥狀的主要原因[4]。本文回顧的該起食物中毒事件中,22人在用餐后陸續(xù)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經現(xiàn)場采樣和糞便標本采用,共4份標本中檢出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陽性率為30.77%,其中2份標本為食物中毒者的糞便標本,進一步證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早期國內外均有關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致病機制的研究,但時至今日仍未完全明確其致病機制。國外一項研究顯示,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的脂多糖與O1霍亂弧菌、O139群霍亂弧菌存在明顯差異,毒素基因的分布也存在顯著差別,大多數(shù)細胞含有溶血素、重復毒素A等毒素基因。還有一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存在多種致病因子,包括腸毒素、蛋白酶、外膜蛋白、轉錄調節(jié)因子、溶血素等[5]。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上述致病因子中的溶血素,由hly A基因編碼后能夠在細胞膜上形成孔隙,破壞細胞的正常功能,在兔結腸結扎實驗中發(fā)現(xiàn),由hlyA基因編碼的溶血素還可引血液中毒性物質的積聚。此外,還有一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toxR基因的活動能夠影響霍亂CT毒素的表達,它的存在可以激活霍亂毒素的轉錄[6]。總結上述研究報道所得結果可知,關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的致病機制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還有待日后國內外研究學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來驗證。
5 總結
綜上所述,非O1/O139群霍亂弧菌也可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在未來可能成為我國公共衛(wèi)生學上的一個潛在風險。通過對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耐藥性、生化反應、血清學等生物學特征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的致病機制,并能夠為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相關食物中毒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在保障人群群眾食品衛(wèi)生安全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實踐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霍亂防治手冊》第五版.
《食品微生物檢驗》2016版.
李鳳娟,闞飆,王多春.非O1非O139群霍亂弧菌多重PCR和SYBR Green實時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35(1):66-70.
徐秋瓊,李柏生,余泳紅,等.廣州市一起非O1/O139群霍亂弧菌食物中毒分離株的病原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7,32(2):149-152.
李鳳娟,闞飆,王多春.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流行、致病因子和耐藥[J].疾病監(jiān)測,2014,29(3):239-242.
鄒玖明,張愛平,李智山,等.致血流感染非O1群非O139群霍亂弧菌的鑒定及毒力基因檢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3):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