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佟 瑤
(1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2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111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我國發(fā)病率高、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預后差、病死率高[1-2]。患者死亡原因多為發(fā)生了多臟器功能衰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處理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本院近年來加強了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病情觀察與護理,取得效果較為滿意,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26例,男76例,女50例,年齡55~85歲,平均74.1歲。病程2-15年。原有疾病慢性支氣管炎98例,肺結核10例,支氣管哮喘10例,支氣管擴張8例。所有患者符合WHO專家委員會1999年提出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3]。
1.2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強心、利尿、擴張血管、動脈血氣監(jiān)測、調節(jié)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等治療。
1.3 護理體會
1.3.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3.1.1 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與氧療:給予患者24 h動態(tài)心電監(jiān)護,定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并做好記錄,給予患者持續(xù)低流量低濃度吸氧,觀察患者有無發(fā)給。氧分壓長期低于6~7.3 kPa,血氧飽和度低于90%應立即通知醫(yī)師做相應處理,并進行更加嚴密的監(jiān)測。
1.3.1.2 觀察患者意識、精神變化:電解質紊亂、肺性腦病、酸堿平衡失調均可引起患者神經(jīng)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4-5],呼吸功能衰竭、二氧化碳儲留、體內缺氧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6-7],患者可出現(xiàn)神志恍惚、嗜睡、失眠、煩躁不安或興奮等狀態(tài)。上述狀態(tài)出現(xiàn),應立即向醫(yī)師報告,以及時處理。
1.3.2 保持呼吸道通暢: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大多痰液黏稠、咳嗽反射減弱,故呼吸道分泌物難以排出,堵塞呼吸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以及缺氧程度的加重,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定時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鼓勵患者咳痰,重者可進行翻身、叩背等護理,并可使用吸痰器定時進行呼吸道的清理,從而改善患者通氣狀況。
1.3.3 加強用藥管理: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應注意靜脈輸液的速度.如滴速過快,可加重患者心臟負擔,造成肺水腫,以致加重患者病情[8-9]??诜幬飸⒁馄浒胨テ?,根據(jù)半衰期合理制訂給藥時間,以使患者體內達到有效血藥濃度,使藥物在體內持續(xù)發(fā)揮藥效。
1.3.4 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保持病房內適宜的溫濕度。做好患者的皮膚護理及口腔護理,定時翻身、叩背。協(xié)助患者擺放舒適的體位,經(jīng)常受力的部位做好按摩,放置軟墊緩解受力點壓力,并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意外發(fā)生。
1.3.5 心理護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逐漸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此時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悲觀、失望、自責、無助等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甚至是對于死亡的恐懼[10-11]。護理人員應注意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緒根源,有針對性地鼓勵、安慰患者,盡量消除患者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以配合醫(yī)師的治療,使治療達到最佳的療效[12-13]。
本組126例患者中好轉出院120例,死亡6例。病死率為4.76%。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嚴重、復雜,一旦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則難以逆轉,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在工作中加強責任心,密切觀察病情,預防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長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4-15]。
[1] 慕容洋洋,江寧,蘇暢.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學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2):99-100.
[2] 滿江紅,蘇華,江文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干預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31-33.
[3] 韓菊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的夜間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2):5-6.
[4] 石永蘭.32例塵肺所致肺心病的護理及預防[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5,54(12):42-43.
[5] 楊莫華.實用護理手冊[M].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201-209.
[6] 孫靜,李華麗,陳杰.肺源性心臟病的觀察護理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161-163.
[7] 肖愛軍.基礎護理臨床問答[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301-309.
[8] 高巖,李志杰,孫淑杰.肺心病患者的舒適護理[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12):72-73.
[9] 余愛珍.基礎護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30-139.
[10] 吳俊桂,龍百壽,蘇榮.肺源性心臟病的急性發(fā)作護理學研究[J].中華臨床護理雜志,2016,27(12):886-888.
[11] 劉曉虹.護理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7:263-269.
[12] 劉燕,李蘭香.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觀察與護理[J].黑龍江醫(yī)藥,2015,28(2):176-177.
[13] 安之壁.臨床護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163-168.
[14] 翟小靜.52例肺心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36):115-116..
[15] 武金旦,步愛榴,溫利.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與護理[J].光明中醫(yī),2015,3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