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歡
村落晴如畫,桑林晝起煙,漁樵耕讀樂……自然與人文相映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幅原生態(tài)風(fēng)景畫,正是古韻悠悠的民主村的真實寫照。
民主村坐落于福建省平潭縣蘇澳鎮(zhèn)南部,是蘇澳鎮(zhèn)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東接先進村,西為下獅獅村,南接大海,北臨斗門村。這里依山傍水,海灣秀麗,群落式的古厝民居成為當(dāng)?shù)鬲毺氐娘L(fēng)景線。這個隱藏在綠樹田野中的村莊,沒有嘈雜,世世代代守著一份難得的寧靜。
民主村原名玉嶼村,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據(jù)平潭民俗文化研究者吳金泰介紹,明朝嘉靖年間,來自福清玉塘村的吳姓人家搬遷至玉嶼村,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最后發(fā)跡昌盛。如今,村中戶籍人口2000多人,以吳姓和阮姓為多數(shù)。
循著蜿蜒盤旋的村道進入民主村,一股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村道左側(cè)的一個山丘上,一塊凸起的石頭在山林簇擁之下,凜然屹立。與我們同行的平潭民俗文化研究者高名師介紹,這塊石頭的造型很像官帽,村里人稱之為“風(fēng)水磹”。
通過航拍鏡頭俯視民主村,整個村莊坐落于山海之間,遠眺村里田野,連綿起伏,氣勢磅礴;近看石頭房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依海而建的村落里炊煙裊裊,讓人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蓖渡砥溟g,立時拋卻了城市的喧囂,讓人仿佛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氣息。
“民主村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放眼整個平潭,很難找到像這樣特色鮮明的古厝群落了?!痹趨墙鹛┑慕榻B下,筆者注意到村里的石頭厝分布集中,錯落有致又流光溢彩。每一間老厝雖然風(fēng)格相似,但都有各自的歷史韻味,讓整個村落顯得愈加古色古香。
穿梭其間,細數(shù)村落風(fēng)情,紅磚古厝構(gòu)造精美,頗具閩南特色,雖然大多都已荒廢,但亦可見當(dāng)年的氣勢雄奇。“村里這些閩南風(fēng)格的古建筑都有一二百年的歷史。”村支書吳翊強說,“聽村里的老人說,當(dāng)年祖先們在村里落腳起厝,就從閩南地區(qū)邀請了建筑團隊來,歷經(jīng)18年才把這么多的古厝建起來?!?/p>
歷史和文化的交疊,塑造了民主村獨特的建筑風(fēng)貌。這些閩南古厝作為歷史的印記,讓民主村刻上了時代烙印,值得讓人用心去細細品讀回味,感受這座古村落的悠遠奇美之處。
一座石厝講述一個故事,一段歲月記錄一代芳華。在吳翊強的帶領(lǐng)下,筆者來到民主村北側(cè),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厝映入眼簾。其中,一棟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門梁高挑的閩南風(fēng)古厝尤為引人注目。
這座古建筑是平潭典型的“四扇一落兩護堂”結(jié)構(gòu)布局,整體看來十分氣派。走進大門,便是寬敞的院落,門窗用木格鑲成,上面雕刻著花蟲魚鳥之類的藝術(shù)造型,活現(xiàn)而逼真。墻面用花崗巖拼出花的造型,莊重典雅的氣韻流動其間。古厝每根柱子下是一個圓圓的柱礎(chǔ),上面雕刻的花紋清晰可見。柱子為修直的杉木,根根粗圓,盡管年代悠久,但依舊保存完整。細細察看后,不得不贊嘆古人起厝技藝的深厚以及用材的考究。
村內(nèi)獨具特色的石頭厝
古宅遺風(fēng),且看代代滄桑往事。吳金泰介紹,這座古建筑其實是清代女詩人林淑貞的故居。林淑貞是平原樸秀村人,出自書香門第,她堪稱海壇文苑的一段佳話,曾寫下《石帆絕句三首》流傳后世,傳誦不止?!案鶕?jù)時間推算,這座古建筑至少有200年的歷史了,才女林淑貞從平原嫁到夫家就一直住在這里?!眳墙鹛┱f,“目前保存這么完整的古建筑很少,雖然已經(jīng)荒廢,但是從內(nèi)部的細節(jié)看,當(dāng)初建造的時候下足了功夫,精雕細琢,一看就知道以前是村中的大戶人家。”
如今,這座古建筑由林淑貞的嫡曾孫吳秋賢老先生看護,他與家人十分珍惜祖先所留下的遺產(chǎn),雖然沒有居住其中,但其妻子常常會進行打理?!拔覀円郧皫状硕甲≡谶@里面,算起來有10多戶人?!眳乔镔t的妻子高銀姐回憶說,“聽我奶奶說,這個房子光是建造就花了3年時間,而房子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當(dāng)時我們的祖先去討海時遇上了雨天,躲到了岸邊擱淺的船上,船上空無一人卻裝著滿滿的一倉麥子,祖先就把麥子換成錢建了這棟祖屋。”
歷經(jīng)百年滄桑,這棟祖屋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雖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村子去城里生活,但老一輩仍然守著這份遺產(chǎn),守著世世代代的記憶。炮臺遺跡 喚醒深深紅色記憶
民主村風(fēng)景如畫,處處美不勝收,還積淀著一方水土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除了自然風(fēng)景和人文景觀外,民主村格外吸引人的還有一段段風(fēng)云激蕩的革命歷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據(jù)吳翊強介紹,在1938年,村中青年吳秉圖參加中共閩中特委組織,后受命回村秘密活動,并組建海上游擊隊,由此拉開了民主村組織武裝隊伍的序幕。筑碉堡、挖地洞、制大刀……在多年的頑強斗爭中,玉嶼村作為游擊隊的據(jù)點,見證了戰(zhàn)爭時期的許多大事記,也見證了最后的勝利。
1952年,民主村成了省級老區(qū)革命基點村。如今,在村中一處小山丘上還聳立著一座碉堡。這座碉堡建于1946年,是閩浙贛省委福建城工部閩中游擊隊平潭支隊所搭建的,整座碉堡由石頭壘成,插入山丘中,有七八米高,呈圓柱形,周遭密密麻麻布滿了22個方形孔洞,用來架設(shè)槍支。而在碉堡旁,還有一座吳自俤烈士墓,于1967年立。松柏、碉堡、烈士墓一同立在山丘上,守衛(wèi)著村落也見證著其發(fā)展變遷。
順著螺旋形走道登上碉堡,極目遠眺,美景盡收眼底。一排排紅瓦灰墻的石頭厝,既融于青山綠水之間,又點綴出明亮鮮艷的色彩。群落外延,一塊塊良田上種滿了農(nóng)作物,綠油油的葉子隨風(fēng)飄蕩。宏偉的石牌洋就在正南方向,在波濤巨浪間屹然矗立……
碉堡作為民主村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總能勾起許多老輩人深深的紅色記憶??粗锉さ氖谏线€有子彈留下的彈眼,仿佛觸摸到那段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的年代。昔日的戰(zhàn)備碉堡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民主村開展紅色旅游的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平潭只有兩個省級老區(qū)革命基點村,民主村就占了一個,一到周末,就會有游客到這里參觀碉堡,拍照留念?!眳邱磸娬f。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2018年23期