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成
那時候,每逢正月十五,老家都盛行著點玉米面燈盞的風俗。
玉米面燈盞其實是一種手工制作的祭祀燈具。正月十四一大早,沒孝在身的人們都開始忙著做燈盞,母親半天工夫就能做好幾竹箅子燈盞。雖說簡單,但還得有些竅門,不然出鍋后的燈盞會笑得開了“花”。為增加面的黏性以做出不易裂碎的燈盞,母親是很有經(jīng)驗的。她心里估量著,抓了一兩把白面撒在一大洋瓷盆子玉米面里,攪勻,再用適量開水把面燙成黏稠而又能定型的面團團,接著做成高約四五厘米、直徑約三四厘米的類似圓柱體,上底面中心用大拇指壓成一個凹陷的窩窩,邊緣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環(huán)繞的起伏有致的山峰狀。然后將成型的燈盞放在竹箅子上,待滿后架在開水滾滾的鐵鍋里,捂上麥草鍋蓋,十幾分鐘就會熟的,取出后放在竹笸籃里晾涼。接著,她又從草棚里拿出幾根干凈的剝了絲的麻稈,用菜刀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圓棍子,再將每一根沿軸線均勻地分成四條細稈子,找些潔凈雪白的棉花纏在細稈子上,然后蘸上胡麻油成了燈芯,最后在每個燈盞上底面凹陷的窩里插上一個燈芯,整個燈具就做成了。
正月十五早飯過后,母親就開始派我給莊子里有孝在身的人(家中長輩去世而未過三周年者)送燈盞。她端著一碟子燈盞,千囑咐萬叮嚀:“××家今年有孝,不能做燈盞。你快把這四個燈盞送去,快去!記著,要送到,別送錯!”凡受了母親饋贈的人家都顯得格外友好熱情,他們夸贊著母親精致的燈盞,笑著說:“給你媽捎個話兒,說有心了!”還忙將幾顆水果糖塞進我的衣兜里。有水果糖啊,這可是美差。我心里想著,盤算著能多送幾家該多好??!
送燈結(jié)束,我們男孩子(按村子風俗,女孩子是不能點燈的)已經(jīng)等不及了,巴望著日頭早點兒落山。盼望著,盼望著,遠處黑烏烏的西山如一把巨手捂著太陽打哈欠的嘴巴,歸巢的鳥兒嘰嘰喳喳,唱著催眠的搖籃曲。
點燈開始。
大哥哥一手拖著小弟弟,一手端著一碟子四個燈盞,一群又一群趕向村郊的關帝廟和山神廟。燒了香、磕了頭,點燃供奉在神臺上的燈盞,焦急地等待燃盡后的一絲黑煙。不多時,神臺上燈火密布,如滿天星辰,驅(qū)除了古廟的陰森與寒冷。起初大家往往很安靜,雙眸注視著哧哧燃燒的火焰,喜上眉梢,仿佛看到了平安吉祥的一年的美好光景。后來就不安分了,推推嚷嚷,蹦蹦跳跳。有膽子大的時不時地將小鞭炮點燃,偷著扔在別人的腳邊,隨著“啪”的一聲響,嚇得周圍的孩子捂著耳朵,咧著嘴,哇地張口大叫。瞬間炮聲和叫聲混在一起,驚得廟門前酸梨樹上的山雀和草叢里的呱啦雞撲騰騰地飛了起來。也會有調(diào)皮的孩子連忙撿起腳旁的石子,使勁擲向飛走的鳥兒,隨之措手頓足,唉聲嘆氣:“氣死了,差一點點!”
