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霞
(213000 江蘇融暢律師事務所 江蘇 常州)
2015年9月1 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規(guī)定:“原告僅依據(jù)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zhí)峁┳C據(jù)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jù)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痹谏鐣?jīng)濟發(fā)展,民間借貸活躍,民眾法律意識淡薄,借貸糾紛案件趨多的背景下制定本條款,目的是解決審判實務中缺乏借貸合意證據(jù)的借貸案件的事實真?zhèn)尾幻髑闆r下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然而,該條款涉及的舉證責任分配常出現(xiàn)重大爭議并導致判決結果不同。為此,部分學者試圖通過對被告舉證證明行為進行定義,找出不同判決結果原因之所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一】張某通過銀行轉帳給徐某30萬元。張某主張上述款項系借款,訴請判令徐某歸還本金及利息。徐某答辯稱該款系自己代案外人尤某向張某收取的貨款,為此提交了尤某與張某簽訂的貨款合同及尤某的證言。一審法院認為,張某僅提供轉賬憑證不足以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系,故判決駁回張某的訴訟請求。
【案例二】李某向潘某借款50萬元用于資金周轉,潘某出于對李某實力的信賴只進行銀行轉賬而未寫借條。雙方爭執(zhí)訴至法院后,李某認可收到潘某的匯款,但主張該款項是雙方的其他往來并提交證據(jù)證明。一審法院認為,李某出示的證據(jù)與本案款項無關聯(lián)性,李某無法證明涉訴款項因其他債權債務產(chǎn)生,應當承擔舉證不利的后果,判決李某歸還借款50萬元及利息。
上述兩個案例,案情基本相似即原告僅提交了轉賬憑證,但缺乏借貸合意的證據(jù),被告因此提交證據(jù)否認雙方借貸關系的存在。案情雖然相似但判決結果卻大相徑庭,看似是舉證責任倒置情形下被告承擔了舉證不利的法律后果,但實質是法官適用證明標準的不同導致內心確信程度不同而作出的結果。
自《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規(guī)定出來之后,有人認為被告舉證行為是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特殊情形下的舉證責任倒置,有人認為是被告為抗辯原告所提交的證據(jù),屬于反證。上述兩種觀點忽視了借貸合意的審查,混淆了證據(jù)法中本證與反證、抗辯與否認的關系,錯誤的理解了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審判實務中出現(xiàn)上述案例的裁判結果實質是證明標準從“高度蓋然性”向“蓋然性占優(yōu)”的轉移。
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08條確立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即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交的證據(jù)應使人民法院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會導致原被告舉證責任困難且法官難以處理日常審判工作?!睹耖g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的規(guī)定,借貸雙方在無證據(jù)表明存在借貸合意的情況下,舉證的順序應當先由原告提交轉賬憑證,證明款項已經(jīng)交付的事實;然后由被告舉證,證明原告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最后,若被告提交的證據(jù)足以使法官內心確信被告抗辯事實是真實的或者被告抗辯的事實動搖了法官對原告提出的借貸關系的認識,原告需要進一步舉證證明借貸合意。這種舉證責任在當事人之間的不斷轉移,是法官對當事人主張的證據(jù)誰更蓋然性占優(yōu)的評判。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的精神,“被告提不出相應的證據(jù),或者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則一般要認定借貸關系已經(jīng)發(fā)生”。表明被告對其抗辯主張的舉證證明情況,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得到支持。因而如果被告提交的證據(jù)達到高度蓋然性水平或者相較于原告提出的證據(jù)達到蓋然優(yōu)先性的水平,那么原告為主張的民間借貸法律關系的存在需要其進一步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甚至是被直接否定。
根據(jù)上文分析,被告的舉證程度決定了不同的舉證責任的轉移,結合被告對其主張的不同舉證層次,可以確定以下不同的法律后果。
德國學者曾以抽象數(shù)字表達舉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認為如果當事人舉證證明使法官內心確信事實存在的概率小于25%,即事實“非常不可能”存在,概率大于75%的,為事實“非??赡堋贝嬖?。當被告提交的證據(jù)證明事實存在概率大于75%即“高度蓋然性”的程度,被告的主張應予以認定,原告關于借貸關系存在的主張不予采納。同時,基于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一個事實無法同時存在的認知,法庭無需原告繼續(xù)舉證,直接駁回其訴訟請求即可。
當被告提交的證據(jù)經(jīng)法院審查后,雖沒有達到“高度蓋然性”的標準,但亦達到“蓋然性占優(yōu)”的標準。那么法官對借貸合意是否存在陷入了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動搖了法官對于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原告需要在舉證期限內,進一步提交證據(jù)證明雙方當事人存在借貸合意。如果原告再次提交的證明借貸合意的證據(jù),證明力高于被告時,則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反之,則敗訴。
原告提交轉賬憑證,證明雙方存在借貸行為的事實,但因其缺乏借貸合意的證據(jù)而未能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若被告予以否認,但不能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的主張,或者其提交的證據(jù)完全無法證明其主張,原告雖然僅提供了實際交付的證據(jù),但是相較于被告來說,原告取得了證據(jù)的優(yōu)勢,亦達到了“蓋然性占優(yōu)”的證明標準,原告無需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即取得了勝訴。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對原告缺乏借貸合意證據(jù)的案件進行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既是司法大背景下保護合法出借人的必然要求,又是對民事審判證據(jù)規(guī)則證明責任的合理改造。該條款對厘清事實,統(tǒng)一證明責任分配,保護借貸雙方的權利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建立一個與司法實踐相契合的民間借貸舉證責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