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玲
衛(wèi)輝市無霜期209天,光照充足,雨熱同步,屬馬鈴薯春秋二季作區(qū)。根據(jù)衛(wèi)輝當?shù)貧夂?、土壤條件,首選洛薯8號、鄭薯6號、費烏瑞它3個品種。這些品種具有結薯多、單株薯塊質量和單株商品質量高的優(yōu)點。薯種引進最好是脫毒薯種,脫毒薯種出苗早、植株健壯、葉片肥大、根系發(fā)達、抗逆性強、增產(chǎn)潛力大。
馬鈴薯適合氣候較涼的地區(qū)種植,衛(wèi)輝市屬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8℃,氣候溫和。在區(qū)域布局上山區(qū)趨近馬鈴薯原產(chǎn)地,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可以取得較高產(chǎn)量。平原地區(qū)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層深厚、土質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pH值5.0~5.5)地塊最好。如果土壤較硬、通氣性差,易限制馬鈴薯塊莖的生長,導致塊莖長不大,表面粗糙、畸形,進而直接影響到產(chǎn)量和品質。馬鈴薯為雙子葉茄科作物,忌重茬。前茬以種植玉米、小麥、棉花、大豆、大白菜的地塊為宜,不宜以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等地塊為前茬,以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在大田栽培時,選擇前茬地塊需要注意的是:前茬為豆子的地塊,不要選擇使用過磺酰脲類除草劑如豆磺隆、豆乙合劑或者普施特、金豆等除草劑的地塊,否則容易引起馬鈴薯藥害,造成減產(chǎn)。選擇玉米茬口時不能選擇使用過莠去津的地塊,同樣會產(chǎn)生藥害。
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耕30厘米左右,使土壤凍垡、風化,凍死害蟲釋放養(yǎng)分。早春解凍后應及早整地,達到耕層細碎無坷垃、田面平整,上實下虛,保住墑情,以待播種。種植時耙碎整平,開深溝做高畦,畦高30厘米左右,寬90~100厘米,溝寬25厘米。馬鈴薯施肥原則為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多施農(nóng)家肥,適施氮肥。底肥一般畝施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4000~5000公斤、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40公斤。
春播每畝需種薯150公斤左右,播前20~25天在小拱棚、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內育種,育種床坑深30~40厘米,用細沙進行層積處理,可堆放4~5層。馬鈴薯在溫度達到4℃時即可發(fā)芽,13℃時發(fā)芽最快,棚內溫度保持在13℃~20℃,濕度保持在85%~90%,3~5天翻動1次,經(jīng)過兩周時間即發(fā)芽,待芽長0.5厘米時切塊,散光低溫下練芽3~5天,芽體由白色變成綠色或者紫色時,即可切塊播種。切塊方法:每塊有1~2個芽眼,重量25~30克,40克以下的小種薯不用切塊,可以整播。60克縱向一切兩半,100~150克的可采用縱斜切法切成4瓣,150克的從尾部根據(jù)多少芽眼沿縱斜方向將種薯切成立體三角形的若干小塊。切塊時充分利用頂端優(yōu)勢,使薯塊盡量帶頂芽,切口靠近芽眼以利于發(fā)根,盡量傷口小,避免將切塊切成片狀。每人兩把切刀,一薯一刀,消毒后輪換使用,切塊時要淘汰病爛薯。切刀消毒一般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者1∶200漂白粉浸液,也可以將切刀放入煮沸的水中消毒。為防止一些土傳病害侵染,生產(chǎn)中一般采用下面的配方進行拌種:70%甲基托布津0.1公斤+58%甲霜靈錳鋅0.05公斤+5公斤滑石粉拌100公斤種薯,或撲海因50毫升+高巧20毫升拌100公斤種薯,晾干后播種。秋繁種薯和休眠期較長的品種,為了打破塊莖的休眠,需要進行播前催芽。催芽播種可使苗齊、苗全、苗壯,有利于高產(chǎn)。播前催芽一般采用赤霉素浸種催芽,浸種催芽之前要嚴格淘汰病薯,然后放在10毫克/公斤赤霉素液浸種15分鐘,浸種后放在濕沙土中催芽,一般經(jīng)3~4天長出薯芽。
