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莎莎
摘 要:時下火熱的共享單車模式開啟了一股“共享經濟”的潮流,面對這樣一種“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的新經濟模式,究其本質卻是一場與資本共舞的盛宴。文章通過揭示共享單車租賃經濟的本質并深層剖析其具有的資本主義屬性,來給當前該行業(yè)頻發(fā)的“占用公共資源”“資源嚴重浪費”“市場惡性競爭”“押金退款困難”等問題向資本原罪提出有力的控告。指出作為公共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范式,我們既要對共享單車展開熱烈的擁抱,也要構建一個企業(yè)、政府與公眾多方協(xié)調治理的局面警惕資本邏輯帶來的惡果,不能讓一副好牌就這樣被資本玩壞了。
關鍵詞:共享單車;共享經濟;資本
中圖分類號:F224.1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3-96 ?-04
一、引言
為了解決人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自行車作為低碳環(huán)保的綠色交通方式完美地彌補了地鐵、公交車等公交系統(tǒng)的盲點。共享單車應運而生并成功成為了資本的寵兒。從2016年以來,共享單車領域可謂是熱鬧非凡,不僅引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公共交通變革,也為人們上演著一幕幕資金PK的大戲。然而在資本的介入下,共享單車卻并沒有下好這一盤共享的好棋,反而引來一臉難看的吃相??粗鞘械慕值缽膯我坏乃嗌兂梢粋€個五顏六色的調色盤,本該綠意盎然的青草地淪為了尸橫遍野的“單車墳場”,接連倒閉的單車企業(yè)更是讓這個行業(yè)提前進入了寒冬,只留下一地雞毛。究竟共享經濟到底是什么樣子?共享單車到底出了什么問題?這是當前共享經濟企業(yè)以及政府都應該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
二、共享單車是不是共享經濟
2016年,可謂是“共享經濟”的元年,隨著滴滴和Uber播撒下“共享經濟”的普羅米修斯火種后,一場“共享風暴”瞬間席卷全國。人們的衣食住行再到充電,“共享經濟”幾乎無所不包。而目前打得火熱、勢頭正旺的就要屬共享單車了。據(jù)資料統(tǒng)計,市場中一度參與共享單車競爭狂潮的企業(yè)多達70多個,而隨著悟空單車第一個多米諾骨牌的倒下,現(xiàn)在僅剩下OFO與摩拜單車維持著二分的天下了。這種具有原始共產主義色彩的經濟不僅沒能逃脫“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同時還衍生出低效的資源配置問題。這使我們不禁思考,難道這就是共享經濟的本來面貌?
真正的共享經濟所指何意?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庫斯· 費爾森最早在他1978年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了“共享經濟”的概念,其中核心的觀點是:將自己的閑置資源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在獲得報酬的同時還產生額外的附加值。2010年雷切爾·波茨曼與魯斯·羅杰斯提出的“我的就是你的:協(xié)同消費的崛起”則更為清晰地道出了共享觀念中正在發(fā)生的根本性轉變,即從對物的所有權的關注轉向了對物的使用權的強調。此外,“共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提出了一個共享經濟公式:共享經濟=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平臺能讓為數(shù)眾多的人開放的過剩資源快速轉變?yōu)楫a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并不需要去建造實體產品,而是永遠在利用現(xiàn)有資源,通過將其轉型為新的功用設施,產生新的價值。
綜上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共享”其強調的是閑置、沉淀資源的再利用,將冗余所有權轉讓出來使他人擁有臨時性的使用權,從而為供給方和需求方同時創(chuàng)造價值,是謂 “共享經濟”。在運行模式中,相關主體由供給方(閑置資源的個人所有者)、中介(第三方平臺)、需求方(用戶)三大主體構成;收益費用包括服務費(平臺所得)、使用費(供給方所得)兩大部分。因而共享經濟平臺公司應該并不直接擁有固定資產,而是通過搭乘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順風車通過打破時間、空間和信息限制,撮合交易來產生相關收益。這些平臺型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通過移動設備、評價系統(tǒng)、支付等技術手段將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優(yōu)化配置,從而達到雙方收益的最大化。從這一點來看,共享單車顯然就不屬于這一行列了。第一,所有單車并不是閑置的,而是為了“再利用”被生產出來的;第二,單車的所有權仍為企業(yè)所有;第三,向用戶按使用時間收費,收益仍為企業(yè)所得。可見共享單車平臺完全打破了原本共享經濟模式中主體角色的扮演規(guī)則以及收益費用的分配方式。顯然,再為共享單車冠以“共享經濟”之名就顯得太名不副實了,雖然從用戶方來看,的確是多人共享了一輛單車。但這種披著“共享”外衣實行租賃之事的經營模式實與“共享經濟”的原意不符。
三、共享單車的資本主義屬性
“租賃經濟”的實質僅僅為我們揭開了共享單車的第一層面紗,其深層偽裝下的資本主義屬性才是文章真正著墨之處,因為它正是目前單車問題頻發(fā)的罪魁禍首。
(一)共享單車是金融資本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資本源源不斷的積累來自于對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能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資本的增殖就隱藏于生產過程中的剝削并借助于流通過程的實現(xiàn),這就是資本這架利潤發(fā)動機自發(fā)運動的整個過程。那么在共享單車的運營中,資本又是如何增殖并積累起來的呢?
