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環(huán)+許雪峰+馬亞良
摘要:針對現有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單向性”的特點,提出了基于網絡反饋平臺的導師制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充分利用網絡環(huán)境,建立“教—學”反饋平臺。該平臺可實時跟蹤反映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生活情況,當超出設定閥值時,系統(tǒng)向導師發(fā)出信息,提示其進行相關指導。該方法使教與學都能夠達到實時在線反饋與干預,使教與學形成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平臺良好運行下,導師基于對學生的了解,通過逐步參與課題研究的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chuàng)新力。
關鍵詞:導師制;網絡;反饋平臺;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3-0055-04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制造業(yè)的國際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繼續(xù)采取學習西方的方式已不能適應發(fā)展的需要。要實現跨越發(fā)展,方式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發(fā)展過程,即工業(yè)2.0、3.0和4.0同步發(fā)展,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1]。
工科大學很重要的社會責任之一就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工程技術能力、可利用數學及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然而,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畢業(yè)后創(chuàng)新能力嚴重不足、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缺乏主動探索精神、與企業(yè)實際用工需求偏離,從而導致畢業(yè)生在求職中較盲目,不能學為所用,也造成了人才培養(yǎng)的浪費[2]。
以上現象,究其原因在于現在的大學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教”為主,處于學習主體的學生(“學”)是被動的接收者,且這一過程基本是單向的[3],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效果(即“教—學”實時反饋)總是未受到重視,甚至被忽略。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得不到及時了解與輔導,部分學生在混混沌沌的學習中喪失了對所學課程的興趣;長期的惡性循環(huán)、期末考試通不過、專業(yè)學分達不到要求,幾年大學學習下來對所學專業(yè)知識掌握不足,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差,就業(yè)存在盲目性;同時也造成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與當前企業(yè)、社會發(fā)展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近幾年我國較多本科院校在指導學生方面已實施了導師制[4-6]:大一開始每位學生即選擇了自己的指導教師,導師協助輔導員、任課教師指導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學生在高年級時的畢業(yè)設計、畢業(yè)論文等,直至該學生大學畢業(yè)。然而更多的現象是學生僅到大四畢業(yè)設計期間才能得到導師的指導,平時的學習、生活及業(yè)余課題等均不能得到與導師及時交流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導師制的目的,也最終影響了畢業(yè)生的質量。
研究表明,對于新生進行干預,向其提供必要的支持,有效地減低了新生的身心負面癥狀,使之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這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增強自信心和未來專業(yè)水平[7]。
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導師)與學(學生)在教學效果上的動態(tài)關系,自學生入學開始即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糾正偏差,提高學生的接受效果,使教與學形成一個“閉環(huán)系統(tǒng)”,如圖1所示,類似電路中的反饋電路[8],導師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A)的了解進行外部干預指導(B),形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H),從而控制實際效果(Y)更貼近教師預計效果(X)。其關系式為:
■=■(1)
由式(1)可以看出,在教師指導作用(B)為正的情況下,隨著B的增大,Y/X趨近于1,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若大學期間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閉環(huán),導師及時給予學生干預指導,把問題解決在萌芽時期,不僅能夠保障學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而且能夠提高畢業(yè)生的總體水平。在使得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后期高年級實踐項目鍛煉,進一步提高畢業(yè)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得教學與學習效果均能上一個臺階。
一、基于反饋的導師制模式下的大學生培養(yǎng)
導師制模式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已實行了幾十年,本科生導師制與現代高校的教學理念相一致,體現了導師對學生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的特點,是目前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我國高校自實施導師制以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5,9]。
在導師制管理模式下,要求導師以學生為主體,導師為主導,師生共同討論協商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發(fā)展目標;同時,導師要善于發(fā)現、發(fā)掘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然而每位導師名下的學生往往包含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這些學生處于不同的年級,導師要對每位學生都做到細致入微的了解并不容易實現。加之學生本身功課多,任務重,自主支配時間少,導師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難以有時間來指導學生,再有,導師和學生不在一個校區(qū),距離遠,等等[6],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制實施的成效。建立符合時代特色的導師制指導模式,對當今時代大學生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提出了基于網絡反饋平臺的導師制指導模式(如圖2所示),包括建立教—學網絡交互平臺、因材施教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導師對所指導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平時作業(yè)、測驗、出勤等)、生活(作息、入黨、參加社團情況等)等均能通過網絡平臺來掌握,并及時給予干預指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同教師進行學習生活交流,包括初入大學的適應、學習中的煩惱、專業(yè)的發(fā)展未來、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等。針對高年級學生,導師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可以安排學生到相關專業(yè)的企業(yè)實習,實習后學生要講述具體實習內容及效果,如某一裝備的工作生產過程、特點、結構等。高年級學生可以參加到指導教師團隊中,在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團隊中,參與教師現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研究,將基礎課及專業(yè)課的知識運用到具體項目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抽象建模、數學運算等,體現創(chuàng)新性,真正發(fā)揮導師制下導師的作用。建立教與學在教學效果上的動態(tài)關系,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糾正偏差,提高學生的接受效果,使教與學形成一個“閉環(huán)系統(tǒng)”。如圖3所示,其為針對個體學生的“教—學”過程系統(tǒng)結構圖。該系統(tǒng)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課題實踐等進行反饋控制,及時給予干預指導,從而實現實際輸出效果(Y1)更接近期望效果(X1)。其關系式為:endprint