衛(wèi)輝市露地馬鈴薯春播適宜在3月上旬,6月中旬收獲,地膜覆蓋可提前到2月中下旬。若播種過早,幼苗易受凍害。播種以壟作為主,單行種植行距60~70厘米,株距25~30厘米,覆土不應小于7~9厘米,可深開溝、淺覆土,利于苗全且出苗整齊一致。早熟品種及高肥力的地塊適當密植,每畝保苗4500~5000株,晚熟品種及肥力較低的地塊適當稀植,每畝保苗4000~4500株。采用起壟寬窄行栽培,開溝播種,薯塊在溝內芽朝上擺好后覆滿溝土,鎮(zhèn)壓平整,每畝用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兌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雜草,隨后立即覆膜。秋季馬鈴薯于8月10日~15日播種,為了保證出苗率要帶芽栽種,不可將未萌芽的切塊直接播種于大田,需作催芽處理。秋馬鈴薯生育期比春馬鈴薯生育期要短20天左右,單株產(chǎn)量低,必須合理密植,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畝5500株。
幼苗期管理 播種后20~25天苗將陸續(xù)頂膜,選擇晴天及時將地膜破孔放苗,并用濕潤土將破膜孔掩蓋。春季馬鈴薯常受低溫凍害的影響,嚴重的會造成凍傷死苗,在栽培上采取每畝用15%多效唑35克加水6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減輕霜凍寒害。
中耕培土 為避免生長前期須根伸出地面變成普通枝條和結薯后塊莖外露變綠,在馬鈴薯生長前期要及時培土。播種時要淺覆土,而后結合追肥、澆水,中耕除草進行培土,一般培土2次,分別在現(xiàn)蕾初期和開花初期各培土1次,植株封壟前最后一次要結合清溝后培土,培土5~10厘米。
水肥管理 馬鈴薯全生育期平均保持80%的土壤含水量為最理想。苗期要保持在70%~80%,收獲前保持在65%~75%為宜;塊莖形成至塊莖增長階段必須保持在80%~85%。生產(chǎn)中應掌握小水勤灌的原則,每次灌水不漫過壟頂。結合墑情,在齊苗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薯塊迅速膨大期各澆水1次。田間薯進入齊苗期,應追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畝用腐熟人糞尿200公斤,或每畝施碳酸二氫銨25公斤加硫酸鉀5~8公斤兌水進行條施;在開花初期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收獲前5~7天停止?jié)菜?,對有徒長趨勢的田塊,畝用15%多效唑20~25克,兌水40~50公斤噴霧,控制徒長。
病蟲防治 馬鈴薯常見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huán)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晚疫病等真菌病害防治措施: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qū)調種;其次,盡量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fā)現(xiàn)有晚疫病發(fā)病植株,應及時噴藥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病毒病發(fā)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瑞毒霉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藥1次,連噴3次,田間零星出現(xiàn)病毒病株要及時拔除,病植株要帶出薯田燒毀,嚴禁隨地傾倒或直接掩埋,以防止病原物通過土壤或地下水蔓延傳播。地下害蟲每畝用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10%毒死蜱顆粒劑3~5公斤,對細土15~20公斤制成毒土,與基肥混合撒于施肥溝內或結合培土時施用。
保護葉片,延長功能期 可在馬鈴薯開花初期葉面噴施0.2%硼酸。此外,在植株生長中后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兩次,每畝每次40~50公斤,以防早衰。
適時收獲 春馬鈴薯不一定等到成熟后再收獲,應視市場需求,春薯掌握在高溫和雨季到來前進行,在收獲前7天左右要停止灌溉,以防田間爛薯和影響薯塊貯藏。秋薯收獲后,進行堆放,使塊莖散熱、去濕、機械損傷愈合、表皮增厚。夜間氣溫降至零下時,清選入窖。收獲應選晴天土壤干爽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