從共享單車的初始運作模式來看,存在著這樣的一個三元結構:共享單車的供給者(自行車廠商)——共享平臺的經營者(OFO、摩拜)——共享單車的需求者。供給者通過消化過剩產能獲得了收益,而需求者也以較低成本獲得了對單車的使用權,共享平臺則賺取使用費。尤其是在成長的初期,企業(yè)要以“雙重讓利”的方式來迅速占領廣闊的用戶市場。它包括向過剩產能提供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讓利。前者似乎以“無償”的方式獲得平臺的推介,后者則以“低廉”的價格獲得自己想要的產品。這樣看來,共享平臺的微薄利潤似乎在以一種公益性質的操作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共享經濟的理想狀態(tài)。
如果僅以這樣一種單純的共贏觀點來看,那么這類“共享經濟”的資本幾乎可以稱為資本主義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尚了。在缺少利潤追逐的情況下,風極一時的共享單車“資本戰(zhàn)”也就更加不會上演了。然而根據(jù)第七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上發(fā)布的《共享單車行業(yè)就業(yè)研究報告》中指出的融資狀況來看, 2017年上半年內,共享單車以22起融資成為分享經濟領域內融資事件數(shù)最多的細分領域,融資額達到104.33億元。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處于第一梯隊的摩拜和OFO。目前雙方各自進行了9輪融資,各自的融資規(guī)模均在80億元上下。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摩拜目前已經進入了E輪融資,融資金額6億美元;OFO也已進入E輪融資,總融資額為7億美元。
縱觀共享單車的融資歷程,不難看出資本追逐的背后是一次比一次大的資本投注。共享單車的資本運作也隨之昭然若揭,其顯然具有金融資本的運作特點,是金融資本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已。最初,平臺以“共享”的觀念換取資本的優(yōu)先投注,即在經濟界被稱為“估值”的過程。而先一批的資本投入所獲得的資本增值并不是源于剩余產能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價值”,而是資本在新一輪投注中預“估值”的增加。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典型的G-G的資本運作過程,具有金融資本的基本特質。于是,共享單車的實際展開過程并非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是一個產能剩余——平臺分配——剩余產能的消費的過程,而是一個從資本的投注到新資本的接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貨幣的增殖得以實現(xiàn)。一旦這個融資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斷裂,一切“共享”便都轉眼就化為泡沫了。
(二)“共享資本”的雙重內在矛盾
對共享單車金融資本運動形式的考察使它的成長脫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始終還是沒能擺脫資本的邏輯。從根本上說,它只是新時代下資本主義為解決生產過剩危機開創(chuàng)的新型資本運作方式。于是,我們再看當下“占用公共資源”“產生嚴重浪費”“連續(xù)性倒閉”“押金退款困難”等問題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資本原罪的骯臟了。
首先,“共享資本”與生俱來資本自身內在發(fā)展的矛盾。依據(jù)馬克思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使現(xiàn)有資本最大限度的增殖手段要依托利潤率的降低,使現(xiàn)有的資本貶值。“在危機時期,當大資本家要在市場上奪取地盤,排擠小資本家時,他實際上就是利用這個辦法,即有意識地壓低自己的利潤率,以便把小資本家擠垮”。因此,壟斷這個競爭的對立面毫無疑問成為了非生產性的共享資本進行貨幣增值的唯一條件?,F(xiàn)下接二連三倒閉的單車企業(yè)便是這場資本游戲的炮灰證明。