■=■(2)
式中
α=■=■(3)
二、導師制“教—學”反饋平臺的建立
當今時代計算機高度發(fā)達,信息化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現在較為方便的信息化平臺建立群組,本科生導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或智能手機等網絡終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導師對學生學習、生活、興趣的了解,以便進行一對一的個性指導。學生可以進行網絡(包括語音視頻等)與導師交流,從而實現師生間的信息溝通、討論及相關信息實時反饋。
“教—學”反饋平臺包括導師團隊中每個學生入學起所選的每門課程及課程的每次作業(yè)成績、期末成績、出勤率等班級/專業(yè)排名,課外實踐、出勤、入黨、參加社團等情況(如圖4所示)。對于較為重要的學習成績一欄,隨著學年的增加,系統(tǒng)自動根據每學期的成績繪制曲線(如圖5所示),曲線可以方便的反映出該學生的整個學習情況,當某一學期或期中考試排名處于班級/專業(yè)前某一范圍(如設置閥值為60%)、排名較前一次具有較大幅度降低(如設置閥值為-20%)時,系統(tǒng)自動發(fā)信息給導師,導師收到信息后要對該學生進行干預指導(如:一對一約談),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同時,通過這一曲線,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整體學習情況,例如針對本導師組下2012級三名學生各個學期期末成績排名繪制曲線(如圖5),其中學生B入學成績良好(專業(yè)前20%),然而第三學期成績排名下滑嚴重(80%),系統(tǒng)此時發(fā)信息提醒導師進行指導,筆者通過對該學生進行預警談話,幫助他理清思路,結果發(fā)現是由于上大學缺乏高中時教師的實時監(jiān)督,對未來迷茫,學習上放松了警惕性和缺乏上進心所致。通過談話,結合專業(yè),對學生B進行了未來發(fā)展方向、就業(yè)趨勢、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的介紹,并安排高年級同學與其交流討論形成互助組,學生B在大二下學期成績逐漸好轉,一直到大三、大四的專業(yè)學習也都在中等以上。這一實例表明,通過導師的及時干預,避免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走彎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
三、因材施教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隨著年級的增長,大二、大三階段導師根據對個體學生學習、性格、愛好等的了解,安排學生進行某些社會實踐或課題研究,如到相關專業(yè)的企業(yè)實習、對某一行業(yè)進行社會調研、參加大學生設計大賽等。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導師要對學生提出一定的目標任務,在目標任務下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例如在企業(yè)實習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和學習企業(yè)的文化、管理方法、運行方式,而且要對某一生產環(huán)節(jié)做具體的操作,通過真正的接觸企業(yè)與生產,發(fā)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及解決方法。實習后,學生不僅要將實習內容寫成報告,而且要講述具體的實習內容及體會,如某一裝備的工作生產過程、特點、結構等,避免“走馬觀花”式的實習鍛煉。學生通過實習真正接觸了生產,逐步提高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下一步解決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實習期間還需要進行定期討論,目的是讓學生在眾多的問題中理清頭緒進而實現自主學習,最終實現自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針對討論中的某些問題,指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理論建模方法、數學運算方法等,讓學生自己決定采取何種方法。通過將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一過程,學生逐漸建立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導師在學生的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輔導和催化作用。
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導師可以向所指導的本科生介紹自己的科研課題研究,吸引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在以“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團隊中,參與教師現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研究,將基礎課及專業(yè)課的知識運用到具體項目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抽象建模、數學運算、試驗數據整理與分析等,通過具體項目的實現、研究團隊對實驗結果的討論、研究結果的整理(撰寫學術論文、專利等),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掌握工程及科學問題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工科創(chuàng)新人才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結語
基于網絡反饋平臺的導師制工作模式,為師生雙方互動提供了更為方面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更為方便的聯系導師,教師指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師生之間可以較方便、及時地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對話和交流,創(chuàng)設了一種“教”、“學”互動的寬松的育人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大學生活和學校環(huán)境中。在歡快、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激發(fā)專業(yè)興趣,拓寬知識面,同時也可以激發(f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促進教學工作,使教書育人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彭瑜.中國制造應走工業(yè)2.0、3.0、4.0并行發(fā)展的道路[J].世界科學,2014,(6):11-12.
[2]楊紅官,晏敏,曾云.本科生導師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99-101.
[3]王新智.反饋放大電路反饋類型判別教學改革新探[J].高等教育,2014,(3):181-183.
[4]顧祥紅.著眼細節(jié)落實積極推進本科生導師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9,(13-14):69-70.
[5]曾昆,潘志明,周福才,黃金林,殷月蘭.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J].大學教育,2016,(1):7-9.
[6]柯朝雄,丁吉超,王曉.全程導師制實施現狀調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38(1):78-82.
[7]潘彬,肖永明.生活導師制: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新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2016,(3):74-78.
[8]王新智.反饋放大電路反饋類型判別教學改革新探[J].高等教育,2014,(3):181-183.
[9]周雷,李長波,劉鵬.個性化培養(yǎng):本科生導師制的本質[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4):2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