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河南省新野縣位于南陽盆地南部,豫鄂交界處,據(jù)《新野鄉(xiāng)村志》載:“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于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半溫潤氣候,春季溫暖,夏季酷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晚上難退殼,早上懶出窩?!贝嗣裰V高度概括,體現(xiàn)了新野縣寒冬臘月、數(shù)九寒冬的滋味、情景。為滿足自身生理、養(yǎng)生和美的享受等需要,新野民間藝人發(fā)明了不少取暖器具。
往年民間暖具:一是火罐。缸火罐,上釉,呈黃色。二是手提火箱。長方形,有鋬、有蓋,質地為黃銅、洋白銅,有鑲嵌花紋,過去大家閨秀出閣還作為陪嫁品。其燃料為木炭,可烤被窩、烤手、烤腳、烤鞋,可隨身攜帶。三是火盆。銅火盆有沿,配木架,鐵火盆有自生三角腿,燒木炭,可供數(shù)人取暖。其中的小火箱、銅火盆,過去只有像樣的家庭才能用得起,小家小戶消費不起。購買銅火盆、鐵火盆是一次性昂貴,使用木炭則是長時間價高,買起馬備不起鞍。
火罐代價小,使用方便,普遍,具有社會性、民俗性、代表性。
火罐是民間主要暖具之一,有大、中、小三類,此文只說中型。陶制,灰色、圓口、腹鼓、平底,上有鋬,民間工藝之一,窯匠燒制,家家必有,戶戶皆備。其使用過程:用草末、鋸末放在火罐內,上面拆上做飯燒過的火,可用來烤腳、烤手、烤被窩、暖懷、烤尿布、調皮小孩炸炒豆、玉米花。
昔日的民間暖具盡管質地、使用者的身份、等級不同,但作用和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取暖。在筆者的腦海里,唯有小小一個火罐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婦女們烤腳做針線,老年人烤手、暖懷,孩童們炸炒豆、玉米花的情景歷歷在目。
火罐小,小火罐,冬天取暖的小物件。鼓身、平底、上有鋬,直徑五寸余,左右占一半。一只腳、踏一沿,神經末梢通經絡,村婦做針線,挺舒坦。手摞手,提著鋬,不冷不熱溫水袋。左手提,右掌抻,浸潤了肺腑,滲透心。炸炒豆,玉米花,一燒焦,咯啪啪啪,嘣哩滿臉灰,揉淚笑嘎嘎。脆嘣嘣、咔嚓嚓,呸咂呸咂又呸咂,咀嚼咀嚼細咽下。
從我們現(xiàn)代人的觀點來看待過去人們生活方式中的取暖器具,未免太可笑。但那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中的必然,是歷史鏈條的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人類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安荒芴^”,“不能取消。”唯有其自身自然地揚棄、否定。
過去民間陶制火罐、缸火罐、手提火箱、銅火盆、鐵火盆,反映了民間泥塑、燒制、鑄造、繪畫、雕刻、鑲嵌藝術,具有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兩重性,雖難以比擬宮廷、官宦、紳士、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御用之上乘佳作,造型粗糙、工藝簡單。正因為它簡單、粗糙,才真正反映了民間匠人的那種經營頭腦、商品意識、消費能力、欣賞水平、平民化、下里巴人化的平衡性把握,以及民間性、社會性、民俗性之所在。雖然他們未必意識到這一點,但事實上已形成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現(xiàn)象、本質、概念和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