其次,“共享”觀念的資本化是第二內在矛盾?!肮蚕怼笔且环N帶有原始共產主義底色的理想經濟狀態(tài),其并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而資本卻是與生具有追求自身增值的“貪婪本性”,當共享觀念被資本所驅動,那么,這一共享經濟的理想狀態(tài)注定將被迅速替代。于是,當盈利模式一旦啟動,其運營方式就會與共享觀念相背離,而如果無法啟動相應的盈利模式,那么共享經濟又難以維系。這正是共享背后資本運行所帶來的必然悖論。正如在共享單車的經濟模型中,共享平臺對供給與需求雙方所作的“雙重讓利”可看作是共享資本所投注的“成本”,成本的迫切回收必然推動向“盈利”模式的迅速轉化,對“盈利”模式的探求最終導致資本的魔爪伸向了用戶的押金,約欠5000萬元押金的小鳴單車成為了第一個被告上公堂的先河。
(三)共享單車模式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新階段
共享單車模式代表著這樣一類新經濟:一方面能有效消化過剩產能,另一方面還成為過剩資本的新出口。而這都只不過是為緩解生產過剩危機的新資本出路。生產過剩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核心觀點。當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激化帶來了社會消費能力滯后于生產能力的情況時,生產過剩必然會強制地通過危機顯示出來。當前,國內經濟就普遍存在著“產能過?!保蚕韱诬嚨某霈F(xiàn)帶來了自行車產能的再激活。據(jù)《共享單車行業(yè)就業(yè)研究報告》中顯示,截止2017年7月,國內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約1600萬輛,帶動10萬人就業(yè)。其中,2017年上半年帶動新增就業(yè)約7萬人,約占1月-6月我國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的1%。在這一點上,我們對共享單車的貢獻效應不置可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對過剩產能的消耗既包括對剩余勞動力的再整合也涵蓋對剩余資源的再利用,然而這兩者又恰恰都是資本增值邏輯下生產過剩的產物。也就是說,當前所謂的“共享經濟”,只是在新的資本運作中找到了能夠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與過剩資源的新方式,從而達到在某種程度上將刺激生產過剩危機的要素重新轉化為促進資本發(fā)展的肯定性要素。不言而喻,這種緩解生產過剩危機的新資本出路并沒有改變其內在的基本矛盾,因而你也更不要期望任何一種被資本推動前行的運行模式可以脫離資本自身的發(fā)展軌道,所謂的對沉淀資源的再利用不過是資本擴張下的美好托詞罷了。
比如,它另一面對過剩資本的吸收就恰恰是新一輪生產過剩危機的開始。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共享單車領域的資本聚賭不僅沒有帶來資源的節(jié)約與環(huán)保,反而因為無序的生產與投放造成了城市空間的進一步擁堵——占用公共資源,與資源的嚴重浪費——“自行車墳場”。是什么能一面高舉綠色環(huán)保的旗幟,一面又不顧社會效益盲目生產?毫無疑問,是資本,是以追逐利潤為終極訴求的資本。
四、共享單車的未來與出路
回歸現(xiàn)實,對共享單車的資本主義批判并不是將其一味地打入死牢,正如馬克思在預測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該制度下的生產力潛能一樣,對共享單車資本邏輯的梳理并不是要求人們用有色的眼光來抵觸這類企業(yè)的生長,而是賦予人們一個能動認識的標尺來更好地審視企業(yè)的發(fā)展,達成對當前共享經濟資本本質的共識。如此一來,更好地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這類新經濟模式對供給側改革的助力作用,防范資本對社會的負外部性產生以及避免資本耗盡帶來“共享泡沫”的惡果,就成為了當前企業(yè)、政府與社會公民三者合力的共同目標。
(一)企業(yè)把好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