我最喜歡去廟里點燈,而且是一個乖孩子??赡赣H曾說:“廟里是不能隨隨便便去的,不要有事沒事就去打擾神仙的清靜!”幸好趁這個機會,我去了關帝廟看看夜讀春秋、神氣凜然的紅臉關公和墻壁上貼的《千里走單騎》的彩色畫,去山神廟瞧瞧拄著拐杖的白胡須土地爺、手揮竹節(jié)鞭的山神和齜牙咧嘴的一只大灰狼等,這些都是課本和小人書里沒有的。
點完廟里的燈盞,大家都急匆匆地跑回家,又拿來四個燈盞直奔向打麥場里的碌碡,據(jù)說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拔蚁葋淼模蚁葋淼?,你后來的!”爭著、嚷著,都想把自己的燈盞放在上面點燃,然而,就那么大的一個碌碡,充其量也放不了多少。無可奈何,有的人將燈盞放在碌碡旁點了,更有不服氣者竟將碌碡上的燈盞一口氣吹滅,然后嗖地跑開,邊跑邊回頭,嘻嘻哈哈地笑罵:“你 崽子霸著點,你好好點???!有種的你來!”惹得燈被吹滅的人在后面追趕,最后撕在一起摔跤,直至有人認輸為止。前前后后吆喝聲、喝彩聲連成一片,偌大的麥場里成了歡樂的海洋,此起彼伏。
好“戲”看完,大家?guī)е鴽_動的余勁兒,離開了打麥場,各自回家。而當我走進院子,發(fā)現(xiàn)糧房里早已是燈火明亮。那里有一小竹柵子麥子,旁邊堆放著幾尼龍袋子胡麻、油麥、黃豆和一小袋大米,屋檐下掛著十來串玉米棒子,這可是全家一年的口糧。父親把寫有“糧食滿山”四個字的紅字條貼在竹柵子上,再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點燃五個燈盞,一直守著燃盡才離開。我站在父親旁邊,好奇地問:“爸爸,怎的變成五個了?”父親一邊指著糧房里的小麥、胡麻、黃豆等農(nóng)作物,一邊笑著回答:“五谷豐登,五谷泛指的就是這些糧食啊!”
關上糧房門,我看見灶王爺面前已經(jīng)燃著六盞燈。母親正跪在灶火門前不停地低聲祈禱:“尊貴的灶爺、家神,祈愿您保佑我家老小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我興沖沖地端著兩碟子燈盞,去給大門扇上的秦瓊敬德了。兩位神仙全身鎧甲、手揮兵器、雄姿英發(fā)的模樣常常使我著迷?!巴尥?,燈滅了,你干啥著呢?那可是咱家的守門神,你可要把風堵著,千萬不能再滅了!”母親的一聲喊叫讓我猛地回過神來,忙把熄滅的燈盞再次點燃,最后,又若無其事地打量起他們來。記得有一次點燈時,我竟偷偷將一張白紙先后按在他們像上,硬把頭像和兵器描摹了出來。也許是一個孩子的童真感化了兩位門神,他們饒恕了我的“大不敬”,未給家里帶來一丁點兒禍殃,卻讓我愛上了古人物的畫像。時至今日,每每飯后茶余,或無聊之時,我常會潛意識地畫些諸如門神之類的頭像來自娛自樂。
不到二十分鐘,門神的燈盞全部燃盡。一家之主、退休在家的父親便催促我和他一起給天爺點燈。他拿著一個小方桌擺在院子正中心,用干凈的毛巾擦了又擦,再吩咐我擺上燈盞,齊數(shù)點燃。說也巧,霎時家家院里繁星點點,閃閃發(fā)亮,一片光明,呈現(xiàn)出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話說天爺?shù)臒舯K是最多的,有十二個,至今還記憶猶新。當初不明其意,只神秘地認為頭頂?shù)奶旌艽?,天爺?shù)氖衬c必然寬大,供奉的燈盞自然就多。長大了才懂得大人們是祈求上天的神靈保佑全家一年十二個月,月月吉祥如意,真是用心良苦。后來我有點質(zhì)疑:“陰歷閏年是十三個月,怎的還是十二個呢?”仔細思考一番,人們求吉祥總是成雙不成單,因此不管閏年與否,天爺?shù)臒舯K總是十二個。
事畢,拔掉那些燈盞里燃余的燈芯,可以吃了,尤其是在火盆或火爐上烤過的玉米面燈盞,冒著淡淡的熱氣,散著濃濃的甜香,十分誘人。母親說,吃了給神獻過的東西會很吉祥的,特別是小孩子家吃了會乖爽地長一年。挑食的我沒有在乎她神乎其神的話語,倒是很在乎它的甜香呢!
夜已深了。而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從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