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晨
摘要: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帶動了科技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隨之到來,新媒體因其特點已經(jīng)成為了大眾獲取最新資訊和思想交流的新平臺,這對應用型民辦高校思政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新媒體視域下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時效性,成為各位思政教師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革新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3-0034-02
一、新媒體
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景觀,也將世界帶上了嶄新的時代軌跡。對于中國來說,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新生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但短短十幾年的發(fā)展,中國已成為新媒體大國。學生在新媒體視域下掌握了更多的社會實時信息以及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類思想。
1.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動態(tài)的概念,至今人們對于新媒體的定義都存在廣義上和狹義上的分歧,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媒體是在數(shù)字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xiàn)或影響的媒介形態(tài),如互聯(lián)網(wǎng)絡、電子出版、衛(wèi)星通信、數(shù)字電視、手機終端等。
2.新媒體的特點。(1)即時性。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時限、排版等時間上的限制,新媒體則沒有這些限制,全天24小時可以隨時發(fā)布最新的消息,有著便利的條件可以隨時進行全球的實況直播,讓接收者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資訊。(2)交互性。新媒體的一個主要革新是讓接收者參與到新聞中來,人們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于資訊的想法,與不同地區(qū)、不同語言甚至不同國家的人進行思想交流。接收者在某種方面也變成了思想的傳播者,人們可以隨時在新媒體上發(fā)布自己的思想觀點動態(tài),對于自己關注的焦點展開評論。(3)個性化。新媒體作為一種靈活且低成本的虛擬平臺,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各種資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以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基礎,基于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新媒體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對于信息的大眾化處理,新媒體可以讓接收者按照個人的興趣選擇自己的信息。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都是為自己特定的不再被動接收大眾化的信息。(4)傳播方式形式多樣化。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傳播狀態(tài)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yōu)槎帱c對多點”。曾經(jīng)人們獲取信息是指在電視、報紙、書刊中。在新媒體視域下,傳播的途徑也從單一發(fā)展到了多種多樣,人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隨時隨地地用自己方便的方式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手機、電腦等。
二、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影響
1.教學環(huán)境變得復雜。學生在過去一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大學就是他們的“象牙塔”,在“象牙塔”里學生心無旁騖地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思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將“象牙塔”堅固的壁壘打破,網(wǎng)絡在新媒體時代將學校與社會之間搭建起了橋梁,將社會上的資訊、思想逐漸走進了校園,學生不斷的接收來自各界的不同思想,與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和思想進行無國界的交流。但是由于學生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價值觀以及養(yǎng)成辨別信息的能力,加之新媒體管理的難度,如一些無責任、沒有道德底線的言論,使學生接收到了不良思想。
2.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新媒體視域下,學生的思想多樣、靈活,曾經(jīng)單一的“灌輸式”教學不僅僅沒有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學生受新媒體的影響,迫切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思想,單一的灌輸并沒有起到根本性的引導作用。教師授課過于拘泥于課本固有的教材,但是新媒體的視域下學生接收到的都是最新的時事政治、新聞交點。在應用型民辦高校中,學生的自制能力參差不齊,學生對待事物問題的看法也因為一些社會的偏見受到了影響。陳舊的課題讓學生有吐露心聲的沖動,致使教師沒有時機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思政教學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3.學生的思想意識。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律差、理解力良莠不齊等現(xiàn)象,導致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一定的欠缺。新媒體因為開放性的特點,發(fā)布者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取得觀眾度,用詞一般都極具煽動性或斷章取義,信息的來源也不盡真實,這些信息極易誘導民辦高校學生建立有偏差的價值觀。
三、應用型民辦高校思政教學的革新
1.教師跟緊時代不斷充實自己。民辦高校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均勻分配導致一部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盡如人意,對于思政課社會大環(huán)境的偏見以及教育者沒有足夠的重視,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一直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以及效果。作為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應該明白,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2.教學模式、內容的更新。思政教育應該從以前的理論教學走進實踐互動教學中,讓學生真正作為課堂的主體,讓思政教育起到效果。首先,授課教師的授課模式可以從理論灌輸轉化為針對章節(jié)內容的時事熱點討論,讓學生參與進來,給學生一個表述自己觀點的平臺。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不僅可以增進課堂的實際效果,還可以讓教師了解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思想。在討論中,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在一次次的討論中,學生可以切實掌握教學內容,還可以增加學生對于信息的過濾能力。求同存異的討論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化和差異性,也讓學生慢慢體會到從虛擬到現(xiàn)實的過程。
3.尊重學生意愿與培養(yǎng)學生。前文陳述了民辦高校學生主體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新媒體視域下變得越發(fā)凸顯。龐雜的信息使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學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齊,要防止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不能僅僅依靠網(wǎng)絡信息的監(jiān)管,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信息的辨別能力,以及正確客觀的社會價值觀。校方學會運用新媒體,通過把握干預學校輿論動向,知道學生本時段下的關注點和思想動態(tài),進而通過學校輿論動向引導學生的思想,逐漸形成具有正能量的學校輿論。教師對于學生不同的思想要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使學生的認同感得到滿足,才可以使學生嘗試接收教師所傳授的思想。民辦高校的學生一般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強調與眾不同,對于主流思想習慣性保持敵對的態(tài)度,學生會存在這樣的態(tài)度與社會、家庭、教師以及學生本身都有一定的關系。
4.走下講臺,走進生活。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年齡普遍年輕化,與學生的年齡差較小。教師要利用這一點,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去。通過現(xiàn)實的生活,起到榜樣的作用。新媒體也為教師與學生搭建起了更直觀且便捷的交流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各類社交軟件,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5.多元化教學?!吨泄仓醒胄麄鞑拷逃筷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思政課的課外實踐富含社會實踐性,思想教育實踐活動已經(jīng)開展多年,卻一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新媒體時代,思政教師可以通過聯(lián)系本地區(qū)活動方,帶領學生參加網(wǎng)絡組織的正能量活動,讓學生明白新媒體信息是生活的延續(xù)而不是完全真實的生活,增加新媒體信息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新媒體信息,學會如何辨別新媒體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四、結語
新媒體為應用型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也為思政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主人翁意識。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時代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27.
[2]汪頔.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新挑戰(zh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