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教育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培優(yōu)”,反對“望子成龍”。望子成龍、成才、成器,弄不好是沒成“大器”,倒成“兇器”了。要“望子成人”,不要“望子成龍”。
成人有四個標準:真實、善良、健康、快樂。
真實,說真話不等于“口無遮攔”。事實上,一個人所說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
不作假,也是真實;不作惡,就是行善。
善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有“不忍之心”,就是好人,就是善。
健康的人會思考,能獨立。不會辯論,是因為不會思考。不會思考,則是因為我們的學校,從來就不重視教這個。學校里教的,常常就是標準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懷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許的,分析和實證則是很少訓練的。
科學精神,就是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實證精神之總和。不能懷疑,不準批判,不會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實證,當然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更不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jié)果是,文科生變成字紙簍,理科生變成機器人。誰都不會獨立思考,每個人都喪失自我。
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院系是庫房,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chǎn)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了塑料膜。
人才并不是社會把他毀掉,而是自己把自己毀掉。所以,人才,就是不被社會和自己毀掉的學生;良師,就是不把學生毀掉的老師。
人為什么要學習?往小里說,是為自己能夠自食其力謀生;往大里說,則是為自己能夠堂堂正正做人。我們還可以說,自食其力謀生,正是堂堂正正做人。謀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替代不了。做人,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
快樂,讀書學習做學問,既然是為自己,也只能依靠自己,那就必須快樂。因為學習的目的,原本就是人的幸福。如果這幸福的表現(xiàn)形式居然是痛苦,那它還是不是幸福,就成了問題。
學術(shù)不是“一夜情”,而是“談婚論嫁”。
養(yǎng)生之道,莫如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道,莫如讀書。
(摘自《易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